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一季度金昌市地区生产总值以18.9%的增速排名全省第1,1-4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6%,连续73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连续28个月稳居全省第1位,工业经济发展跑出了“加速度”,打造出“金样板”。近日,我们对此进行研究分析,探究其增长密码,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一、主要做法
(一)紧扣“一个目标”,全力推动量质齐升
金昌市立足工矿型城市特点,坚持把工业作为强市之基、兴市之要,紧盯“十四五”末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2700亿元的目标,紧扣“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主题,深入实施“强工业”行动,全力打造“2+4”现代化产业体系(有色金属新材料、新能源和新能源电池2个千亿产业链,化工循环、资源综合利用、数字经济、高品质菜草畜4个百亿产业链),着力构建传统产业支撑有力、新兴产业高端引领、未来产业竞相涌现的产业发展格局,工业经济运行呈现“量质提升、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筑牢了工业增长“压舱石”,切实以工业之“稳”护航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2023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7.73亿元,较2021年增长1.3倍;工业增加值378.66亿元,增长14.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9%,拉动全省工业增长近2个百分点,对全省贡献率达到22%。
(二)推进“两个融合”,全力激活发展潜力
一是坚定不移推进市企融合。近年来,金昌市、金川集团公司践行“金川兴则金昌富,金昌美则金川荣”理念,市企双方坚持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在产业培育、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科技创新、园区发展、城乡融合等领域相融共进,以“一家亲”的地域观、“一盘棋”的大局观、“一条船”的奋进观共同建设好、发展好国家镍钴工业基地,共同打好强工业整体战、合力打造全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区,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排头兵,市企融合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按下“快进键”,步入“快车道”,取得“新成效”。金昌市连续9个季度获全省高质量发展贡献奖第1名;金川集团位列世界500强第289位,中国500强第85位。
二是坚定不移推进“三化”融合。紧盯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以企业技术改造提升行动为抓手,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未来产业抢滩占先。以高端化改造提升产业规模能级,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新兴产业技术装备迭代升级,30万吨铜冶炼工艺技术提升、40万吨铜电解系统建设等一批高端化改造项目加快推进。以智能化改造推动制造模式变革,协同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累计建成5G基站1072座,“企业上云”“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积极推进,金川集团选矿厂一选车间被评为省级数字化车间。以绿色化改造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动高碳产业低碳化、绿色产业规模化,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园区、绿色工厂2家,省级绿色园区、绿色工厂3家、省级节水型企业7家、省级绿色设计产品1个。
(三)扭住“三个关键”,全力增强发展动能
一是聚焦产业促转型。大力实施产业赋能行动,制定产业链年度行动计划,动态更新产业链图谱和项目清单,加大延链补链强链力度,推动重点产业不断壮大、优势产业提升规模、新兴产业快速培育,产业集群发展能级不断提升。2023年“2+4”产业链实现产值1403亿元、同比增长28.9%,2024年1至4月实现产值518.9亿元、同比增长26.5%。坚持传统产业筑基。推动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链创新升级,依托丰富的镍、铜、钴资源,加快发展高温合金、高纯金属、功能性材料、3D打印材料、动力电池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聚力打造国家镍铜钴新材料基地,金川集团3万吨新能源电子材料铜箔一期、高端镍合金产业升级改造等项目建成投产,镍铜钴新材料产业集群被认定为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推动化工循环产业链绿色协同,依托“三酸两碱”资源优势,大力拓展现代煤化工和精细化工,延伸拓展氯碱化工、硫磷化工、氟化工,聚力打造西北地区新型化工产业基地,2.75万吨精细化工产品、60万吨新型作物专用肥等项目建成投产。推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技术突破,以尾矿、镍铜冶炼废渣、磷钛石膏综合利用及贵金属提炼产业为重点,开展资源回收利用科技攻关,推动上下游产业耦合循环,40万吨合成金红石等项目建成投运。推动高品质菜草畜产业链提质增效,以建设全国重要的优质蔬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目标,大力发展高品质蔬菜、牧草、畜牧等产业,元生万只奶绵羊生态牧场等项目建成投运。坚持新兴产业提势。推动新能源和新能源电池产业链融通发展,依托丰富的风光资源和电池材料自给率高等优势,大力发展风光电、新能源装备制造、新能源电池及电池材料等产业,促进新能源与多元产业互融互促、集聚集群发展,聚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电池及电池材料生产供应基地,陇电入浙特高压配套电源及变电站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20万吨硫酸镍等项目建成投产,0.8GWh动力用半固态电池、120万千瓦抽水蓄能电站、2×1000兆瓦调峰煤电等项目加快建设,风光电装机规模达到553.15万千瓦,新能源电池生产能力达到50万只/天,成为河西走廊最大的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推动数字经济产业链融合赋能,积极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节点(甘肃)建设,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数字政府、紫金云大数据中心、北斗导航甘肃分中心建成投运,金川集团5G+镍钻产业园、智慧矿山等项目加快建设。