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教育部门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强规划指导,积极推动各地各校切实做好中小学生“三点半课堂”工作,增强教育服务能力,精心组织策划了艺术、体育、手工操作等“三点半课堂”,把孩子和家长从不断加码、日益繁重的“补课大战”中解放出来,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在快乐中学会书本以外的知识和技能,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发展,就像是春风夏雨一般催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里的传承、传播,它不仅成为了“‘非遗’三点半课堂”的知识宝库,而且也为这一政策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笔者多年从事南昌清音的传播推广工作,而且几乎就是一个人一直在坚持这项工作,做到了每个学期固定课时进课堂教学。因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思考,着重探讨“非遗”进校园的实践与发展。
南昌清音是最地道的南昌本土曲艺形式,它强调运用南昌方言演唱,其伴奏音乐旋律优美动听,以讲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为多,颇有斯文雅致的意趣。表演时,主唱左手执简板,右手握竹签敲击扁鼓,唱念交替,兼带做表,其中“哈哈腔”和“弹舌音”是南昌清音最有特点的润腔手法。伴奏乐器一般有笛子、二胡、琵琶、鼓、板等。扁鼓兼有道具和伴奏乐器两种功能。2010年,南昌清音入选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1年,南昌清音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遗传承人进课堂,面对面给孩子传授历史悠久的家乡优秀传统艺术,让非遗成为校园里“三点半课堂”的教学内容,这是非遗有机融入青少年日常学习生活,助力青少年近距离接触非遗、了解非遗的有益尝试。
作为南昌清音第八代传承人,笔者多年坚持参加非遗展演、比赛、传承活动,让这门古老的艺术走上剧场舞台、走进校园讲台、走向人民群众。为了切实履行传承人的责任,遵从教育部门管理要求,在通过了严格挑选后,成功获得南昌市东湖区首批义务教育学校校内课后服务特色类课程库及师资库资格,为南昌清音走进校园、走近孩子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些年来,笔者到了好些学校,教了很多孩子。虽然辛苦,但是看到孩子们认真学唱,身心投入,特别高兴,特有成就感。
从2022年起,笔者应邀到南昌市东湖区育新学校教育集团青桥校区、豫章小学教育集团紫金校区小学教孩子们欣赏、学唱南昌清音。笔者和这两所学校的校领导、跟班老师深入沟通,仔细商量,认真设计教学计划和大纲,自己编写教材,制作辅助用的视频、音频,准备好课堂里给学生们用的几种乐器。校方在学生梯队方面做好前期安排,落实好教学场地,固定好上课时间和培训的形式。我们让孩子们从初步接触认识南昌清音开始,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科学发声训练到掌握南昌方言的语音,逐字逐句学唱片段,学习运用清音鼓、简板进行最基础的伴奏,理解并感受南昌清音的演唱风格和独特魅力,再到能够完整地演唱若干南昌清音作品。
“非遗”进入“三点半课堂”,绝对不能给孩子变相地增加负担,不能增加精神压力,也不要有假如学不会就要受批评、受处罚的心理负担。如果做不到这点,那么三点半课堂就变成了正式的课程学业的延续,那就与教育管理部门和广大家长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了。在教孩子唱南昌清音的时候,特别注意调动孩子们的“玩耍心态”,让大家开开心心学,大大方方唱,轻轻松松演,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就进入到曲艺表演的情景氛围里,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就能一直保持不衰。
基于接受学理论的基本原则,笔者把孩子们在学习南昌清音过程中的认知反馈作为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环节来把握,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教唱。在曲艺进校园的具体实践中,存在着一个“前理解”的问题,即绝大部分孩子都对曲艺、对南昌清音无所认知,不仅不知道,还可能存在很多“误解”“偏见”,比如有的孩子第一次听传承人的示范,就连声说“听不懂”“不好听”“南昌话好土气”等。甚至包括一些老师都有类似的态度,刚开始教学的时候就有个别老师说:“教孩子学这玩意儿,有什么意思?”还有的质问:“你鼓励孩子用方言演唱,土里土气的,还把孩子的普通话口音带偏了。”这些质疑也有来自于家长方面。笔者意识到要让南昌清音走近孩子身边、走进孩子心里,首先就要解决孩子们的接受问题,不能让抵触、排斥的心态贯穿于教学过程,否则自己会教得很累,孩子们也会学不下去。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从事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人,出于对自己专业的热爱、基于对非遗重要性的认识,我们会觉得自己做的事情特别重要、特别有意义,但是受众群体囿于自身的认识和理解,并不觉得这有多么特别、多么重要,因此产生疏远心态、观望心态甚至抵触情绪,都在所难免。在传承保护的“教与学”的两个“对立”方面上,人的认知没有协调一致,观念也是时常“对立”的,而这成为非遗项目在传承方面的极大障碍。高度重视“三点半课堂”里的孩子们对南昌清音的接受程度,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是这项工作取得成效的前提保证。
