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迎来爆发期

2024-08-16 00:00:00海洋
中国周刊 2024年6期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在中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相关政策密集出台,行业发展确定性进一步增强,“低空飞行”正在全面融入人民生产生活,一个新的万亿级市场正在打开。

据《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超过5000亿元,增速高达33.8%。这一数据不仅彰显了低空经济在中国的发展速度,也预示着其未来巨大的增长空间。随着低空经济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预计中国低空经济将在未来几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继而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低空经济”可以“飞”多高?

低空经济是以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首先,从概念上来看,“低空经济”是指以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为主,以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

其次从产业链来看,“低空经济”包含上游的航天器生产制造商、中游的服务运营商和下游的应用端,涵盖了通航制造、物流、旅游、农业、应急救援、商贸、教育等多个行业领域。一系列的场景拓展延伸,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效益和便利。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低空经济”这条在空中开辟出的新发展之路,已成为全球主要经济体角逐的新领域、新赛道。例如,美国的洛杉矶和日本的东京、大阪作为较典型的“低空经济”发展城市,均已形成“国家顶层设计、地方政府牵头引导、市场主体开展建设”的发展模式,带来不少值得借鉴的经验。

在我国,“低空经济”的发展大潮正滚滚而来、势不可挡。

顶层设计方面,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加大力度出台利好政策。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概念写入国家规划;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有16个省份将低空经济、通用航空等相关内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紧抓机遇争相布局;2024年1月1日,《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施行,为相关产业穿上了法治“防护衣”。

技术保障方面,在科技进步的助推下,我国应用型无人机受到市场青睐。无论是“载人”还是“载货”,应用型无人机的相关技术设想概念均已落地,并在不少城市展开试点。此外,2023年10月13日,中国民航局颁发了“全球首个无人驾驶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航空器型号合格认证,标志着城市空中交通商业化运营时代的到来。

在顶层设计和技术保障的双重支撑下,“低空经济”可以“飞”多高?据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IDEA)近期发布的《低空经济白皮书》预测,到2025年,“低空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值将达5万亿元。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低空经济”是开创性的新业态,前进的道路上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有专家指出,相较于高空飞行成熟的空域管理和商业运营,低空飞行才刚刚起步。未来,需要更完善的管理制度、更有效的技术手段,才能支撑起低空“异构、高密度、高频次、高复杂性”的大容量融合飞行,从而助力“低空经济”从蓄势待发到振翅腾飞。

加快基础设施“补短板”

从政策密集出台到各类低空航空器的密集发布、航线开通,2024年被称为中国“低空经济元年”。除了航空器厂家业绩爆发,各类提升低空通信、导航、监视能力,保障低空交通安全顺畅的基础设施建设也迫在眉睫。

低空经济实现大规模商用之前需要构建一个从地面起降到空中监管的立体低空安全交通体系。当前,低空航空器数量和应用的爆发式增长,也使“黑飞”“乱飞”问题凸显,甚至扰航、非法偷拍、跨境走私等事件频发。

“各种飞行物鱼龙混杂,低空空管如何规划和管控是一个问题;低空的航道监测,尚未有技术手段探测飞行物的状态;大部分低空飞行器没有装载防撞雷达和感知雷达,从而影响其避障和防撞能力。”在日前举办的2024民航数字技术及智能装备展上,广州辰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曹祥元说。

赛迪顾问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显示,低空经济存在“三层万亿”发展空间:第一层即促进低空飞行器制造发展;第二层即通用机场、直升机起降点、低空新型基础设施等相关产业链上下游投资空间;第三层即服务模式延展促进空中交通运输发展、飞行体验促进消费变革等。

现阶段,我国虽已开始对低空经济的飞行安全进行规范,但安全监管保障行为的实施依旧任重道远,未来还需结合低空雷达、感知避让、通信保障、信号防干扰、多机协同等技术进一步构建低空安全体系,在安全监管能力上从特定区域监管逐步转向跨区域多领域协同监管。

我国低空经济的发展仍处于实践探路阶段,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全国通航管控服务体系、通航保障系统、通航机场等各方面的建设,未来如何打造经济生态闭环,实现盈利和可持续发展仍是关键。

