衢州,一半沉淀着时光,一半生发着希望。无论新城也好,旧城也罢,儒风与儒韵绵延在衢城的所有岁月里,渗透在寻常百姓家,人们吃、喝、玩、乐,生活的方方面面,皆体现着“南孔圣地,衢州有礼”。
眼前流光
每当我想感受儒学文化时,就会直达孔氏南宗家庙。与其他景点的门票不同,孔庙的门票上会别着一本小小的《论语》,精致小巧,又独具文化的厚重。踏进院门前,我会整肃好自己的心情,以一颗虔诚的学子之心,去聆听千年前孔子的教诲,去接受一场信仰与心灵的洗涤。
踏进院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开阔的庭院与古树。古树与古庙相互依存,共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秋。踏在石板上,踽踽独行,我却从未觉得自己是孤身一人,而是感到有良师益友相伴在侧。在大成殿门前驻足,与大成殿的牌匾相比,“生民未有”四个烫金大字更为醒目,耳畔萦绕着《孟子·公孙丑》中对孔子的称颂:“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抬眸,仿佛见到孔夫子用最慈祥的笑容向我问好:“尔何来迟也?”步入大殿,便已听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对自我的修炼。
小乏时,可在后花园中休憩,绿树红墙,自是一派好风景;或在连廊中观画,遥见儒学传播与儒家历史。随着时间的前进,儒学文化的辉煌仿佛淡化于历史的长河里,但它的温暖却滋润着华夏一代又一代子孙。
城市高楼如同钢铁森林,以冰冷姿态示人,而大自然自由地野蛮生长,刺激着我血脉里的审美,带来粗粝与原始的浪漫。衢州不大,山却不少,于我而言,最喜东坪古道。上东坪古道的路有两条,正门是常走的一条,每每登山,不需任何装备,一身轻便的运动装足矣。东坪古道的山自不如北方山峦的奇崛与巍峨,更多的是属于南方的秀美,山路弯弯绕绕,可并不难走,每一步踩下去都坚实。一路上不仅有流水潺潺,更有山间清风与婉转鸟鸣,此时身处其间的便都是观众。日落时分,阳光斜斜地照进山林,光便有了形状,而我常在惊叹中忘了按快门。
登至山顶,便是一处小村庄,因上来得晚,家家已飘起袅袅炊烟,我一边溜达,一边和朋友聊天。这里很安静,也很悠闲,碧水青山掩映着粉墙黛瓦的古宅深院,在余晖的笼罩下便是一场夺人心魄的视觉盛宴,仿佛添一分绚烂则略显突兀,少一丝淡泊便成败笔。
人间百味
若来到衢州,美食自不可错过,杜泽老街便是觅食的好去处。“一座衢州城,半城烤饼香”,小小一个烤饼,皮薄馅多,一口咬下,油汁在嘴里爆开,浓香四溢,又不会让人觉得油腻,加上油炸粿的脆香、水晶糕的冰甜,牵动着无数途经此地者的味蕾。清晨雾未散去,商户已架起一处小摊,揉面、包馅、油炸,把所有的凡尘琐碎都烹饪成人间烟火。 “素米微粮,甘之若饴”,衢州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随意走进一家门店,还未想好吃什么,便听到师傅热情的招呼声,有时不是很能听懂方言,却也听得出“小姑娘,这个好吃的”之大意。老街像是整个城市的心脏,串起了这巨大的城市之网,不急不缓,有规律地跳动,仿佛在邀请人们享受这慢生活的人间。或许,可以沉溺于老街的低调,用美食慰藉自己的彷徨。老街熙熙攘攘,听起来吵吵闹闹,却尽是谈笑风生,摊位卫生、干净,每个人都欢愉,每个人皆有礼。
代代衢城人一脉相承,有容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亦有波澜不惊的沉着处世。每个衢州人如同一本书,书上呈现着一花一木、一土一石——将无数的传奇故事放在自己的皱纹里烙着,又把每处的鸡毛蒜皮谱成厚厚的篇章……
凝眸历史,衢城本身好似一位渔者,永远都是脱离俗世的和蔼面相,拥有处世不惊的智慧,眼里却又含着浓厚的烟火气。他往那一站,抖抖时间的尘,便从春秋穿越到当今:数千次的光影轮换,他泛舟于衢江水上,谦恭有礼地俯身送走了多少船客,弯腰扇动着翻动的炉火——这一泛,这一俯,这一扇,又不知是多少年。
衢州虽是小城,却驻足千年、捶打千年、洗淘千年。岁月不居,在古韵声声里寻儒韵,在清风阵阵里觅儒风。
指导老师:夏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