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在宝应战斗纪实

2024-08-19 00:00洪军
大江南北 2024年8期

今年是新四军1师和苏中党政军机关进驻宝应80周年。1944年3月5日,在粟裕、叶飞指挥下,新四军发动车桥战役,经一天两夜战斗,歼灭日军460余人、伪军480余人,战斗的胜利将苏中、苏北、淮北、淮南抗日根据地连成一片。16日,新四军1师师部和苏中党政军机关从东台三仓河顺利迁入了宝应东荡地区。粟裕进驻宝应西安丰固晋村,至12月奉命带领主力部队南下浙东,前后住了8个多月,给苏中人民特别是宝应广大干部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推动整风运动全面开展

自1942年2月开始,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号召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在苏中,虽然车桥战役前,苏中区党委已决定开展整风,成立了以粟裕为主任的整风学习委员会,但当时日军纠集1.2万余人,企图从南北两个方向聚歼我苏中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苏中第一、二、三分区多次遭到大规模“扫荡”,四分区军民正在激烈开展反“清乡”斗争,全面开展整风运动的计划不得不改变。

1943年夏,粟裕在一次区党委会议上针对整风问题指出,要将整风学习做好,应以干部学习为主,以此响应中央的号召。粟裕还找整风学习委员会的成员商量改进措施。根据粟裕的指示,陈丕显草拟了对全区整风工作的具体部署。1944年3月车桥战役获胜后,淮(安)宝(应)地区成为相对稳定的“后方基地”。4月,苏中区委党校随苏中党政军机关迁入宝应东荡地区的安丰林溪村,之后,苏中根据地的整风学习热烈开展起来:旅以上干部调华中党校学习,其余干部在苏中区委党校、苏中公学、地委整风队、机关轮训队等单位轮流学习。区委党校主要抽调县、区委和部队团级干部;各地委整风队主要抽调区、营级干部;抗大九分校则以调训连、排级干部为主。粟裕数次到苏中区委党校作辅导报告,与大家交流学习心得。

在粟裕倡导和推动下,参加学习的同志认真学习了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 反对党八股》《 改造我们的学习》,刘少奇《论党内斗争》《 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共中央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以及列宁、斯大林的有关著作,共22份文件。大家相互交流、对照检查、自我反省,又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写反省笔记,自觉查找思想作风上的毛病,还广泛开展谈心活动,“不怕脏”、“不怕丑”、“割尾巴”,民主空气特别浓厚。

1944年6月1日,苏中公学举行第一期开学典礼,并欢送抗大九分校最后一期毕业生,兼任苏中公学校长的粟裕亲自到场作报告,再次对整风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他要求学员认真学习中国革命、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知识,以及有关整顿学风、党风、文风的文件,有力地推动了苏中公学和苏中地区整风运动的健康发展。

1944年11月以后,整风运动进入了总结阶段。在粟裕和苏中区党委的领导下,苏中整风运动总体符合中央的部署要求,取得了很大成绩。广大党员干部通过整风学习增强了党性,提高了对马列主义的认识水平,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纠正和克服了一些问题,纯洁了党的队伍,加强了领导班子团结,提高了党的战斗力,为战略反攻作了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

展开对日伪的攻势作战

车桥战役之后,粟裕对苏中地区对日伪的斗争方针作了深入思考。当时,日伪对苏中第一、三分区进行“扩展清乡”,对第二分区进行“强化屯垦”,对第四分区则由“清乡”转为政治伪化。对此,粟裕觉得敌人已无多大兵力增调苏中,因此对敌人的“扩展清乡”、“强化屯垦”应该采取打破的方针,同时领导工作的重心应该转向反攻。在粟裕提议下,1944年6月1日,苏中区党委向各地发出了开展对敌全面攻势的决定。6月中旬,苏中区党委根据形势的发展,进一步指出反据点斗争是一切工作的中心环节,要用一切办法来达到反据点斗争的胜利,使敌人被迫放弃小据点,并使敌大据点一个个处于孤立。