坚持未来产业向新。紧盯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培育以纳米材料、生物医用金属、固态电池材料、负载型催化剂等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以氢能催化剂、新型储能及专用车为主的新能源产业,以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等为主的高品质农业产业,羰基镍产品、电池用镍带材及核电用高温合金等多项技术填补国内技术空白,高端半导体芯片用超高纯镍钴铜材料实现产业化和国产化,高端异型铜带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高纯镍钴铜生产技术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是聚焦项目增投资。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坚持“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加力加效做好项目谋划,强化项目储备,加快项目建设,以项目大突破支撑工业经济大发展。紧扣“五个清单”促投资。坚持“早谋、实干、快推进”的思路,紧盯国家战略需求、政策要求、投资导向,动态调整投资项目“五个清单”(重大项目、重点投资项目、重大前期项目、“2+4”产业链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五个清单”),加大向上争取对接力度,全力打好项目建设“主动仗”。固定资产投资连续37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2024年1至4月增长23.9%(2021年增长10.5%,2022年增长17.3%;2023年增长24.2%)。锚定“三项行动”抓推进。深入实施“重大项目集中攻坚、项目建设加力提速、谋划能力提升”三项行动,提前下达重大项目前期费,联审联批、会商会审,全力抓前期、促开工。全面推行投资任务清单化,将开复工时间明确到天、投资完成量明确到月,“线上+线下”联合抓调度,争分夺秒抢工期、赶进度,多措并举强保障、促落地,全速推进项目达产达效,形成大项目“顶天立地”、小项目“铺天盖地”的火热氛围。落实“一套机制”提效能。严格落实重大项目“市级领导包抓、行业部门专员服务、属地部门包抓推进、项目单位狠抓落实”四级联动机制,全环节跟进、全要素保障、全过程服务,在确保安全、环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推进项目建设。2023年,全市工业投资增长17.8%,其中民间投资增长26.8%,产业项目对投资增长的贡献达80%以上。
三是聚焦招商蓄势能。深入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以招商引资新突破助推高质量发展新提升。紧盯发展定位抓谋划。聚焦建设“2+4”现代化产业体系,按照“缺什么、招什么”原则,组建21个招商专班和3个驻点招商中心,精心绘制招商图谱和产业链延链补链项目清单、投资机会清单、目标企业清单,编制产业招商蓝皮书,以“文本+图谱+清单+地图”的方式,全面系统展示产业现状、发展优势、发展目标、空间布局、链主企业、招商方向,为招商引资提供精准指引。突出重点领域抓招引。聚焦产业发展需求,瞄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重点地区和“三个500强”企业,专班常驻、专业跟进、专项对接,深入推进资源招商、基金招商、产业链招商。天能控股、天合光能、浙江正泰等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优质项目相继落地金昌。强化工作举措抓质效。创新招商项目“色卡”管理模式,建立线索搜集、实地调研、精准对接、项目评估、项目签约、专班推进、严格考核的招商引资“七步走”工作流程,落实重点项目市级领导包抓“四个一”(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人马、一抓到底)机制,全力促进线索项目快转化、协议项目快签约、签约项目快落地、落地项目快开工、开工项目快投产。2024年1至4月,共实施招商引资项目128个,到位资金114.55亿元,同比增加47.85亿元,增长71 .73%。
(四)建强“四个平台”,全力筑牢发展支撑
一是着力提升园区平台承载力。始终把园区建设作为企业集聚的主平台、产业集群的主载体、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大力培育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形成分工明确、特色鲜明的园区布局体系。创新机制激活力。探索推行“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创新园区管理运行机制,赋予园区市级经济管理权限1037项,理顺市、区、经开区对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17种税费收入分享范围,园区管理运行体制机制更加顺畅,有效激发了园区发展活力。优化布局促集群。坚持产业发展“高、特、融、聚”四个“转向”要求,合理确定园区功能定位,优化空间布局,金昌经开区重点打造镍铜钴新材料产业创新聚集核心区,河西堡工业园重点打造化工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化肥生产基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永昌工业园区建设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物流集散配送基地,形成了布局合理、各具特色、互补发展的产业园区体系。完善功能强保障。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实施标准化厂房、要素输送综合管廊、污水处理厂提升改造等72个基础设施项目,园区承载能力持续提升;集中优质要素向园区配置,盘活产业园区各类闲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提高了园区“亩产效益”,园区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载体和动力。2020-2023年,金昌经开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加1.8倍,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3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倍,在商务部年度综合发展水平考核中从210位进位至65位,进位155个位次,位列西部第11位,入选“中国经济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2023年在全省高新区年度考核评价中位列第1。