业内专家表示,推动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关键在5个核心要素,即“市场是根本、空域是关键、政策是保障、技术是支撑、安全是底线”,建议通过5G网络、低轨卫星网、地面互联网等基础设施,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计算等先进技术加强对低空空域有效、安全、合理的管控和应用,建立一体化、智能化的低空空域和低空经济管理架构;完成全国通航管控服务体系建设,加快通航保障系统、通航机场的建设。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高远洋认为,低空经济发展,一方面要织就一张多层低空飞行网,以满足私人飞行、短途客货运输、低空观光、飞行娱乐等需求;另一方面,要建设形态各异、星罗棋布的通用机场、城市空中交通垂直起降场、航空园区、航空小镇、无人机基地等,保障通用航空器的起降和有效地承载低空经济产业。

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小峰建议,应立足市场需求,重点发展低空飞行、低空保障、低空综合服务等相关产业,打造以无人机为特色的主导产业集群,推进无人化和智能化的融合发展,形成一批低空经济产业链龙头企业,强化自主可控,打造低空经济产业完整生态。

截至2023年年底,政府各部门共发布超过60个涉及低空经济产业的相关政策文件,支持和规范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涉及低空空域管理、通用机场建设、通航人才培养、场景应用等诸多内容。

多地抢抓低空经济“风口”

在国家政策推动、巨大市场规模等多重因素叠加下,不少地区也前瞻性地对低空经济展开相关布局,抢抓低空经济“风口”。

2024年1月以来,北京、广东、安徽、山西、四川等约18个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发展低空经济的各项政策,将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2023年年初,深圳首次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年初,深圳市出台《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这是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产业促进专项法规。

2023年11月,海南发布《海南省无人驾驶航空器适飞空域图》,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地做出低空空域放开的持续性尝试。

航拍摄影师使用无人机拍摄港口

长三角城市也在积极发力低空经济。作为华东的航空枢纽,上海发布《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一大亮点就是发展低空经济,提出探索空中交通新模式。南京较早入局低空经济,目前已集聚相关企业百余家,在研发、制造、配套、服务、人才等方面拥有一定优势,产业生态初步形成。在浙江,杭州是发展低空经济的先行军。早在2020年10月,杭州就入选了国家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并成为最早一批进行无人机城市场景商业运行探索的城市。安徽也在持续加码低空经济,合肥、芜湖成低空领域劲旅。

东北老工业基地黑龙江也不甘落后,加速竞逐低空经济新赛道。4月3日,总投资25亿元的哈尔滨联合飞机大型无人直升机产业基地正式开工建设,建成后预计年产值10亿元,带动无人机产业生态规模达50亿元以上。

深圳蛇口邮轮母港拍摄的5座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

低空经济产业具有成长性高、产业融合性强、产业链条长、应用辐射面广的特征,蕴含着巨大投资价值和增长潜力,对城市建设和区域产业发展意义重大。未来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级别,或将为许多城市创造若干新的经济增长极,甚至有望重塑全国的经济产业格局。不止国内城市,在国际上,美国、加拿大、巴西、法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也在积极抢占通用航空市场,布局低空产业。

深圳争夺“低空经济第一城”

众所周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最初起步到成长为万亿级产业,足足用了一二十年时间。

而低空经济,牵扯面更广,乘数效应更强,一旦迎来技术与政策的双重拐点,其跃升速度只会比新能源汽车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深圳市血液中心,搭载着血液的无人机起飞前往深圳市中医院
深圳首个“5G+无人机血液运输智能空港平台”正式启用,在深圳市血液中心的平台界面上,实时显示无人机位置

如今,无人机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技术已经趋于成熟,而低空经济被纳入多个国家规划也说明政策拐点的到来,整个市场已到了临近行业爆发的关键节点。

对于很多城市来说,低空经济从百亿级到千亿级乃至更高,可能只需要短短几年时间。

作为出台了全国首部低空经济立法的城市,深圳对打造低空经济产业可谓雄心勃勃。

在当地媒体的报道中,深圳全速竞飞“低空经济第一城”的消息被反复提及。若从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基础来看,深圳也确实有争夺“低空经济第一城”的底气。