根据粟裕的谋划,在新四军1师和苏中军区统一指挥下,苏中全区对日伪发动猛烈攻势,经过数十天的连续作战,取得了辉煌的战绩。早在1944年5月,苏中主力特务4团已攻克四分区南通、如皋两县交界的童家甸据点;东南警卫团攻克竖河镇据点;各县警卫团、区队、民兵攻克日伪据点28处,歼灭日伪军近千人。6月下旬,3旅7团在如皋中部耙齿凌附近,击毙日军中队长加藤大尉以下日伪军200余人,生俘日军小队长以下14人、伪军200余人。紧接着,我主力7团与特务4团在3000余民兵配合下,攻克“清乡”区封锁线上的日伪军重要据点南坎镇,进一步扩大了战果。

四分区军民对日伪军的打击,极大地鼓舞了苏中全区人民的抗日斗志。一、二、三分区地方武装和民兵也积极主动地攻击日伪军据点,杀伤大量敌人。一分区江(都)高(邮)宝(应)各县地方武装和民兵在夏季攻势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江都真武庙一带,当地游击队、民兵伏击了下乡抢粮的日伪军200多人,把敌人打得狼狈逃回据点。数日后,邵伯日军30多人在伪水上警察两个连的配合下再犯真武镇,遭当地军民迎头痛击,伪军60余人被俘。高邮县团在游击队、民兵配合下,强攻大黄邳伪军据点,击溃伪军一部,生俘20余人。据1944年7月《苏中报》消息,宝应县地方武装在民兵配合下,45天中对敌作战66次,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是在石塘、张桥两区,与花园庄、平桥的日伪军作战。据统计,日伪出动兵力500人以上的有2次,300人以上的有3次,我军共俘伪连长以下9人、敌探奸细25人,伤日伪31人,毙日伪39人。秋月乡民兵基干队虽然成立不久,但当望直港日伪军百十人窜入该乡抢粮时,配合游击队设伏袭击,击毙日军3人、伪军10人,打了个漂亮仗。同时,一分区主力部队主动出击,在被日军称之为“模范公路”的扬泰线上展开伏击,炸毁敌汽艇1艘、卡车2辆,毙日军5人、伤8人。在袭击日伪军据点羊肠集(时属宝应)的战斗中,我军毙伤日军小队长、伪营长以下40余人,俘伪军10人,缴炮1门。

自发动对日伪的攻势作战以来,粟裕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动向也保持了高度警惕。国民党税警总团陈泰运部秉承蒋介石旨意,拉拢伪军,勾结日军,不断对我挑衅,阻挠破坏苏中根据地的建设。尽管车桥战役后新四军曾讨伐过陈部一次,但他仍不悔改。经粟裕提议,苏中区党委讨论决定,报军部、华中局及党中央批准,经过军事、政治方面的充分准备,于1944年9月下旬发起了讨陈战役,以消灭抗战阵营中的害群之马。当我军对陈泰运部发起攻击时,苏中日军山本旅团长下令从泰州、海安、东台等地调集3000余日伪军,公开增援陈泰运。这就彻底揭穿了陈泰运的反动嘴脸,激起苏中军民的极大愤慨。尽管陈泰运部武器好,但40多天的讨陈战役,我军击毙、俘虏顽伪2000多人,收复控制了兴化、东台、泰县等数县的中间地带,解除了当地群众所受的日、伪、顽三重压迫,扩大了苏中根据地。陈泰运率残部数百人遁入日伪据点,被编为伪25军,成了丧家之犬。

自开展对日伪攻势作战以来,新四军在苏中收复日伪据点165处,扩大解放区1500平方公里,解放人民96万。 1944年秋冬季节,苏中根据地进入了空前巩固和发展时期。

掀起大练兵和参军扩军高潮

根据党中央的指示,为适应抗日大反攻的需要,从1944年下半年起,苏中根据地大幅度加强了部队军事整训工作、提高了政治素质,开展了参军扩军动员工作,为将来发展一倍至数倍军事力量准备条件。中央要求:军事整训应以技术为主、战术为辅,采用群众运动、学用一致、培养典型、带动全局的方法进行,并注意总结带兵、用兵、养兵的经验。毛泽东对华中部队的整训还作了针对性指示,指出部队整训应以练兵为中心,采取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的方式,把射击、投弹、刺杀和土工作业四大技术练好,同时注意提高干部的管理教育能力和指挥艺术。

