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光伏制造产业链特征及融资路径探析

2024-08-17 00:00孔晴韩丹王瑞祥
发展 2024年6期

一、我国光伏制造产业特征及现状

近年来,随着光伏产业发电技术革新和光伏产品成本的降低,全球能源转型步伐持续加快,光伏产业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加之在我国“3060”目标下能源转型因素的驱动,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展进入再提速阶段。

(一)大型重点企业市占率较大,行业集中度总体趋高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光伏制造业(不合逆变器)产值超过1.75万亿,同比增长17.1%;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分别实现143万吨、622GW、545GW、499GW,同比分别增长66.9%、67.5%、64.9%和69.3%。从最新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具体产量看,排名前五的光伏企业在国内总产量中占比分别为87. 1%、66%、56.3%和61 .4%,光伏行业集中度仍然高企,龙头企业规模效应显著。

从样本企业市场占有率可以看出,光伏行业产业链各环节集中度均有所提高,龙头企业持续保持行业优势,得益于规模化、垂直化布局和日益显著的聚集效应,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分类型来看,硅料硅片样本企业中,通威股份和大全能源作为多晶硅代表企业,2023年市场占有率分别超25%、16.5%,隆基绿能和TCL中环分别以单晶硅182、210成为赛道双雄,两者合计市场占有份额达40.7%;电池组件样本企业中,2023年电池企业市场份额占比最大的为爱旭股份,占据12.5%的市场份额,其次是通威股份和隆基绿能合计占据近20%市场份额,其余企业市场占有率均在10%以下;逆变器、支架样本企业中,2023年中国光伏逆变器行业CR6占全球光伏逆变器出货量超60%,并呈逐年增长趋势。上市企业中,国内龙头阳光电源在全球光伏逆变器市场中的市占率持续提升超30%以上,锦浪科技、上能电气、固德威市场占有率区间约为60%-8%,随着国产逆变器技术与产品性能不断提升,光伏逆变器行业也处于充分竞争状态,重点企业头部优势明显;光伏辅材样本企业中,福斯特作为全球光伏封装材料龙头企业,市场占有率超50%,福莱特作为光伏玻璃领域双寡头之一,拥有约30%的市场份额,景气度持续上升;光伏加工设备样本企业中,晶盛机电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单晶硅炉装备制造商,占据了除隆基之外单晶炉90%的市场份额,而大族激光在激光焊接设备市场上则占据一定优势。

(二)光伏制造环节规模化挺进,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本文引用Lerner指数衡量光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测算结果显示,2023的Lerner指数整体上较上年同期稳步提升,表明光伏产业制造环节上市企业整体市场竞争力表现逐步趋强。但光伏辅料制造环节Lerner指数均值表现不及上年同期,主要原因在于福莱特、旗滨集团及金刚光伏皆受成本端原材料价格上涨,纯碱、石油焦及天然气等价格处于历史高位,加之光伏辅料市场需求表现不佳,使其盈利水平承压明显。此外,金刚光伏传统业绩连续亏损,叠加光伏项目尚处初投爬坡阶段,企业成本高企,致使辅料制造环节Lerner指数表现较弱。

与此同时,光伏制造各环节市场竞争亦在逐步加剧。一是行业内部主动探索提升,势必加剧行业内整体竞争程度。样本企业2023年研发费用可见,仅有通威股份、旗滨集团和美畅股份3家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其余样本企业均实现正增长,表明上市光伏企业对技术创新尤为重视;二是补贴政策逐步退出,降本增效趋势加速行业“内卷”。当前部分光伏项目已实现平价上网,补贴政策逐步退出,降本增效趋势将进一步加速行业“内卷”,在市场总需求、行业景气度双高态势下,无论是生产制造、营销、研发还是服务方面,企业间竞争程度也将更加激烈。

(三)新能源结构体系加速构建,产业政策持续发力

在光伏产业发展初期,我国依托廉价劳动力优势,通过降低光伏组件加工成本,在全球光伏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但也因国内光伏企业盲目投资、快速扩张造成“三头在外”局面,即“原料在外、市场在外、技术在外”,导致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市场竞争乏力。光伏产业在2013年后迎来转折性机遇期,得益于国家电价补贴等政策扶持,实现从“三头在外”到“三个第一”(即制造世界第一、装机量世界第一、发电量世界第一)的转变,由于技术不断革新、国内外市场不断开拓以及“双碳”风潮下的产业调整,使我国光伏产业逐步走上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目前,我国光伏产业支持政策主要包括财政补贴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和金融支持政策等。