作为全球闻名的“无人机之都”,深圳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与相对完备的产业配套。

集聚了大疆、丰翼科技、天鹰装备等无人机行业头部企业,深圳的消费级无人机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工业级无人机在全球占比超过50%。2023年深圳无人机及产业链企业达1730家,年产值960亿元,覆盖了从生产制造、技术研发、软件开发等上下游全环节。

在政策布局方面,深圳也尽显前瞻性。

早在2022年底,深圳就出台《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系统完善地制定并规划了城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2023年,深圳又率先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提出打造低空经济中心。2024年,深圳出台全国首部低空经济立法《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从政策、法律等多方面推动低空经济有序发展。

只有飞起来,才能有低空经济。拥有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全国通用航空分类管理改革试点城市、民航局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等多重身份,深圳凭借着法律政策与资源上的优势,在飞行器试飞、商业应用上有着十足经验。

2023年,深圳新开通无人机航线77条,新建无人机起降点73个,完成载货无人机飞行量60万架次,飞行规模全国第一,直升机飞行量超2万架次,飞行规模全国领先。涵盖了物流配送、城市治理、空中通勤、应急救援等多种应用场景。

事实上,深圳在低空经济上的领跑还吸引了中央的注意。去年10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再次推广借鉴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中,就提到了创新低空经济发展新机制等举措拟在符合条件的特定范围内先行推广。

“但深圳的领先,并不意味着其他城市再无机会。”中国交通协会低空经济委员会华南常务秘书长刘立波表示,低空经济作为隶属三维空间的经济新增量,除了飞行器主体外,还包含有航天材料、卫星导航,通讯信息、视觉算法等诸多方面,这些难以在一个城市独立完成。

正因为如此,广东在低空经济产业战略布局安排上,也选择同时支持深圳、广州、珠海建设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打造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高地。

刘立波分析认为,珠海拥有传统航空制造以及具有品牌力的航展,广州在电动航空技术上有一定优势,深圳的无人机产业链,三个城市各有所长,协同发展将更快速带动这个大湾区锁定低空经济产业上的优势。

成都加速“入场”

当下,低空经济正在成为新的发展“风口”,成都也在加速“入场”。

5月20日召开的成都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上,成都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聚焦“打造西部低空经济中心”发展目标,该局正会同成都市口岸物流办、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等部门,按照“快起步、飞得起、管得住、发展好”总体思路,加快推进低空经济发展。会上,该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了目前成都低空经济基本情况。

(组图)成都纵横自动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无人机展厅

在深化空域管理改革方面,成都持续巩固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成果,有人机累计飞行超过40万架次、8万小时,无人机累计飞行超800万架次、60万小时,位居全国前列;同时,建强国家级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创新空域使用申请“报备制”和无人机“按照高度分层融合飞行”模式,无人机飞行申请时间由平均7天缩短至起飞前1小时报备。

在工业无人机方面,成都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已形成包括原材料、基础零部件及系统、整机制造和运营服务的全产业链图谱,产品实现从10千克到吨位级全覆盖,2023年成都工业无人机全产业链收入突破100亿元;同时加强链主企业培育,已聚集中航无人机、纵横股份、沃飞长空等一批领军企业,上市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三位;建成15个工业无人机领域省级以上平台,科研实力不断增强。

壮龙科技为京东特殊定制的JD415-2物流无人机,商业载荷可达20kg,续航时间为2h。

同时,成都加快应用场景建设,坚持需求导向,制定低空飞行应用场景清单,梳理形成65个具体应用场景,推进城市短途载人飞行应用场景建设。 此外,产业基金保障也不断增强,2023年,四川航空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成都交投航投基金等8只航空产业基金完成投资额超80亿元,为中航无人机、纵横、腾盾、傲势科技等企业提供有力资金支持。

