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亲自推动浦东开发开放

2024-08-19 00:00王建刚
大江南北 2024年8期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上海浦东新区乘着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东风,正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吸引着全球的目光。短短30多年时间取得如此靓丽成就,正是缘于上世纪90年代伊始,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全球视野、战略眼光。值此伟人诞辰120周年之际,上海人民永远铭记这位老人呕心沥血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丰功伟绩。

“上海是我们的王牌。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

开发浦东,建设东方大港,是从孙中山先生以来几代人的夙愿。但因种种原因,浦东开发的构想始终未能实现,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有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990年3月3日,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要实现适当的发展速度,不能只在眼前的事务里面打圈子,要用宏观战略的眼光分析问题,拿出具体措施。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条件更好,可以更广大地开源。比如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此时此刻,伟人把目光投向了上海,投向与上海繁华市区一江之隔的浦东。

在邓小平亲自推动下,中共中央、国务院紧张谋划。中央政治局于1990年4月12日开会,原则通过了国务院提交的开发开放浦东的方案。4月1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到上海参加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成立五周年庆典,在讲话中向世界宣布:“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要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这是我们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作出的又一重大部署。”从此,每年的4月18日,就成了浦东开发开放的纪念日。

1991年2月18日,农历正月初四,邓小平兴致勃勃地登上上海新锦江大酒店41层旋转厅。旋转厅里挂着两张大幅地图,一张是当时的上海地图,一张是浦东新区开发的规划图,地图下的桌子上还放置着浦东开发的规划模型。

邓小平一边仔细地看着地图和模型,一边深有感触地说道:“浦东如果像深圳经济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此时,他已经把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举措,上升到了振兴上海,带动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发展,进而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重大国家战略。

“抓紧浦东开发,不要动摇,一直到建成。”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浦东开发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后,邓小平一刻也没有停下对这项重大跨世纪工程的关注。他担心上海领导同志信心不足,对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朱镕基等同志说:“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总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语重心长的话语,让上海市的负责同志豁然开朗,信心倍增。在邓小平的持续推动下,上海市根据第八个五年规划,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以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外高桥火力发电厂等为典型标志的十大基础工程建设。

而此时的邓小平,已经在酝酿着浦东开发开放的更远大目标。他对朱镕基等上海市领导同志说:“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指明了取得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将是上海的重大努力方向。通过浦东开发开放,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由此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期间,邓小平先后考察武昌、深圳、珠海等地后,最后一站来到上海。在他著名的“南方谈话”中再次高度肯定上海在全国的战略地位。他说:“上海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辐射面宽。回过头看,我的一个大失误就是搞四个经济特区时没有加上上海。要不然,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在邓小平持续推动和战略谋划下,党和国家领导人全力以赴地把这一国家战略落到实处。1992年2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在上海考察时说:“上海在旧中国,曾经是国际金融、贸易中心,我希望上海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和发挥世界贸易、金融中心的作用。” 4月30日至5月7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浙江考察时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浦东是关系到全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决策……浙江要抓住这个机遇,积极参与,密切配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使浦东成为我国经济、金融、贸易和信息的重要中心。”

同年6月24日至27日,国务院召开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规划座谈会。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会上说:“要充分认识开发开放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的战略意义……要抓住重点,统筹兼顾,搞好联合,发挥整体优势。”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会上说:“加快这一地区的开发开放要以上海为龙头,开发开放好浦东地区。大力发展金融、贸易、交通、信息等第三产业……国务院有关部门要积极支持与引导,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推动长江沿江地区发展的工作。”

1992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江泽民代表党中央在大会报告中指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

把浦东开发开放写进党的全国代表大会的最高文献,表明伟人邓小平的战略思想已凝聚成为全党的共同意志。至此,“一个龙头、三个中心”已成为家喻户晓、举世瞩目的重大国家战略。

1993年末,89岁高龄的邓小平再次来到上海。此时的上海已呈现出一派振兴的景象,黄浦江上已经矗立起南浦和杨浦两座气势恢宏的大桥,其中堪称当时世界叠合梁斜拉桥之冠的杨浦大桥,于1993年9月20日举行通车典礼。邓小平已从电视上看到报道,非常高兴。他这次来上海,主动提出要到浦东新区看一看,上大桥走一走。

1993年12月13日这一天,寒流南下,风力6级,上海市区的气温骤降至零摄氏度左右,天空还不时飘着细雨。邓小平在上海市领导吴邦国、黄菊等同志陪同下,驱车视察了上海的高架内环线,以及浦东段上的龙阳路、罗山路两座立交桥,接着登上了刚通车不久的杨浦大桥。邓小平迎着凛冽的寒风和细雨,迈步走在高高的杨浦大桥桥面,含笑地吟道:“喜看今日路,胜读百年书。”他对吴邦国和黄菊说:“这是出自我内心的话。”他还握着大桥建设施工总指挥朱志豪的手说:“这是上海工人阶级的胜利,我向上海工人阶级致敬!”

在国家战略旗帜指引下续创辉煌

转眼间30多年过去了,上海市各级领导和全体上海人民始终牢记邓小平的殷殷嘱托,毫不动摇地抓紧浦东开发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60亿元跃升到2023年的16800亿元,财政收入从1990年的10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300亿元。浦东新区以全国1/8000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80的国内生产总值、1/15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人民生活水平整体跃升,2023年浦东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985元。

浦东新区已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在这里诞生了全国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个保税区、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等多个“全国第一”。创新发展和核心竞争力大幅增强,已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新质生产力为主要特征、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开发初期承载国家战略的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的“三大国际中心”建设,如今又拓展到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科创中心。这“五大国际中心”的重大功能任务,使浦东成为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供了鲜活的样板,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最生动的实践写照。

展望浦东发展的未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高举起邓小平亲自推动的浦东开发开放的国家战略决策旗帜。习近平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征程上,我们要把浦东新的历史方位和使命,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中加以谋划。”“党中央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将赋予浦东新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任务。浦东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科学把握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全体上海人民将始终牢记嘱托,高举浦东开发开放这一国家战略旗帜,不断以崭新的面貌和成就,告慰老人家的战略眼光、全球视野,把浦东开发开放的宏伟蓝图一天天地变为现实。

(编辑 余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