1.财政补贴政策。我国财政扶持政策对光伏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

第一阶段:2006-2010年间,国家密集颁布实施了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律和一系列政策,确立了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原则,诸如“费用分摊”“全额收购”“配额交易”等制度,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利用方式从中获益,比如金太阳示范工程、太阳能光电建筑示范工程等投资性补贴扶持政策。

第二阶段:2011年至今,除了对光伏产业发展采取延续性扶持政策之外,此阶段的政策主要以支持光伏下游产业为主,其中具有核心作用的政策是实行上网标杆电价补贴政策,取消示范项目的投资补助,通过启动国内下游发电市场,以期促进下游产业发展及市场需求的扩大,拉动中上游,确保全产业链可持续发展。

我国政府在加大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和政策支持同时,积极采取多项措施下调光伏发电标杆电价,从表1可见,平均每年下调电价约0.1元/千瓦时,这主要得益于相关部门能够按照生产成本,适时合理制定光伏发电价格补贴退坡机制,以动态的补贴调整机制辅以竞价、绿色信用证等市场化方式,共同推动光伏发电产业的良性发展,使得光伏发电补贴效率大幅提高。

2.税收优惠政策。国家出台了相应税收优惠扶持政策,主要体现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方面,以扩大国内光伏市场,积极引导国内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增值税优惠政策的出台,既降低了企业成本,也利于提振行业信心;在降低企业直接成本的同时,企业所得税的“三免三减”政策也有益于增加企业利润。此外,为积极推进能源领域碳减排工作、科学有序推进“3060”目标的实现,国家税务总局于2022年发布了《支持绿色发展税费优惠政策指引》,其中便提及了光伏产业,即对分布式光伏发电自发自用电量免收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基金、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及农网还贷资金。

3.金融支持政策。光伏产业经过25年的持续发展,其终端应用光伏电站已经实现了平价上网,产业链经济性得到相应提升,特别是在“双碳”目标愿景之下,对金融行业来说同样是一个崭新的投资机遇期,金融政策逐渐放松,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有助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持续探索光伏发电等绿色产业在信贷政策、资金投放、创新产品与服务等方面的实践,整体上金融领域对光伏产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如,工商银行推出“光伏贷”创新金融应用场景;农业银行以农银资本设立绿色债转股投资基金;中国银行则通过中银资产支持光伏产业多个新能源企业债转股项目成功落地;为保持其在可再生能源补贴款保理业务方面的领先优势,招商银行继续同光伏发电企业合作补贴保理业务;网络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末兴业银行清洁能源产业绿色贷款余额达174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超30%;国家开发银行制定的《支持能源领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工作方案》,提出在“十四五”期间设立总规模5000亿元的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专项贷款。而且在继2021年发行全球首只“碳中和”专题绿色金融债券之后,2023年以来国家开发银行持续聚焦服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加大中长期信贷投放,对油气管网、光伏、风电等能源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予以重点支持,上半年已发放能源领域贷款3461亿元,同比增长18%。

二、我国上市光伏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一)市场需求旺盛,中游表现坚挺,营收涨势可观

2020年下半年受市场需求持续旺盛等因素影响,光伏上游多晶硅价格从2020年6月低位(4.39万元/吨)一路走高,上涨至2021年底的18万/吨左右,其后短暂小幅回落。随着国内“双碳”战略的深入推进,全球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急剧上升,装机需求量大幅增长。产量方面,据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光伏新增装机同比增量为216.88GW,增速高达55.2%,持续刷新历史记录,相当于2019-2022年国内新增装机量的总和。出口方面,2023年光伏产品出口量持续攀升,其中硅片、电池片和组件的出口量分别达70.3GW、39.3GW、211.7GW,同比增长分别为93.6%、65.5%、37.9%。34家上市光伏企业中,以生产硅料、硅片和电池、组件为主的龙头企业位居营收前五,其中通威股份仍居营收榜首,2023年实现营收1391.04亿元。