目前,低空经济已成为成都重点产业链。该局将会同市级相关部门,坚持“空域端”“产业端”“应用端”同向发力,加快建设西部低空经济中心,具体包括以下举措:成都将持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推动与沃飞长空、中航无人机等企业打造创新联合体,布局低空风洞试验场等科技基础设施,打造航空器测试基地。同时抢占未来核心赛道,聚焦工业无人机、eVTOL等细分链条持续发力,推动沃飞AE200eVTOL产品适航取证。此外,成都将大力引育市场主体,着力培育成都本土链主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力争2024年低空制造产业规模突破65亿元,带动低空经济全产业规模达到260亿元。

沈阳加速竞逐“低空之城”

日前,以“阳辉新航智绘低空”为主题的沈阳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发展大会隆重召开。会议上,低空经济创新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依托该研究中心,沈阳将进一步建设创新型低空空域交通科学管理体系,开展区域低空经济发展重大课题研究,提升研究成果应用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开展低空经济研讨论坛等相关活动。

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首创证券首正德胜基金、富德生命人寿厚德星云基金、航投私募管理基金4家单位共同参与的低空经济创新发展基金正式设立,基金总规模20亿元,一期规模5亿元。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低空经济创新研究中心、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中航工业沈飞集团有限公司、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601研究所)、沈阳航空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沈阳盛京金控投资集团有限公司7家单位共同签署低空经济产业生态链共建协议,将共同支持低空经济创新研究中心建设,搭建低空经济发展服务和资源合作平台,聚焦低空经济发展重点任务开展课题研究和项目合作。会上,中国航空学会首届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习班正式开班。

沈阳发展低空经济恰逢其时,既有国家低空经济发展密集创新和高速增长的战略机遇,也有市政府一系列政策体系的鼓励促进,还有航空产业的雄厚基础,更有科技进步的驱动和金融资金的加持。

沈阳市的壮龙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油动调速六旋翼无人机,开创了国内多旋翼无人机时代的新纪元。

政策护航,实现稳步“高飞”。从目标到行动计划到配套政策措施,沈阳已初步搭建了低空经济发展的完善政策体系。年初以来,沈阳市政府发布了《沈阳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明确了低空经济发展的三年发展目标。

近年来,沈阳市将低空经济作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在研发、制造、配套、服务、人才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具备良好基础和条件,先后获批国家低空空域改革、国家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等试点,在低空空域管理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在航空器制造、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潜力。沈阳是新中国航空工业诞生的摇篮,是全国重要的航空研发制造基地,也是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的民用航空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是全国唯一具备300余名研发人员与国外研发人员共用平台进行设计并成功进行商用飞机设计的城市。当前,沈阳航空产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初步形成以沈阳为中心的本地航空配套圈,拥有沈飞、黎明、沈飞民机等国内知名主机厂所及相关配套企业110余户,直接从事航空产业人员4万余人。如果说航空航天产业已成为沈阳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那么低空航空产业及产业链有望在航空航天产业雄厚基础牵引下,快速复制、裂变、成长为沈阳经济发展的又一新引擎。

目前,沈阳各类“低空经济+”多元应用场景正在加速布局成势,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强劲新动能。

(组图)合肥无人机展示区,这款旗舰型电动载人级自动驾驶飞行器EH216-S,已经在全球14个国家完成了超过4万次的安全飞行

沈阳航空产业集团会同沈北新区、法库县联合成立沈阳低空经济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在沈阳低空空域划设、全域低空飞行管理服务、低空飞行应用场景创建等方面推动沈阳低空经济快速发展。法库拥有东北地区首个批复使用的A类通用航空机场,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通用航空、无人机产业集聚区。建有东北地区唯一的有人机与无人机融合运行管理平台,是全国唯一拥有应答机编码的通航机场。沈阳法库已连续举办十届国际飞行大会,是国内首批国际性通航展会,是国内少数专注于通航领域的大型展会,已成长为展示通航产业发展的重要窗口和航空领域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沈阳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在沈阳北部规划航空航天城,全力打造世界先进、国内一流航空产业集群。围绕沈阳航空航天城建设,沈北新区抢抓低空经济新赛道,加速推进以无人机为主的低空经济发展。沈北新区规划布局“一核三基地”(云汉数字小镇核心片区,无人装备创新港、沈阳先进制造产业园、沈阳航空航天城无人机产业园),打造低空基础支撑设施,规划建设1200米无人机试飞跑道、无人机垂直起降场、起降围笼、管控设施、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制定沈北新区低空空域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建设低空飞行三维立体网格空域图、低空空域管理与服务中心等,形成低空飞行服务保障管理体系,引育无人机相关企业10余家,加速培育无人机产业集群,拓展快递物流、应急配送、农林植保、飞行表演、无人物流演示、城市交通巡检、河道巡检、电力巡检、高速巡检等应用场景,建设联合培训基地,低空经济乘势起飞,正“飞”出发展新赛道。