二是着力提升创新平台引领力。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推进“强科技”行动,落实厅市会商机制,围绕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持续提升“强科技”对“强工业”的嵌入度和牵引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创新型企业双倍增行动、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及“自转个、个转企、企转规、规转股、股转上”五转培育工程,建立完善优质企业梯度培育库,做实政策引导和专班服务。全市累计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49家,认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7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5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达到48家,金川集团镍盐公司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加强创新平台牵引。坚持将创新平台建在产业链上,优化提升金昌科技大市场和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功能作用,成功重组镍钴共伴生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设立新能源电池产业研究院、奶绵羊产业研究院、国家牧草体系金昌试验站、工业互联网安全实验室,组建有色金属固危废资源综合利用、氯碱化工产业、高品质蔬菜等创新联合体3个,充分发挥博士后工作站、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6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的功能作用,促使创新要素向重点产业聚集,有力推动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坚持“产业出题、科技答题”,市企、校企合作驱动,促进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原创性、突破性重大科技成果高效产出,实施“揭榜挂帅”项目4项,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用4N无氧铜板材填补国内空白,铜冶炼复杂物料处理、羰化尾料提取贵金属等成果已应用于生产实践,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大口径白铜无缝管、耐寒耐低温电缆、高导屏蔽镍粉等一批“专精特新”产品投放市场,实现批量销售。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全面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率先组建工商银行金昌科技支行,成功推出全省首个“科创贷”信贷产品,努力以科技投入“燃爆”科技产出。2023年,全市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1 .49%,居全省第2位;科技活动投入指数69.14%,科技活动产出指数63.68%,均居全省第3位。
三是着力提升人才平台集聚力。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扎实推进人才赋能工程,持续加大引才育才力度,着力打造全省重要的产才融合发展高地。靶向施策破除人才壁垒。全面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实行引才工作备案制和承诺制,打破招聘周期长、自主引进权限小等瓶颈。在全省率先开展事业单位编制“周转池”试点,开辟特殊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充分调动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主动性。紧盯发展聚才引才育才。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双轮驱动”,通过“双招双引”引进产业人才创新团队18个,协助企业引进人才3000余人,实现人才、技术、资本、项目“打包引进”。采取“市引企用”“墩苗育苗”等方式,选派124名青年人才到生产企业挂职锻炼。围绕打造产教融合示范园区,探索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订单班”、校企双师带徒等方式,累计培养新型学徒3100余名,解决生产经营难题200余项,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成效不断凸显。
四是着力提升开放平台带动力。始终把打造优质开放平台作为构建内外互促新格局的重要抓手,以高水平开放扩圈拓能,助推发展。完善政策抓机遇。抢抓“一带一路”最大机遇,制定《贯彻落实甘肃省加快发展口岸经济的意见的实施方案》《关于支持进出口贸易稳定增长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巴经济走廊、中新南向通道建设,积极参与河西走廊经济带和城市群建设,推进“北煤南运”“蒙煤内运”通道建设,推动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紧盯市场抓培育。坚持外资外贸联动发展,全力以赴引进外资外企,持续打开潜在合作空间,外资企业达到13家。鼓励引导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积极开展自营进出口业务,全力挖掘外贸新增长点,对外贸易企业达到27家。精心组织企业参加进博会、服贸会、厦洽会等重点展会,2023年签约金额90.2亿元,占全省签约金额的38%。尽心尽力抓服务。全力支持企业发展外贸经济,协助金川集团成功申报国家“内外贸一体化领跑行动重点联系企业”,接入全国加工贸易产业对接交流平台外贸企业2家,积极申报金昌经开区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区,贸易往来国家增加到64个。2023年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171.08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34.8%;2024年1至4月,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56.06亿元。
(五)健全“五个机制”,全力夯实发展保障
