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争为本,明得失之心

2024-08-19 00:00:00李佑一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4年32期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此言,以简短精练的语句揭示了深奥的道理。天地之间,小到争分夺秒,大到争光日月;人生百年,或言争一口气,或言争名夺利,总离不开一个“争”字。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许多人认为当“我必争输赢”,而我认为,我们应以“不争”为本,明确得失之心,明白“不争”也能“功成”。

“不争”为君子处世之道,可彰显君子风范。“不争”体现在何处?是在学业上偷懒、工作上摸鱼,抑或是生活中躺平?此皆非吾所谓“不争”。不争者,当如获得诺贝尔奖后,依旧潜心研究青蒿素的屠呦呦;亦如心怀“禾下乘凉梦”,将一生奉献给杂交水稻的袁隆平。他们在生活中不争不抢,不抬高自己,不贬低他人。他们才是我所谓“不争者”。他们“不争”的是名利、金钱、报酬,他们“争”的是为全人类作出贡献。他们的“不争”收到的是人们的赞扬,获得的是人们的崇敬。所以“不争”的,是世俗名利;“争”的,是贡献担当。“争”与“不争”之间,尽显君子风范。

以“不争”坚守初心,照亮属于自己的前进道路。“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争”之人如沙漠之冽泉,如花朵之芬芳,如暗夜之明月,让人心旷神怡。唯有不争,才能使人保持自我,赢得尊重。“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要“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要“无名”“无私”,其所为就是“不争”,像“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那样,“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以水喻道,认为水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具有上善之德,君子也应如水,善利万物、谦卑守屈、光而不耀、为而不争。“为而不争”,其实是以“不争”的方式达到“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目的。

“不争”彰显品格与自律,是一种善胜的力量。“不争”与“争”的结果便是得失,我们要明确“争”得了什么,而又失去了什么。人们常说“君子无所争”,而容易忘记后面半句“其争也君子”。君子注重将自身利益和追求融入百姓、融入国家、融入时代,遵循大道,着眼长远,不为个人虚名小利而争,而为黎民百姓而争、为真理原则而争、为人间正义而争。君子对待争斗,不争一时之短长,不争一时之利益,不争一时之名誉,而追求“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与“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

可见“不争而善胜”的意思是:于私,君子应胸怀坦荡,即“君子不争”;于公,君子要有所担当,则必有所“争”。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老子》留给我们的财富如历史中璀璨的明珠,让我们以“不争”为本,明“得失”之心,乘“善胜”之舟,抵“功成”之岸。

【湖北钟祥市第一中学】

点评

作文开章明义,阐述“不争”的概念,点明观点。接着,从“不争”对彰显君子风范的意义、对坚守初心的意义、对彰显品格与自律的意义,揭示“争”与“不争”的本质,指出“不争而善胜”。最后,收尾简明有力,回扣开头。文中运用设问、比喻、引用等修辞手法,内容凝练,雄辩有力。

【熊汇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