抢抓风口,打造“沈阳样板”。近年来,沈阳产业技术研究院充分发挥科研优势,深耕低空经济领域,已提前布局投资哈工大秦江教授团队氢能混合动力系统、沈阳飞行器快速研制技术中心建设、电动飞行器推进系统及控制器技术等多个项目。以本次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为契机,沈阳产研院将进一步把低空经济创新研究中心打造成低空经济智库机构,依托空中交通管理系统相关机构等战略性资源,在低空政策引导、低空空域管理、航空器制造、多样化机场起降点飞行营地建设、人才培训、航空运营、航空器维护保养、金融体系建设、低空保险等八大领域开展顶层设计。

打造低空经济“芜湖样板”

安徽是全国第三个、长三角第一个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近年来,安徽芜湖大力推进航空产业布局建设,促进低空经济发展,积极培育壮大低空经济主体,科技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我国低空经济创新生态加快形成,全力打造低空经济发展样板。

低空经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013年底,芜湖市依托宣州民用机场和三元通用机场载体建设,利用湾沚区制造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产业配套便捷等基础优势,决定布局兴建芜湖航空产业园,拉开了芜湖市低空经济发展的序幕。

芜湖地处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交汇枢纽位置,有得天独厚的长三角区位优势和中部资源集聚的要素成本优势。芜湖湾沚区区委书记殷琼表示,未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国家战略将在此交汇,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等重要区域部署相互叠加,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产业资源优势共享。

芜湖市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决策部署,为全力提振市场信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制定人才、企业、消费等方面的多项政策举措,助力低空经济发展在2024年实现“开门稳、开门红”。

“平台思维”“市场逻辑”“资本力量”“生态理念”,从技术到政策,从产业到人才,芜湖市为低空经济的发展全面保驾护航,创造更多可能性。

(组图)合肥无人机展示区

芜湖航天产业破茧成蝶,低空经济蓄势待发。从荒芜丘岗到航空新城,历经十年发展历程,芜湖市低空产业向着“造得出,飞得起,应用广,业态优”的方向不断迈进。

经过十余年的推进发展,芜湖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特色鲜明、自主可控的航空产业链,涵盖了航空新材料、通航整机、卫星、无人机、发动机、螺旋桨、通用航电、航空部附件、临空经济、低空运营等。低空经济已逐渐成为芜湖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创新发展的关键。芜湖市构建“政产学研用金”创新创业共同体,与大院大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成轻型通用飞机整机研发与集成应用国地联合中心等省级及以上创新平台64个,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带动32家高新技术企业一体化发展,园区企业攻克24项“卡脖子”技术,取得20项国内第一。2023年7月,中国首个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航空发动机AEC2.0L正式获批;2024年1月,XF2-T螺旋桨取得国内首张通航螺旋桨型号合格证(TC证),标志着我国“螺旋桨的国产化”行业进程向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国产通航飞机迎来“中国心”和“中国桨”,芜湖航空产业整机重点核心部件自主配套率达100%。“中国制造,芜湖生产”成为现实。

创新应用场景是低空经济成为产业发展新赛道的关键。低空经济的应用场景涵盖通航制造、物流、旅游、农业等多个行业领域。2023年12月8日,芜湖航空产业园正式开通2条航空物流无人机配送航线,通过在短途运输外卖服务等领域的实践,进一步探索无人机新应用场景,促进无人机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1月1日,《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施行,这标志着我国无人机产业进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采用自主研发的控制系统,通过“北斗+4G/5G”双定位导航,从通航创新园到安徽信息工程学院,无人机成功配送外卖,仅需5分钟,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难题。

