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

2024-08-19 00:00:00陈璐璐
曲艺 2024年8期

人世间从不缺痴男怨女,

只皆因爱情是永恒话题。

现在人都追求自由恋爱,

在古时由不得自己把持。

(白)用现代话说,过去的婚姻就像是在开盲盒,随机匹配,

(白)但是也有那幸运的,就好比焦仲卿、刘兰芝,一见倾心,情投意合。

刘兰芝焦仲卿天成佳偶,

先拜天后拜地结为夫妻。

本该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却落得东南飞黄泉相依。

此一段千古情流传今日,

写成了长篇诗《焦仲卿妻》。

刘兰芝自幼就知书达理,

却难称恶婆婆意刁妇心机。

说兰芝阻仲卿功名之路,

逼儿子休兰芝良妇贤妻。

(白)好好的姻缘要拆散?按我说,焦仲卿放到现在,就是个妈宝男!

(白)后人怎知前人苦?你可知封建枷锁比天厚,不孝之名比地沉!

(白)愚孝!

(白)身处那时,也是迫不得已!

那一日刘兰芝拜别焦母,

含热泪上马车与君别辞。

风萧萧雨纷纷寒风刺骨,

天留人人不留难去难离。

焦仲卿在马上潸然泪下,

刘兰芝在车里悲悲凄凄。

此一去恐怕是缘分已尽,

再相见又不知该在何时。

挑帘望,刘兰芝,两行泪,哭花粉黛,

凝眉看,焦仲卿,一身雨,官服浸湿。

焦仲卿轻抚起兰芝之手,

“何不曾想与你举案眉齐。

你要如蒲草丝坚韧无比,

我就像重磐石永无转移。

等来日我母亲改变心意,

定再会驾马车来接贤妻。”

他二人相约定誓不相负,

谁曾想,兰芝兄却为她另寻高枝。

逼迫她嫁于那太守之子,

梳红妆穿丝履再披嫁衣。

刘兰芝回想起曾经誓言,

撩衣裙蒙粉面身赴清池。

(半白半唱)焦仲卿听此言犹如晴天霹雳,

晃悠悠就好似看见兰芝。

“兰芝啊,说好了蒲草韧如丝,

说好了磐石无转移!

贤妻你赴清池神魂飘荡,

黄泉路怎让你形单影只。

叹今生未修得白首到老,

愿来世能与你共度朝夕。”

想到此焦仲卿身心俱裂,

眼含泪、唤兰芝,自挂东南枝,

同葬华山旁,九泉得相遇,

化作同命鸟,同结连理枝,

五里一徘徊,相护捋红羽。

孔雀东南飞,缠绵共展翅,

愿天下有情人,缘分要珍惜。

莫等缘分尽,再来祭相思,

恩爱到白首,白首不分离,永不分离!

赏析:

《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以两者为蓝本的文艺作品品类繁多,影响颇广。相较于《木兰辞》,《孔雀东南飞》的意象和表达更有普遍性,至少就笔者所知,云南德宏地区傣族的叙事长诗《俄并与桑洛》,纳西族的传统大调《游悲》,故事主旨和情节都与《孔雀东南飞》非常相似。甚至王树英等编译的《印度民间故事》中,也有《孔雀东南飞》的“姊妹篇”。由此可见,类似的文化母题在各民族、各文明中都有表达,在无形中展现了此种题材的历史源流和受众黏性。重视对类型作品、题材的创新表达,也是文艺创作的应有之义。

而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乐府诗上承《诗经·国风》的传统,下对传奇、戏剧等通俗文学、文艺有相当的启发作用,可以说是通俗文学的一个关键节点。而如果从《诗经》被奉为儒家经典、被后世文人雅士广泛承认的角度来说,通俗文学本身就是文学的源头,因为一些文学体裁的原始形态都是“有感而发”,是民众“感而起兴”的形态。而当如《诗经》等通俗文学雅化后,新的通俗文学也不断出现,正如元末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认为的:“稗官废而传奇作,传奇作而戏曲继。”一言以蔽之,通俗文学的迭代表现着民众对文学文艺的巨大需求。而曲艺作为通俗文学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重视这种诉求,并着力发掘历史的根脉,为当前的文艺创作注入不竭的动力。

太和清音版《孔雀东南飞》很美,但编者认为,在文本上稍显“萧规曹随”,大体上按部就班把母本的内容贯穿了下来,少了些创新,也没有延展故事规模,丰富内容。作者可以在母版的文字缝隙之间发挥想象力,进一步丰富作品的内容,讲出一个更好的故事。

(赏析:本刊编辑部)

(责任编辑/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