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年强则国强,通过有效途径铸牢高校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其自觉承担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任,进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至关重要。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网络等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互联网成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但是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在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光明前景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完善的方面,人们应探究其积极影响,有效规避消极影响,使其在实际应用中发挥最大效益。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联网;影响;应用
doi:10.3969/J.ISSN.1672-7274.2024.07.040
中图分类号:G 641;TP 39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1672-7274(2024)07-0-03
The Influence and Application of the Internet on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Guangrui, WU Weili
(School of Marxism, Kashgar University, Kashgar 844000, China)
Abstract: A strong youth makes a strong country.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cast the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an effective way and make them consciously under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maintaining national unity and national unity, so as to promot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ig data, 5G network and other technologies,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osition to forge college students'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However, the "double-edged sword" of the Internet brings bright prospects for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it also inevitably has imperfect aspects. People should explore its positive effects, effectively avoid negative effects, and make it exert maximum benefit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creat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Internet; influence; apply
0 引言
进入新时代,伴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互联网早已融入到高校教育中,也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第一渠道。我国应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统筹好科学技术、高校教育和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正确看待互联网的利弊,并从学生、高校、社会和国家等不同主体的层面去探寻互联网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应用路径,推动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为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1 互联网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
识带来的积极影响
1.1 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全
新平台
电视新闻节目、校园广播、线下讲座等传统方式在应用于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其信息传播的内容、形式等都有较大限制,易使大学生被动接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众多新兴媒体平台应运而生,从人们早期使用的QQ、微信,到现在广受欢迎的抖音、B站等,大学生可按自己的喜好选择信息传播的平台,并通过文本、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进行信息传播与交流。大学生通过这些平台除了可以学到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更重要的是可以直观地看到各族人民的积极向上、热情好客和他们建设社会主义、促进民族地区不断前进的艰苦奋斗。
1.2 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
富的网络资源
在快节奏的社会发展模式下,高校仅仅依靠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线下课堂进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应结合时代、国家政策和社会发展的变化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和形式。互联网具有传播和更新速度快、传播范围广泛等特点,使得它拥有非常丰富、实时更新的资源。除了互联网各个平台中的主流媒体不断提供丰富的资源,普通网民也可以通过常见的互联网平台传播符合自己价值观念的思想,或者就某个国家政策或社会热点所反映的信息提出自己的见解。其中充满正能量的信息汇聚在一起,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资源,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根据个人需要在互联网平台中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
1.3 为各民族大学生增进交流和凝聚共识提
供契机
各地区、各民族的大学生同处于一个共同体中,应当对涉及到民族关系、国家政策、共同信念等方面的内容结成共识,那么就需要各地区、各民族的大学生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在互联网普及之前,各地区、各民族的大学生由于表达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以及地理位置的限制,进行深入交流的机会有限。而互联网普及之后,各地区、各民族大学生之间的交流打破了时间、空间和语言上的限制,能够在互联网上畅所欲言,相互学习,增进理解。在相互交流中,大学生们认识到中华各民族处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之中,也逐渐消除了由于语言文化、宗教信仰不同带来的隔阂和分歧,增进了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等方面的共识,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 互联网对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
意识造成的消极影响
2.1 互联网信息碎片化冲击高校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培育的系统性