“无人机产业的重点是服务而不是制造,无人机既可以服务第一产业,也可以服务第二产业,又是服务业的本身,它是跨行业的服务。芜湖要进一步对无人机应用场景进行有效拓展,让天空‘更加繁忙的一天’加快来临。”中国工程院院士樊邦奎说。“空中的士”打造城市交通新方式,未来无人机等通航产业有望成为智慧城市新基建、数字经济新引擎,开启低空经济的发展元年即在当下。

产业集聚是芜湖市低空经济发展的另一大重点。芜湖市政府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通用航空器的研发制造、航空物流运营、无人机应用等领域,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吸引更多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芜湖,推动研发制造、运营管理、服务消费、人才培养等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芜湖航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布局非常完备,芜湖航空产业园经过10年的发展,增速明显。芜湖除了联合头部无人机企业外,还有无人机固定翼企业、发动机制造企业、复合材料企业、发动机维修企业等。要知道,航空产业靠一家是干不起来的,要靠良好的产业生态,芜湖显然已经具备这个条件。”联合飞机集团副总裁、芜湖联合飞机总经理闫怀强表示。

芜湖已成功举办两届低空经济发展大会,在深化产业及重点领域合作上取得系列成果,多个低空经济项目签约落地。据了解,近3年,芜湖引进航空产业项目117个,协议总投资5777.59亿元,完整的产业链覆盖上下游企业近200家,产业联动效应明显。产业发展以航空高端研发制造和航空服务运营保障为主导,以航空科教创新和航空文旅服务为支撑,形成“两区一带”空间布局。不断完善航空新兴产业聚集地和低空经济新发地的布局,以航空航天高端研发制造为主导,全力打造航空生态圈。

2023年10月7日,《芜湖市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正式印发,为低空经济与社会经济融合发展提供政策指导,增强高质量发展驱动力。方案提出,到2025年,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突破300家,其中龙头企业超过10家,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数翻一番,低空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方案从总体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三大方面,提出低空经济发展目标,明确低空产业发展重点任务,落实保障措施。

大疆航拍无人机

为打造人才平台提升集聚度,芜湖聚焦“才赋航空新城”,实现领军人才、C类人才梯次引育;依托中公芜湖航院探索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借势借力展会论坛,推深做实中国民航科普教育基地,发挥“芜湖航空”品牌乘数效应。芜湖正努力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航空产业集群。

在芜湖,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发展。据统计,2023年,芜湖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6.7%,快于全省平均增速4.5个百分点,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7.5%。

芜湖市已入选全国首批26个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作为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样板,芜湖低空经济的发展规划体现了前瞻性和创新性,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其他地区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随着低空经济的逐步推进,未来芜湖有望成为连接地面交通和空中交通的重要枢纽,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自贡低空经济从“起飞”到“腾飞”

作为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全国低空空域协同管理改革试点区域,自贡市加大在研发制造、低空空域、场景创新、融合发展等环节中的探索,积极用好政策、人才与创新资源等优势,奋力推动低空经济从“起飞”到“腾飞”。

近日,一架载有30支检验标本的无人机从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石牛湖院区起飞,按照设定航线飞行4分钟后,平稳降落在该院青杠林院区指定位置,圆满完成空中运输任务。如今,这样的“低空+医疗”场景在自贡市成为现实。

此外,无人机在应急救援、气象观测等行业同样多点“开花”。聚焦低空经济新场景、新业态,自贡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划设城市低空物流航线25条。聚焦试点示范平台搭建,与国家、省级气象、应急和公安等部门深度合作,建成国家级无人机气象观测基地、四川省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基地、四川航空应急救援(自贡)中心基地、四川省警用无人机实训基地等重大功能平台,开展跨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应急通信救援等8类业务,“自贡造”无人机多次完成应急救灾等任务。

瞄准未来打“飞的”上班,沃兰特已研制VE25型eVTOL。第一架“自贡造”eVTOL将于今年下线,预计到2026年有10至20架投入商业运行,将在全川低空观光、城市出行等应用场景开展试点运行。

