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从数字经济的内涵来看,数字经济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赋能高质量发展。对甘肃而言,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及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选择。以数字经济赋能甘肃高质量发展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核心技术支撑;培育创新型数字经济人才;消除数字鸿沟与贫富分化问题;深化数字经济机制体制保障。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并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7. 5%,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10.67亿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突破了9亿人,网上外卖用户规模和网约车用户规模都超过了5亿人,这充分说明,数字经济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世界经济论坛评估表明,数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增长0.5%-0. 62%,因此,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引擎,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国内外学者对数字经济已经进行了非常详尽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从国内研究来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关于数字经济概念和内涵的研究。2010年后我国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信息服务取得重要进展,学界研究推动“数字经济”内涵不断演进。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互联网+”,视其为新经济的代表。近年来,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学者们对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研究持续深入。邬贺铨(2016)指出,数字经济不是虚拟经济,而是实体经济数字化的体现。第二,关于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机理研究。唐要家(2020)认为数字经济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机理主要体现在数量增长效应、高效率增长效应和高质量创新增长效应。第三,关于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通过新技术形成新产业、新产业催生新模式、新技术赋能传统产业三条路径,推动新动能的形成。李晓华(2019)陈晓红等(2022)通过构建数字经济理论框架以及研究方法体系,指出在数字经济政策规制研究方面,要催生平台履行监管义务和治理行业垄断乱象等问题。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从不同视角对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数字经济理论相对滞后于实践,从生产力进步角度研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还较为薄弱;二是现有研究忽视了新发展理念下的高质量发展是数字经济赋能的关键所在。
二、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这指明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明确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指导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所以,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也要从贯彻新发展理念着手。
(一)数字经济赋能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强调“随着要素质量不断提高,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创新基因根植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正是因为有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中华民族才铸就了辉煌宏伟的史诗,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当前,中国共产党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一定能够推动中华文明走向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数字经济进入了快速成长期并向成熟期过渡,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撬动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作为最具潜力和活力的经济模式,数字经济有助于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提升资源利用率,有利于知识扩散和技术溢出,显著地促进了创新效应。
(二)数字经济赋能协调发展
1935年,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了在地理学界极具影响力的一条线,即按人口比例划出以黑河一腾冲线为区分的中国东南和西北两半壁的“胡焕庸线”,首次揭示了中国人口分布规律。根据胡焕庸当时的计算,线以东的中国东半部面积约占全国的36%,而人口却占全国的96%;线以西的中国西半部面积占全国的64%,而人口仅占全国的4%。“胡焕庸线”深刻反映出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基本国情。区域经济发展如何冲破“胡焕庸线”是解决我国主要矛盾的关键所在。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经济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克服原有生产要素固有的配置局限,能够实现要素的充分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不断缩小经济发展差距。
(三)数字经济赋能绿色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奇迹。但是,随之而来的气候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峻,因此,如何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产生的不良影响成为我们高度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国经济正加速向绿色高质量的发展方式转变。数字经济具有潜在的绿色价值和环境效应,可以通过提升生产效率、提高绿色创新能力、降低碳排放污染,进而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推进绿色经济转型,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只有坚持这样的绿色发展模式,“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理念才能真正践行。
(四)数字经济赋能开放发展
基于已有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从两个方面赋能对外开放,一是提高了技术创新效率。数字贸易促进了数据、知识、资金及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保障科技创新、教育等优质资源能全面共享,促进了创新效率的提高。二是降低了贸易成本。显而易见,互联网的使用有助于降低信息成本,进而提升出口质量。不仅如此,数字经济的发展及数字技术的应用还能够有效降低国际贸易中的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减少推介新产品及开拓新市场的贸易成本,因此,互联网等数字经济的大力发展使贸易效率大大提高,促进贸易增长。并且,互联网使用时间越长,促进作用会越明显。
(五)数字经济赋能共享发展