(二)企业经营成本高企,产业链不同环节利润分化明显

光伏设备制造企业则因所处产业链环节、经营模式、业务结构的差异,不同环节利润景气度分化明显。从细分环节来看,企业利润盈亏表现不一。光伏电池组件环节:盈利能力持续向好。钧达股份PERC产能盈利水平逐季增长,至2023年末净利润8.32亿元,同比增长16%;而晶科能源、晶澳科技不断着眼全球布局,产能持续扩大,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54.97%、27.21%,其中晶科能源全年N型组件出货达到48.41GW,较上年同期增长352%,在组件出货量中占比约62%;爱旭股份2023年净利润同比下降67.54%。逆变器支架环节:逆变器表现先扬后抑,支架表现较好。2023年受到欧美用户光伏市场需求较弱和库存高位的影响,国内微型逆变器企业承受不小的压力。深入“微逆”部分来看,样本企业中德业股份实现10%以上的增长,而昱能科技则同比下降超10%,一定程度上表明市场需求疲软。作为国内光伏辅材支架龙头公司的中信博,截至2023年末累计安装量近68GW,实现净利润3.45亿元,同比增长676.58%,主要是伴随光伏产业链上游组件等产品价格的不断下探,光伏电站投资成本下降,全球集中式地面电站建设意愿增强、步伐加快,新增装机规模持续攀升。光伏辅材环节:中来股份作为“光伏背板”龙头,随着市场需求及P型、N型技术迭代加快,N型高效产品市场需求上升,使其2023年实现净利润5.27亿元,同比增长31.18%。值得一提的是,以新型电子浆料为主营的帝科股份,净利润同比增长2336.51%,实现“量利齐升”。旗滨集团浮法玻璃持续稳健经营,营收和净利润增幅分别为17.8%和32.98%。金刚光伏净利润为-3.63亿元,亏损同比增加34.3%,在尚未扭亏为盈基础上还新增诸多诉讼;光伏加工设备环节:总体表现良好,个别企业造血能力不足。激光装备制造龙头大族激光2023年营收和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5.82%、32.47%。

(三)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但总体风险可控

随着“双碳”战略的持续推进,部分光伏龙头企业逐步布局全产业链条,投资增加使得企业负债增多,光伏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普遍偏高。截至2023年末,样本企业累计总负债额约为9821.64亿元,资产负债率均值达到58.96%,其中保持在40%-60%合理范围内的企业有18家,但金刚光伏、协鑫集成严重超出合理范围,分别飙升至102.6%、88.09%。数据显示,金刚光伏已然出现资不抵债,从2020-2022年金刚光伏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8.78%、77.81%、97.16%,已然处于逐年攀升态势,主要是公司于2021年进行转型升级,布局异质结光伏,建设光伏生产线所致,其流动、速动比率指标亦明显低于合理范围,偿债压力陡增。

(四)注重技术改进,研发投入加大,构建技术壁垒

研发费用投入的多少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企业对技术研发的重视程度,从2023年34家上市光伏企业研发费用投入数据可见,阳光电源、隆基绿能和TCL中环研发费用投入排名位列前三。2023年,阳光电源本期研发费用大幅增长至24.4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4.62%,主要是2023年其最新研发直流2000V高压逆变器在陕西榆林“孟家湾光伏项目”的成功并网发电,标志光伏系统从1500V进阶至2000V,进一步推动光伏降本增效;此外,在储能领域,也发布了全球首个10MWh全液冷储能系统,同时推出“三电融合”的PowerTitan2.0夜冷储能系统,全年实现营收、净利润分别增长722.51亿元、96.0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9.47%、160.01%,扣非归母净利润也高达92.16亿元,同比增长172.18%,以技术创新和工艺进步推动制造模式转型升级,实现降本提质增效。

数据显示,2023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49.52%,其中投入超1亿元以上企业有26家,占比达79.4%,可见光伏企业对于技术研发重视程度逐年上升,核心技术的掌握有利于企业的降本增效,样本企业中有近七成营收、净利润不同程度实现了正向增长。

三、我国上市光伏企业的融资状况分析

(一)由内外看,行业融资结构表现相对均衡,个别企业呈现“内轻外重”