一是健全政策引领机制。坚持把政策引领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强工业”行动决策部署,制定实施《金昌市强工业行动推动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金昌市强工业行动2024年度工作计划》,对确定的重点任务逐项攻坚、逐个突破。聚焦关键环节,出台《金昌市促进经济稳中有进推动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金融支持“2+4”产业链发展的指导意见》《电力接入工程投资界面实施办法》《2023年电力负荷管理方案》等一揽子政策措施,设立镍都产业投资基金10亿元,着力打好政策“组合拳”,护航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组织实施工业经济稳增长、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优质中小工业企业培育、绿色制造体系建设4项行动,为推动工业经济扩量提质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是健全运行监测机制。始终把工业经济运行情况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晴雨表”,建立“日监测、周调度、月分析、季研判”的压茬推进调度工作机制,坚持重点企业抓稳产、欠产企业抓满产、停产企业抓复产、在建企业抓投产、投产企业抓达产,加强工业经济分级监测,对重点工业企业“一企一策”调度。建立保供保畅闭环管理机制,强化供水、供电、运力协调等生产要素保障,动态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落实企业反馈问题“现场就办、限时交办、定期通报”制度,第一时间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确保了企业原料不断供、生产建设不停工、发展脚步不停顿。
三是健全专班推进机制。坚持把产业链“链长制”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抓手,制定《“2+4”产业链专班工作机制》,由市委、市政府、金川集团主要领导担任链长,每季度组织召开产业链培育推进会,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系统梳理产业链关联企业,培植以链主企业为“群长”,链上企业为“群员”的集群发展体系,着力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断点,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实现了产业链企业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组建产业链党建联盟,依托6个产业链专班、12家“链主”企业和76个“链上”协同企业成立产业链党委,把党建工作与产业链行动计划制定落实等工作同部署、同推动、同落实,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产业发展、打造产业集群的优势。
四是健全服务保障机制。牢固树立“只要企业定了干、一切手续政府办(除了安全和环保)”的服务理念,全力以赴打造政策稳定、竞争公平、服务高效、成本优惠的营商环境“金”名片。锚定“全省一流、全国靠前”目标,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研究制定《优化营商环境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三年行动方案》《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实施方案》,深入推进“市域通办”“不来即享”“高效办成一件事”,着力打造“一网通办”特色品牌,政务服务事项网办率达到99.82%,企业开办时间在全省率先压缩至0.5个工作日,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31个工作日内,“擦亮‘办事不求人’金名片”“信用承诺制+标准地+帮办代办”“一把手走流程、坐窗口、解难题”等经验做法成为全国典型,成功创建全国第四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深入推进12345“接诉即办”改革,企业诉求办结率达99.46%,满意率达97.2%。在全省率先设立“金昌企业家日”,定期召开政银企融资对接会,近三年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35.02亿元,真金白银助力企业降本增效,市政府和金川集团公司均荣获2023年度省长金融奖。
五是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坚持把跟踪问效作为抓落实的重要手段,制定强工业行动考核办法,将产业链培育责任落实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和督查计划,定期督查通报产业链培育情况,形成“人人肩上有重担、个个头上有指标”的工作推动格局。创新开展“三亮”活动(年初亮目标、年中亮进度、年底亮结果),对全市县(区)和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履职尽责亮标评议,并将“三亮”结果作为评先评优、干部考核和推荐晋职使用的重要依据,激励全市各级干部对标找差、担当作为、狠抓落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二、经验启示
(一)市企融合、携手共进是最大优势。企业与地方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金川集团是金昌加快发展最有价值的“富矿”,金昌是金川集团高质量发展最可依赖的“沃土”。金川集团作为世界500强企业、全省工业经济排头兵,是拉动金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实践证明,加强地企合作是壮大区域经济实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也是地企双方互利共赢的重要途径。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的新征程中,要坚持把深化央地合作作为促进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充分发挥在甘央企主力军、排头兵作用,精心谋划实施央地合作项目,引导支持各市州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持续拓展深化与央企合作领域、合作空间、合作层次,促进央地合作由过去的拼资源、抢资源,向延链补链强链转变,由传统的产供销合作向全产业链价值链提升转变,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持续壮大,为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注入强大动能。要建立高效协同的合作机制,对已经实施项目要专班推进,早日落地见效,每年还要新增一批产业合作项目,一茬接着一茬干,推动央地合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二)产业发展、加快转型是最硬支撑。经济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产业的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支撑和关键所在。