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加速器、倍增器。数字经济的信息技术优势和普惠效应,可以拓宽经济体系服务范围,能够提高经济体系包容性,赋予弱势群体改善生活的更多机会,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有效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即数字经济能够有效“分好蛋糕”。所以,数字经济不仅可以“做大蛋糕”,还能够“分好蛋糕”,为推动我国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新引擎。
三、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数字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
虽然,甘肃也进入了数字经济发展快车道,但是新基建潜在需求大而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很突出。当前,政府、企业及群众对网络供给和服务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大数据以及算力服务需求越来越大,但是从新基建的供给来看,还不尽如人意。诸如,5G和新能源充电桩在甘肃的饱和度还很低,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只有饱和度提高到一定限度,才能实现新场景产业化,产生经济效益。此外,甘肃新基建城乡差距明显,各市州之间发展差距也较大。相比较而言,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如兰州、庆阳等新型基础设施相对完备,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产业结构、技术研发、科技水平、人才布局等与发达地区差距大,仍然停留在传统产业的发展阶段,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相对缓慢。数字基础设施不健全,科技创新能力就会减弱,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通道就不畅,无法满足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更重要的是,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区域分布不平衡,有可能会让各市州的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加大,不利于产业布局调整与优化,制约了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会逐步演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桎梏。
(二)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缓慢
“不拥抱数字化等于灭亡。”这句话说明了数字化提质增效的赋能力量不容置疑,数字转型刻不容缓。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还存在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工业互联网体系仍需完善,亟需发挥头部企业工业互联网的引领作用,增强企业对工业互联网战略共识,充分发挥工业互联网效能。二是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动力不足、数据向传统产业渗透程度不高、资源要素共享程度低。众多企业主要由IT部门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仅当作业务工具,重视技术实现,很少将企业战略和规划层面进行全局统筹,影响了平台的建设进度和应用效果。三是企业数字化改造投入亟需加强。60%的企业反映数字化改造成本高、负担重;46%的企业担心改造牵涉面广、工程量大。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在超出经济承受能力、资金链紧张的情况下,数字化转型往往让位于企业生产经营业务。加之受经济下行影响,企业投入意愿不强。
(三)数字化人才极度紧缺
数字经济人才短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以庆阳“东数西算”工程为例,根据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庆阳数据中心集群建设规划,“十四五”末庆阳集群对数字经济人才的需求量为3万人。目前庆阳市数字经济人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支撑“东数西算”工程的实施,特别是随着“东数西算”工程的体量、广度和深度的持续加大,其对人才的需求强度也越来越高。尽管庆阳市在数字经济人才支撑“东数西算”工程建设等方面也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未有实质性进展,尚未破局。问题主要有:一是没有系统化的数字经济人才培养规划和方案,思路、目标未确定;二是没有基于引流、育才、消纳的定制化数字经济人才政策;三是没有实质性启动具体的人才培养项目,满足人才培育“长周期”特质的条件尚不具备,建立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体系已迫在眉睫。
(四)数字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与发达省份相比,甘肃在数字经济技术创新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集中体现在,一是联合技术攻关机制缺乏。需进一步释放制造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兰州分中心、甘肃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甘肃省工业互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甘肃省工业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及甘肃省云计算产业研究院、甘肃省5G创新产业研究院、甘肃省大数据产业研究院3个分院等机构功能,探索新型技术联盟机制体制,面向工业企业,不仅围绕技术短板和“痛点”集中开展揭榜攻关,更要注重产业链升链延链补链,提升产业链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性。二是数字产业的竞争能力弱。2022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仅为36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仅20多家,其中过百亿的企业只有1家,缺乏引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头部企业,数字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数据中心分布较为零散,存在数据中心上架率不高,资源整体利用效率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等风险,影响发展数字存储、算力产业等相关业务。
(五)新型数字鸿沟不断升级
数字鸿沟,简单地说就是在进入数字时代后,人们在信息可及性上存在的明显差距。随着智能技术的加速迭代,导致不同人群对信息化工具的应用程度差异越来越大。从甘肃的具体情况来看,数字鸿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字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兰州、庆阳数字经济发展较快,甘南等相对落后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比较缓慢;二是数字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民族差异。在调研中发现,藏族的中老年人由于语言文字的隔阂,对网络和新媒体的使用比较局限,比如,互联网医疗平台暂时还缺乏藏语语种,致使藏区享受数字福利的方便程度大打折扣;三是老年人是数字时代明显的“贫困户”。数字贫困并不意味着数字技术本身的贫富悬殊,而是在于个人有没有使用数字技术去提高生活质量的能力、有没有用数字技术创造财富的能力。对于大多数老年人而言,现在对数字技术的使用还存在很多障碍,诸如不会智能手机操作等。
(六)数字经济体制机制不健全
