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医科大学

2024-08-20 00:00:00
中学生天地(B版) 2024年8期

温州医科大学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入选国家“111计划”。

春满杏林时,“温”情凝若水

温州医科大学儿科学专业2023级 叶紫涵

我喜欢在温州医科大学的校园里漫步,舜岙河环绕校园,水平如镜,河边伴生垂柳,偶有白鹭低飞,游鱼跃水,打碎一方平静。捕捉到这一刻的大学生称其为“喜讯”,预示着未来繁花似锦。

水养人,温医大学子似乎也染上了水的柔性。常有温医大人坐在同仁楼西面河中小洲的长椅上,轻声谈心、静心工作;或在暮霭沉沉时眯眼,似品茶般细品夕阳下的“小白宫”——温医大图书馆,宫顶托着落日,赤霞橘光于天边渐渐退散。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医圣”张仲景、“提灯女神”南丁格尔、青霉素发明者亚历山大·弗莱明、放射性理论开创者居里夫人……温医大人感念先贤,遂以他们的名字命名校内的桥梁。骑车从高高的桥顶借坡滑下,仿佛化作飞鸟穿过历史的强风,越过重重阻碍,视野渐次开阔,我突然明白为什么要将桥梁冠以前人之名,他们从未离去,他们的精神感召着在学医道路上困境重重、举步维艰的医学生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医理不灭,奋斗不息。

温医大的树林,均有其深刻的纪念意义。比如怀抱着让学校日新又新期盼的“百年纪念林”,满含着十六家医院对学校衷心祝福的“医林”,凝聚着历届校友感恩之情的“校友林”等,草木深深扎根在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的热土中,任斗转星移,温情不朽。

作为大一的学生,我的学习生活是充实而又满足的,在实验室学习医理,在大教室记背“蓝色生死恋”(指有着蓝色封面的医学教科书)。同时,我在温医大也有许多不同的身份体验:作为志愿者,我在医院为匆匆行人导路;作为参赛者,我在大小赛场上与团队一起发光;作为记者,我在秋招、运动会上采访……接触社团、竞赛、志愿活动,我体验到大学生活的瑰丽,其中习得的知识是无法从书上知晓的。

要用多少年才能成为一名医生?这对于医学生来说绝不是一笔带过,而是实打实的岁月的沉积。选择这条道路之前,我也曾彷徨犹豫,但是来到温医大后我反而变得坚定了:有那么多的同学、校友,怀抱着共同的初心与你并肩同行,再荆棘坎坷的路,也能奔赴目标,待到杏林春满,终会德彰术精,修成大医。

眼视光医学:eye for 爱

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学(“5+3”一体化)2016级 万 芮

在某些高考志愿填报网站上,对“眼视光专业”的介绍是这样的:“解决人类视觉障碍的问题,包括近视、远视、散光、弱视、低视力等。”看了之后,我两眼一黑:这不都是视光吗?!常有人把眼视光医学理解为查视力、配眼镜,其实不然。

在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学=眼科学+视光学,隶属于临床医学,毕业穿白领学士服,拿的是医学学位——区别于眼视光学的理学学位。未来,我们当中的许多人会入职医院,在白内障、青光眼、角膜病等眼科领域奉献终身;或是作为医疗顾问入职公司;或是从事医学教学;或是和许多人想象中的一样,验光配镜。和临床医学生一样,我们也要学“常有一挂”的生理生化、“九死一生”的病理病生,也要背内外妇儿、解剖药理,也会在综合医院的各个科室轮转,“蓝皮书”陪着我们从入学走向工作。而除了“蓝皮书”,还有一系列“绿皮书”是本专业特有的:眼科学相关的《眼科学基础》《眼科学》《临床眼病学》《视觉神经生理学》等,视光学相关的《临床视光学基础》《斜弱视与双眼视》《眼镜学》《角膜接触镜学》等。除理论课以外,我们还需要经常出入实验室,在实验动物及大体老师(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身上学习解剖知识,在不断重复中学会眼科器械的使用,和小伙伴结伴练习看裂隙灯、验光等操作,通过实践把所学知识牢牢记住。

“Vision for vision, eye for 爱。”把这句话翻译过来是:“有眼力才有远见,小眼睛里有大爱。”它是温医大附属眼视光医院的育人理念,也是我在温医大学习眼视光专业的一大感触。

我深刻地记得,在低视力学的课堂上,我们蒙上眼睛模拟低视力患者,学习盲杖的使用,学习对视障人群的引导,讨论用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这令我更加关注身边的无障碍设施;在文献阅读中,我感慨于医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医疗器械、诊断技术的更新迭代为医生和病人都带去福音;我看见善良的老师们如何奉献自己的爱心,他们在日常对病人循循善诱、耐心解释,有人悄悄为贫困的病人捐款,有人远赴非洲等地送去医疗资源,他们用无私与奉献赐予白大褂一身光芒……

我知道,在温州医科大学的学习仅仅是钻研专业的开始,选择医学,就是选择了终身学习,而我会坚定地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