为此,在开始的几堂课中,笔者有意识地从宏观层面和抽象理论层面,深入浅出地讲解南昌清音的重要意义,向同学们宣讲,中华曲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曲艺表演有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和追求真善美的艺术感染力。南昌清音这个曲种与其他艺术形式如音乐、美术等相比,是更少受西方的、外来的艺术观念影响的,而这一点在“西风东渐”几乎影响所有艺术的时候,显得尤其难能可贵。因此曲艺在提高中小学生艺术素质和审美教育中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尽管孩子们未必能听懂这些道理,但是潜在的种子播下去了,假以时日他们终究是会理解的。
笔者考虑到曲艺的“民间性”特点,开始的时候有意识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的段落,并且专门为授课学校重新填唱词,如【虞美人】青桥飞歌、【虞美人】紫金飞歌,教给孩子们学唱,这些重新填唱词后的牌子曲其实供孩子们自娱自乐的味道更浓,大家的兴趣一下就调动起来了。在孩子们熟悉了旋律、唱腔后,再把传统曲牌的唱词教给孩子们,就会轻松过渡了。
对比于戏剧、戏曲艺术的“代言体”特征,曲艺艺术形式的主要特征是“叙述体”。戏剧、戏曲艺术的“代言体”一定程度上拦住了很多孩子,他们无法做到“进入角色”,单纯天真的孩子无法设身处地地设想角色人物的情感、思想,也就更加无法准确恰当地表现出来。但是,以叙述者的身份来介入到曲艺的表演氛围中,则相对要容易许多,让孩子们较容易接受南昌清音。
作为南昌本土产生的一种曲艺形式,南昌清音以地道的南昌方言演唱,音乐旋律优美动听,以讲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故事为多,在加强孩子们热爱家乡观念,培养审美能力,塑造快乐健康心态等方面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用地道的南昌方言歌唱我们南昌人的美好生活”,这是笔者和学唱南昌清音的孩子们的相互约定和共同愿望。
比如,南昌清音曲牌【虞美人】旋律优美,流畅悦耳,是南昌清音的基本唱腔之一。笔者会先示范演唱,再分析讲解。【虞美人】唱词为七、七、五、七格,四句式,尾句为重句。唱腔四句体加重句,2/4拍,每句落音分别为“2、1、2、5”,曲尾有若干小节过门音乐。
通过示范演唱和讲解,让孩子们初步了解南昌清音曲牌【虞美人】旋律,并启发式地让他们思考它的特点,进一步体会南昌清音曲牌的特色,激发兴趣,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孩子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提高了小组合作的能力,并粗浅地了解曲艺在演唱中如何依字行腔,又在创作中如何依腔填词。
通过南昌清音的学习,让孩子们认识方言的重要性,感受南昌本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南昌清音的热爱,并产生继续了解和感受中华传统曲艺艺术的愿望。付出劳动,就有收获!笔者在豫章小学教育集团紫金校区教唱南昌清音《红领巾》,并于2023年3月3日,在南昌市豫章学校教育集团紫金校区参加“学雷锋 树榜样”-“大地情深”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暨非遗进校园成果展示活动,同年5月受邀参加2023年度江西省“新时代好少年”先进事迹发布活动,同年9月8日受邀参加第六届湘鄂赣皖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活动等,获一致好评。非遗进校园创建了一个能与非遗便捷相遇的场所,将传承人、学生聚集于同一空间,让学生进入到接触并了解非遗的“深度体验”模式,在此过程中加强学生对区域文化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提升他们思想道德素质和爱国情操,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与责任担当。
就在此文完稿之时,笔者参与新创的南昌清音曲目《新豫章十景》获得江西省文化艺术基金2023年青年创作资助。这是南昌清音连续两年获得省基金资助,取得这个成绩,一方面说明了评委们对南昌清音艺术价值的认可,也表明创作团队的创意构思获得认可。现在该资助项目进展顺利,新创曲目已完成曲词写作和谱曲,即将进棚录音。这首新编曲目的结尾是:“老调新唱人易醉,一曲清音酒一杯。为君细说豫章景,乡音乡情增光辉。”
“旧曲新唱,后继有人”,盼望让南昌清音在新时代焕发出新光彩。
〔本文为2021年度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南昌清音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YG202114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江西艺术职业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陈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