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
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成绩均位列全国艺术类院校首位,拥有杭州南山、象山、良渚、湘湖和上海张江五个校区。
在美的校园里享受美的人生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2023级 江晨薇
我至今记得参加中国美术学院三位一体招生考试面试的那一天,一踏进教室,就看到这么多曾在书本里、屏幕里出现的“大佬”坐在面前,我紧张得一下子讲不出话来,回答问题时嘴唇也控制不住地颤抖。而现在我再见这些老师时已经没有丝毫慌张,因为他们已经成为我上学路上遇到会温柔点头、课上会与我们热烈讨论的亲切前辈。在国美,教导我的老师毫无疑问都是领域内顶尖的,有时候我真的会怀疑这一切是不是真的——这样高水平的课真的是我这种本科一年级的学生就能上的吗?艺术创作需要思想上的无限探求和手头功夫的不断精进,在前辈们的引导和个人的努力下,我可以 “鱼和熊掌”兼得,学与思并行。
我曾在位于象山校区的中国美术学院附中求学四年,我喜欢在校园里漫步,探索各个角落。国美的建筑别具格调、充满新意,校园与自然紧密地交融在一起,建筑就像是从地里和植物们一起长出来的,不分彼此地缠绕着,所以象山校区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绿”,各式各样的绿:春天的象山是鲜嫩初生的草绿,夏天的象山是热烈明媚的浓绿,秋天的象山是略带萧索的黄绿,冬天的象山是盖着灰白的橄榄绿。有人说象山校区其实是一座遗世独立的城市森林,我认为的确如此。
那几年,我在象山校区每天都要经过水岸山居,时间长了,自己也就好像鱼入了水,无法感受到水的存在,自在惬意。踽行在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老师设计的校园里,却没有什么割离的清冷感,在我看来,水岸山居只是一个饭菜比学生食堂贵的饭堂、不开放的宾馆。每当见到游客在水岸山居拍照留念时,我才恍然意识到水岸山居是多么美的建筑,这算不算一种“幸福的忽视”呢?生活与学习在这样的如画环境里,与师友相伴,是幸福又幸运的。
考入中国画学院后,我来到了南山校区,虽然南山校区在面积上不及象山校区,但只要走出校园就可以看到风景美不胜收的西湖。我喜欢在傍晚出发,绕着西湖跑步,前半程浸润在落日余晖中,后半程则可以欣赏远处镀着金光的群山和波光粼粼的湖面,既可以感受杨公堤傍晚的幽静,又可以感受湖滨音乐喷泉散场后的热闹。南山校区就像分隔两个世界的分界线,太子湾、乌龟潭、浴鹄湾在这头,龙翔桥、湖滨步行街、武林商圈在那头。一半宁静,一半热烈;一半放松心情,一半激扬青春。
Thinking
上了大学,突然可以自己安排大段大段的自由时光,我该去做点什么呢?
在最有冲劲的时刻,绽放最炙热的光
中国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2024级研究生 陈钧韬
我是来自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会展设计专业的本科生,目前推免至本校创新设计学院攻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研究生。
回望本科四年,我自认为还算努力,也足够幸运,从学生会到专业赛道,我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积累经验、体验多元的生活。我有了一个很重要的蜕变:发掘自己的潜力,不断探索自己的可能性——通过学校搭建的各式各样的平台,把握利用各种机会,突破自己的上限,通过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看看自己的潜能有多大;同时,也了解自己的下限,在最短的时间和最恶劣的条件下,看看自己的创作可以呈现什么样的状态。
通过参加校园辩论赛,我知悉了自己的语言水平;通过参加创作工坊,我摸清了我的效率与设计能力;通过参加校内外的学科竞赛,我知道了自己与其他友校同学的差距;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我听到了真正的社会呼声,明晰了实践的力量,收获了不同的感动……
四年来,对自我的发掘,给予了我很多自信和底气,并化为前行的动力。于是,在2023年,我带着这些勇气和力量,站上了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国家奖学金特别评选大会和校园年度人物颁奖大会的舞台,让更多的人认识了我,也在浙江卫视教育频道分享了自己作为一名设计人的大学生活。
于今天的我而言,提到毕业,更多的是面对挑战。
中国美院给了我很多宝贵机会,让我能通过各种落地项目磨炼自己的心性和技术,到毕业时,我似乎比同龄人要多一些技能和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收获了珍贵的友谊,今年我和小伙伴们一起成立了自己的小公司,一时间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但我和团队的朋友们时常感慨“压力山大”:在专业课里,老师为你打分,有天赋又刻苦的,或许能拿到九十分,不太认真的,可能拿到七八十分,反正最终总有分数。但在社会中,没有人会给你的方案打分,在甲方的视角里,方案只有“过”和“不过”,如果令人失望,后续所有的合作都泡汤,甚至努力的成果也会白费,只能拿到微薄的定金。实践逼迫着我迅速走出校园学生的青涩稚嫩,丝毫不敢对自己放松要求,虽然很艰辛,但我觉得值得。
作为“过来人”,每每回想起在国美生活的点点滴滴,我总是感慨,其实当年的自己还有一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还有一些专业课还没有学扎实,可站在下一个挑战的路口,根本就没有回望、喘息、后悔的机会!所以和各位同学共勉,不要让未来的自己后悔,在最有冲劲的时刻,绽放自己最炙热的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