为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粟裕、陈丕显等常常彻夜不眠,琢磨和商量具体贯彻措施。苏中区党委和1师师部随即在苏中根据地发出“练好本领才能更多杀敌”的政治动员,并提出“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口号。主力部队、地方武装、基干民兵都积极行动起来,迅速掀起了以提高四大技术为主的群众性练兵热潮。

粟裕还经常约陈丕显到主力团去视察军训情况。有一次出发时,粟裕说,不要惊动团里的负责干部,咱们直接下到连队训练地,用抽查的方法,了解更多的实际情况。他们来到训练场,听见阵阵喊杀声,看到战士们练刺杀、投弹、瞄淮,尤其是练攀登障碍物,个个都像下山的猛虎。粟裕询问一位连长,队列中那位身体健壮、刺杀动作标准有力的战士是哪里人,哪年入伍的?连长汇报说,那位战士是三年前一次战斗中被俘虏过来的“解放战士”,是靖(江)泰(兴)地区人。粟裕又问“解放”过来的战士在连里有多少,都有什么特点?连长迅速答道,全连有四分之一“解放战士”;他们自从参加新四军后,逐步树立了抗日保乡、为劳苦大众当兵的思想,大多数人军事技术较好,打起仗来也很勇敢,只有少数人还有些旧习气,连里正抓紧对他们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粟裕听完连连点头,脸上露出了微笑。接着,他走入队列中,帮助战士们纠正拼刺动作,并对战士说,训练场也是战场,只有将民族仇恨凝聚在刺刀尖上,刺出去的刀才会更加勇猛有力。这使连队干部战士深受鼓舞。

在视察军训的过程中,粟裕还要求在练兵中要大力提高战士的政治觉悟,注重培养正规军素质,加强对新兵特别是“解放战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主力部队开展军事训练和各项建设工作的同时,苏中各地也利用农闲时间,抓紧了对民兵和自卫队的训练。在苏中区党委、行署、军区机关分驻的宝应的几个村里,几乎每天都看到热火朝天的民兵训练情景。

为积蓄壮大苏中抗日武装力量,准备大反攻,1944年秋后,苏中地区的大批党员、青年、民兵,响应苏中区党委、行署、军区提出的扩军号召,踊跃参加新四军。在宝应安丰区,就流传着粟裕借马的故事。

粟裕住在安丰固晋村,村里青年们纷纷要求参加新四军。村里选了两个青年参军。当时主动参军可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真正是一人参军、全村光荣。村里要组织欢送,为参军青年披红戴花,然后敲锣打鼓,让参军青年骑马在周围几个村庄转上一圈,以示荣耀、威武,再热热闹闹送到区政府。固晋村却没有马让参军青年骑。总不能让参军青年自己跑去吧!村干部们很着急。有人建议乐立伟村长去找粟裕师长借马。乐村长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师部,受到了粟裕热情接待,又是敬烟,又是让座、倒茶。乐村长说明了借马的来意,粟裕满口答应,吩咐饲养员把他自已骑的那匹枣红马借给村里,再挑选一匹好马喂饱了,跟村干部一起去送。乐村长一听,高兴极了,忙起身致谢,粟裕忙摆手说:“快别谢,都自家人嘛!”送参军的路上,固晋村两位青年分骑一红一白两匹大马,显得格外英武。别村人问这马哪来的,固晋村人自豪地说“这是粟师长骑的马”。

粟裕借马的故事在宝应征兵扩军中被传为美谈,让全县很快掀起了参军热潮。宝应有个已送两个儿子参军的军属老太太,听说粟裕这么重视参军工作,又将自己最小的儿子与侄子送来参军,并说:“送孩子到新四军队伍里我放心,我们和新四军是一棵大树的根上长的。有国才有家,抗战胜利才能过好日子。”

粟裕在固晋村虽然只住了8个多月,但在这里领导了苏中区党委整风运动,领导了苏中军民英勇抗战,掀起了大练兵、大参军热潮,扩大了苏中抗日根据地,壮大了苏中抗日武装力量,和苏中特别是宝应人民结下了深厚情谊,得到了当地群众真心爱戴。80年过去,但提起粟裕在宝应的日子,当地人仍然心怀敬意、津津乐道。

(编辑 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