从上市光伏企业内源和外源融资情况可见,内源、外源融资占比均值分别为44.37%、55.63%,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光伏行业内源和外源融资格局基本趋于平衡。其中,诸如硅料硅片、逆变器中的通威股份、特变电工及阳光能源这样的行业巨头,在积极扩能的同时,对企业融资结构把控较好。反观协鑫集成、金刚光伏则以外源融资的压倒性比例而突出,“以外养内”形势明显。主要原因在于协鑫集成于2020、2021连续两年巨额亏损,扣非净利润分别为-24.48亿元和-18.77亿元,远超重组以来获得的净利润,甚至开始出售海外资产;金刚光伏传统项目营收下滑,大踏步进军光伏领域,但鉴于其尚处爬坡高投入阶段,高成本投入叠加产出尚微,2019年以来连续亏损,且呈持续扩大之势。

(二)分直间看,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占比偏高,间接融资助力仍有不足

2023年上市光伏企业年内直接融资规模达613.98亿元。从融资规模排位看,晶科能源以100亿元可转债发行规模居榜首,晶澳科技、天合光能分别居第二位、第三位,融资金额分别为89.6亿元、88.65亿元,融资类型同样是可转债。但也应该注意到,2023年融资成功率抑或融资规模虽有所缩减,但头部企业受影响较小。样本企业中,晶科能源、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福莱特、东方日升、锦浪科技等头部企业融资计划落地上市,德业股份、固德威及弘元绿能则进入增发上市阶段,而帝科股份、恒星科技、通威股份等则中止融资计划。据国际能源网/光伏头条(PV-2005)统计,2022年成功融资上市的通威股份、晶澳科技、上能电气及双良节能等上市光伏企业在2023年再度启动融资计划,再融资规模近571.54亿元。基于光伏产业项目前期投入大、研发成本高、回报周期长等特征,间接融资无疑是项目初始最便捷的选择,但商业银行向来以审慎、稳健经营为重点,因此对于受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影响较大、资产负债率偏高的光伏行业,在传统金融支持模式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系数或将成倍增加,相对企业直接融资规模而言,当前部分商业银行虽能够主动开展“光伏贷”等相关业务,但多数银行推出的服务模式类似,产品针对性不足,放贷规模有限。

(三)从长短看,流动负债占比明显高于非流动负债,对短期偿债能力考验较大

样本企业对短期贷款的依存度较高,平均流动性负债占比为76.34%,平均非流动性负债占比为23.66%,平均流动性负债占比超过非流动性负债3.23倍。特别是在“双碳”战略背景下光伏行业高速扩张,流动负债以其筹资时间短、资本成本较低的优势,成为上市企业相较长期债务使用成本的主要选择。样本企业中有14家企业资产负债率超60%,9家企业流动负债超70%,部分企业财务稳定性不佳。如,金刚光伏在2019-2022年间分别亏损0.88亿元、1.31亿元、2.02亿元及2.69亿元,明显呈“颓势不减,连续亏损,逐年扩大”趋势,利润增速远低于营收增速,四年应收账款周转率均值仅0.63,远低于行业水平,而流动比、速动比指标一路下滑降至0.7和0.5,主要是由于其布局异质结光伏尚未为企业带来实质性业绩表现,但高企的资产负债率已然表明其正在面临巨大债务压力。

四、相关建议

(一)强化市场环境预判能力,合理布局光伏产业

在国内市场需求增速放缓情况下,建议光伏企业在关注产能、产品的先进性和竞争力的同时,还应重点关注“海外”当地政策信仰、制造方式、ESG等多维度需求,不要盲目扩张“海外”市场,尽可能降低因欧美国家政策和市场环境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多元化布局、差异化发展,缓释投资压力,进而分散风险。

(二)加大产品创新针对性,增进光伏产业和金融资本的深度融合

鼓励商业银行在加强产业调研和专业分析基础上,针对光伏产业链特征、运营模式、项目环节等,有针对性调整风险资本占用等差异化信贷支持政策,运用“投行+商行”模式保障产业长期资金需求;另外,建议引入第三方评审机构、融资租赁及资产证券化等模式作为传统融资形式的有益补充,有效提供个性化、深度化、全周期性的金融服务。

(三)探索光伏产业融资模式,多角度提升光伏企业融资可获得率

一是为有效分散金融机构投资可能产生的信贷风险,建议政府部门牵头设立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准备金等,为企业融资追加担保;二是建议由政府部门牵头,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倡导属地国网供电公司最大限度配合光伏企业与金融机构在相关确权证明文件及转让协议上达成意向,切实提高企业收入测算真实性,助益提升资产证券化产品在市场投资的可信度。此外,应继续扩大REITs试点资产涵盖范围,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盘活光伏资产存量,筹措项目建设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