近年来,金昌市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重要指示,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千亿产业集群、百亿园区的目标任务,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不动摇,举全市之力培育壮大“2+4”现代化产业集群,深耕主导产业,发力新兴产业,以重大项目求突破之举、聚升级之能、谋增长之势,有力促进了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实践证明,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提升产业链发展能级和优势产业竞争力,筑牢坚实的产业支撑。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的新征程中,要以“强工业”行动为抓手,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统筹推进科技创新、结构调整、数字赋能、绿色转型、开放合作,全力扩总量、促升级、转方式、增效益、保安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产业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在产业转型中实现经济稳步增长。当前,要紧抓国家和省上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机遇,推动工业领域大规模设备更新,积极培育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三)招商引资、延链补链是最强招数。招商引资是聚集资源要素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引擎和动力源。近年来,金昌市紧扣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充分依托产业链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围绕产业链布局招商项目,推动一批补链强链项目加速落地,招商氛围日益浓厚,引资质效大幅提升,一大批优质企业和重大项目落地建设,产业链整体韧性和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特别是聚焦新能源和新能源电池产业链,引进了一批优质企业,成为全市发展的最大增长点。实践证明,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金钥匙”,是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的新征程中,要继续实施“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提质增效年”行动,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瞄准“三个500强”、上市公司、头部企业,更加注重招大引强、招新引优,围绕延链补链强链,强化驻点招商、节会招商、以商招商、科技招商、金融招商、市场潜力招商,推动全产业链招商,打通堵点、连接断点、畅通循环,以高水平招商引资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四)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是最优选择。机遇无处不在,看得到、抓得住、能落实,其必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加速器,转化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和更大势能。同时,政策机遇也有窗口期,稍有怠慢,就会错失机遇,贻误发展。近年来,金昌市抢抓国家产业政策机遇,加快上马建设一批产业项目,放大传统优势产业,补齐产业薄弱环节,布局新兴产业,以“2+4”产业集群为主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聚集成势,特别是抢抓新能源发展的机遇,加快发展新能源和新能源电池产业,产业崛起势头强劲。实践证明,发现机遇、抓住机遇是乘势而上扩大优势的重要前提,也是抢滩产业的“先手棋”;对发展大势认识得越透彻、全面、深入、准确,越能发现机遇、把握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的新征程中,必须强化机遇意识,增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紧迫感,增强“不进则退、慢进亦退”的危机感,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紧抓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支持区域发展政策、产业发展政策,抢抓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双碳”等重大战略机遇,以及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机遇,高站位布局产业体系、高质量谋划建设项目,实施更多标志性、引领性的大项目好项目,继续保持当前强劲的发展势头,努力以一域之光为全局添彩。
(五)统筹调度、上下一心是最实举措。推进高质量发展,没有局外人,没有一二线,没有前后方,人人都是参与者,人人都是战斗员。近年来,金昌市树立实干导向,健全工作闭环机制,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强化“比”的意识、发扬“拼”的精神、鼓足“争”的劲头,持续深入开展年初亮目标、年中亮进展、年底亮结果“三亮”活动,以“单项工作争先进、整体工作创一流”来要求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抓进位,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喜人成绩,是各级干部上下一心、勇争一流,用实干精神换来的。实践证明,在全国各地“比学赶超、竞相发展”的区域竞争态势中,只有全面紧起来、动起来、跑起来,始终保持“拼抢赶超”的进取姿态,跳起摘桃、争先进位,才能跑出发展加速度,拼出工作新业绩。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的新征程中,必须坚持全省“一盘棋”,常态化纵深推进“三抓三促”行动,以责无旁贷、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案无积卷、事不过夜的责任感,坚定当好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才能迸发出攻坚克难的干事勇气,树立起善作善成的成事志气,激发出敢想敢干的担当士气,不断开创全省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