数字经济的发展既要有活力的微观主体,也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和相互配合,为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提供完备的制度支撑。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数字经济制度不健全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困境。一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配套政策支持体系不健全,无法保障数字经济的安全稳定发展。二是数据治理和监管方面还存在许多漏洞,致使许多平台滥用数据优势,过度采集用户数据,采取不正当竞争,进行不当牟利,这样既对消费者和第三方商家的切身利益造严重伤害,也不利于行业整体规范发展。三是数字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导致信息泄露、“数据孤岛”现象频发,市场活力不足,阻碍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进程,制约产业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的优化,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形成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枷锁。
四、对策建议
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抉择,是壮大新经济、打造新动能的“主引擎”,加快数字经济赋能甘肃高质量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加快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构建
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赖以生存的基石,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利用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依托。一方面,实现城区、工业园区5G网络全覆盖和工业园区固移融合“双千兆”虚拟专网建设,为园区工业企业开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夯实网络信息基础。另一方面,加快算力服务体系构建,进一步释放甘肃能源、土地、气候等资源优势,依托兰州、庆阳、金昌、酒泉等数据产业发展基础,加快算力产业园区建设,打通跨网访问的捷径,提升算力网络之间互联互通能力,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协同一体的算力服务体系。此外,要构建全省统一的算力资源调度体系。
(二)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一是推动传统装备向智能化发展。一方面金川、兰石、白银公司等数字化发展基础较好的行业头部企业要大力支持鼓励其建设智能制造工厂,加快推进智能化改造,培植数据驱动型创新体系和发展模式,推动传统装备向智能化、高端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成功模式和经验的总结推广,促进传统产业“智能+”转型、数字化转型,打造一批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数字化企业。二是培育一批“专精特新”智能装备中小企业。鼓励产业内中小企业进行数字化应用创新,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中小企业。三是打造数字产业集群。挖掘甘肃工业资源和优势,着力培育数字工业,突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传感器、工业机器人、新型材料、自动化设备、机器人制造等新领域新赛道,着重培育数字型的科技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和“小巨人”企业,逐步形成数字企业集群。
(三)加快核心技术支撑
发展数字经济的关键在于自主创新。一是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当前,数字经济发展如火如荼,对基础研究要高度重视,加大支持力度。因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根基就是基础研究,比如,加密算法、区块链等技术,都离不开对数学工具的应用。而数学工具的应用,更离不开数论、代数、几何等数学基础研究。但是,基础研究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基础研究具有长期性、高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要为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相对充足宽松的探索和研究时间以及优厚的薪资待遇。鼓励和培养他们扎扎实实地做基础研究。二是健全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体系。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工业互联网产业研究机构为桥梁纽带的产学研用协同的创新体系,围绕技术短板和“痛点”集中开展揭榜攻关,培育一批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技术策源地,依据技术交叉性、复合性等特征,积极推进重点产业内企业和研发机构联合进行重大技术领域探索,形成产业研发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共建信息技术创新平台,为制造业升链提供技术支撑,支持兰州石化、金川集团、酒钢集团等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组建产业创新联盟。
(四)培育创新型数字经济人才
要大力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数字化人才,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为推动数字经济赋能甘肃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要有效对接数字化人才的供给和需求。一方面,高等教育要深化产、学、研深度融合。高等教育发展实践中,自我封闭运行的现象一直存在,难免脱离整个社会经济系统,和需求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大量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造成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浪费,既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也降低高校的社会声誉,影响教育强国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大专业人才培养保障力度。紧紧围绕科研院所和上下游企业对数字化科学技术的需求,鼓励科研人员与数字经济产业加强合作,促进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共同助力产业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五)消除数字鸿沟与贫富分化问题
消除数字鸿沟与贫富分化问题,是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一方面,对于甘肃的地域差距,还是要营造更为公平开放的数字经济发展市场环境,厘清数字经济市场竞争与垄断的边界,促进技术创新和有序竞争。另一方面,对于老年数字鸿沟和民族数字鸿沟,要着力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上下功夫。比如在地方政务大厅设立老年人服务通道,专门针对老年人群体上线“一键呼入人工客服”功能,为老年群体提供智能技术应用培训,让更多老人在数字世界里更加从容、安心。
(六)深化数字经济机制体制保障
数字经济生产力水平在大幅度提升,但数字生产关系的调整还相对缓慢,成为下一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桎梏。因此,要加快调整数字生产关系、重塑制度体系、激活数据生产要素,持续提升数字经济的竞争力。一要加强顶层设计。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涉及领域众多,部门繁杂,机制体制壁垒较多,往往需要举全省之力、全局谋划,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整合各类资源、畅通功能,抓好数字之要,赋能高质量发展。二要强化要素保障。甘肃能源资源、土地资源等基本生产要素具有天然的优势,破除要素流动和保障机制体制壁垒,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用能、用地等要素保障政策,提升能源和土地对产业的支撑力。三要深化金融和财税改革。制定向数字产业发展倾斜的财税政策,推进金融与财税协同联动发展,赋能数字产业助力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人文社会科学项目(232204)和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创新工程科研咨询项目(2023ZCYB1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