随着快节奏生活的到来,越来越多大学生进入浮躁状态,比较抗拒阅读篇幅较长、耗时较多的系统化信息,而互联网中各种依托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而层出不穷的碎片化信息大大迎合了他们的需求。不可否认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具有一定有利之处,例如,大学生可以在学习之余浏览此类信息以获得片刻消遣或短时间内粗略了解社会热点等,但这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许多不利影响,较为明显的是冲击了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系统性。抖音、B站等平台中存在诸多可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大多篇幅较小,内容较略,深度不够。“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这样的信息对突发事件现场信息不完整的还原难免有断章取义之嫌,会引发信息获取者的猜疑。”[1]大学生只有接受系统化的教育,完整、深入地学习相关知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才能真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2 互联网信息真假难辨增加高校铸牢中华
民族共同体意QL0ok2Xng5Xn+90yxUeVVXRMKcqt91MNb5fw+yBkryo=识的难度
互联网凭借信息传播迅速、传播范围广、传播形式多样等优势蕴含了巨大威力,但经常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对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许多不怀好意之人利用互联网恶意与政府唱反调、抹黑丑化党和国家形象,境外恐怖主义和反动势力将互联网作为渗透工具意图散布非马思潮、西方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尤其是许多不法分子利用中国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差异通过互联网制造民族矛盾,“互联网的虚拟性、即时性和互动性,使得网络民族关系更加敏感与复杂,网络民族关系因此具有内容涉及更广、影响群体更多、情感因素更杂、处理难度更大等新特点。”[2]除去互联网自身存在的以上种种问题,大学生处于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关键期,部分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易被互联网虚假、反动信息误导,在浏览涉及到民族问题的敏感信息时易受错误意识形态的影响,偏激地对待我国的民族问题,甚至蓄意在网上发布激起民族对立的信息,破坏民族团结。
2.3 互联网信息的娱乐化和功利性挤压高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
互联网中的娱乐化信息使得大学生满足于被动接受新奇事物和享受一时的兴奋感之中,进而反复、频繁“点击”此类信息。这看似是互联网源源不断地向大学生推送新鲜知识和资源,但长远看来,它会利用大数据根据个人喜好对其推荐同类内容,减少大学生接受多样化知识的可能性。这使得娱乐化信息备受大学生追捧,而传播主流文化的信息备受冷落。除此之外,互联网平台具有商业性质,为了营利而利用网民的选择自主性采取各种措施吸引用户,于是越来越突显出它的“商品拜物教”特征。比如,在粉丝经济的影响下,功利化、商品化、金钱化的价值观会使部分大学生因极度重视物质利益而淡化理想信念。互联网的准入低门槛性和传播即时性使得上述娱乐化、功利化信息横行,优质信息传播严重受阻,冲击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
3 互联网铸牢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
同体意识的应用路径
3.1 学生层面: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健
康合理运用互联网
互联网中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三观”的形成,大学生应学会健康合理地运用互联网,保持清醒、独立的思考,使其为自己的学习、成长和发展服务。首先,大学生应搭好互联网“顺风车”,充分汲取线上优质学习资源,认真了解中华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民族故事和风土人情,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其次,大学生应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理论为行动指南,以主流文化为引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时识别和抵制网络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袭。最后,在互联网的虚拟环境下,大学生应不断提升自身网络素养,恪守网络道德规范,既要识别他人利用虚拟身份做出的危害社会和国家利益的行为,也要加强对自身行为的约束,依法、文明上网。
3.2 学校层面:开展在线理论教育,融合线
上线下优势
高校应以互联网为载体,构建旨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体系,线下线上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首先,高校不仅可以开设线下的思想政治课程,还可以依托互联网平台开展与线下思想政治课程相配套的线上教育,并进一步构建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之间、师生之间有效互动的“互联网+”教学平台,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其次,高校可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微博号等设立专题专栏,定期发布可对大学生进行相关教育的连载文章或系列视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解读。最后,各大高校之间,尤其是民族高校和非民族高校之间,可通过央视频、学习强国等官方网站合作举办面向全国大学生的论坛,整合教育资源,合作推动铸牢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3 社会层面:发挥主流媒体榜样作用,把
牢正确思想舆论导向
互联网中的娱乐性、功利性和虚假性信息泛滥易阻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塑造,这就需要各大主流媒体牢牢掌握舆论场主动权和主导权,发挥好榜样示范作用,增进大学生对主流思想的认同。首先,主流媒体要以身作则,发布正向、积极的内容,杜绝娱乐化和功利性的内容,引导大学生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次,主流媒体要创新发布内容和形式,提升引导力和感染力,抢占舆论制高点,促使舆论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最后,互联网平台中许多知名博主通过发布内容积极向上的作品得到大众认可,与大学生的距离感较小,容易在大学生之中产生强大的影响力。主流媒体要给这些博主树立榜样,敦促他们加强行业自律,在创作过程中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运用自身正向影响力引导大学生。
3.4 国家层面:加强互联网平台监管,营造
良好互联网环境
要想有效解决当前互联网存在的诸多问题,就要建设和完善好互联网监管平台和相关法律法规,以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的互联网环境。一方面,国家应加强互联网平台监管,明确规定各监管部门的职责,清晰划分各部门管理界限,防止在互联网监管中出现重复监管或者无人监管的情况。同时要与时俱进地完善互联网监管体系,更新互联网监管理念,提升互联网监管技术手段。另一方面,依法治理互联网空间属于依法治国的一部分。国家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的法律保障体系,强化数据分类分级保护、数据安全审查、数据出境管理等制度措施。”[3]同时要对危害互联网安全的组织或个人施加应有的惩罚,通过依法治网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保驾护航。
4 结束语
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提供娱乐功能的同时,也发挥了精神文化传播功能,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要不断适应互联网提供的教育新平台、新形式和新手段,使其成为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1] 马惠兰.充分发挥互联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正向作用[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04):32-35.
[2] 乌小花,郝囡.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论“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J].西北民族研究,2021(04):30-40.
[3] 单志广.新时代网络安全的发展趋势、面临挑战与对策建议[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20):4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