川渝货运无人机跨省航线也在逐步实现。成立仅8年时间的四川腾盾科创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已研制出双发、三发、四发大型固定翼无人机——双尾蝎系列及其衍生型号。4月29日,在大型多发无人机跨省物流场景试航中,双尾蝎D无人机往返于四川自贡与重庆永川之间。

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李辉认为,自贡可以借此考虑打造“内自宜泸川南低空飞行廊道”,建立开放共享的省级低空飞行实验室,在成熟的场景中验证飞行器、通导监、地面设备等。

6月6日,自贡航空产业园,一架架无人机在跑道上起飞,爬升、转弯后开始低空通场飞行。同一时刻,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的学员正驾驶飞机冲上云霄。

“协同管理空域内,提前1小时报备就行,在这里想飞就飞、飞得起来。”四川腾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该公司每天都会开展无人机与有人机融合运行,不仅解决了测试试飞场地难找、空域申请难等行业痛点,还提升了空域使用效率。

在基础建设上,自贡航空产业园拥有“双机场”“双跑道”“双空域”独特优势。建成投用的1200米A1类凤鸣通用机场和2500米B类兰田机场,拥有四川省面积最大、高度最高的“川协5号”试点空域和大型无人机试飞空域。建成四川省首个B类飞行服务站,可保障有人机和无人机安全、灵活、高效飞行,年均作业量居全国通用机场前列。

2021年1月,自贡航空产业园与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共建的“有人机/无人机融合运行项目研究室”挂牌,携手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智力成果转移转化,创新推进有人机与无人机同场融合运行。

去年,自贡航空产业园又集结多方力量,规划有人机与无人机融合运行飞行程序。今年1月,“川协5号”在空域有人机与无人机融合运行飞行通过试点验证。从4月1日起,自贡航空产业园按照新的飞行程序和实施方案组织飞行活动。

“新程序以固定大型无人机进离场航线为核心,以建立无人机管制席位为措施,保障了多种场景下的通航融合运行。自融合运行以来,已累计保障服务飞行安全运行达9万余架次、5NEp9+tWH7/3U9uKBuPXBnA==万余小时。”自贡航空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该产业园将依托“支线物流无人机安全运行联合实验室”,持续推进有人机与无人机同场融合运行机制改革;积极争取开辟自贡至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重庆市武隆区、贵州省毕节市等短途客货运输航线。

今年3月5日,上海沃兰特航空技术公司与鼎晖百孚、自贡创新资本等机构签约,标志着沃兰特eVTOL智能制造基地项目落户自贡市。该项目总投资20亿元,分两期建设,建成达产后预计每年可生产300架eVTOL,年产值约75亿元。

“项目进展很快,半年不到已完成地面试验、首批次试飞。”近日,沃兰特相关负责人说,试飞需要安装径流装置,有关部门协调港通公司和机场,用时1个月就解决了问题。

沃兰特eVTOL项目的“成长记”,反映了自贡市在政策、人才、创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正逐渐转化为低空经济腾飞的动力。

在产业生态上,早在2020年,自贡航空产业园就获批成为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实验任务涉及总装测试、试飞和适航审定等方面。去年9月,自贡市设立5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进一步加速低空经济“入场”。

在人才和创新资源方面,自贡航空产业园与航空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建联合实验室、无人机产业学院,推动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4个,引进校地合作项目20余个。

自贡市还积极打造产业链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建设全国首家移动5G网联无人机行业应用测试及示范基地;建立信息采集处理系统,提高无人机试飞检测过程中的数据处理质量和效率。

“去年,无人机及通航产业集群规模突破100亿元,增幅超20%。今年除了成飞自贡无人机产业基地外,腾盾二期也将投产,相信会迎来井喷式发展。”自贡航空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说。随着产业链逐步完善、应用场景日渐丰富、管理体系更加优化,自贡低空经济从“起飞”到“腾飞”的活力图景正在一步步呈现。

低空经济将“展翅腾飞”

3月底,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到2030年,通用航空装备全面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各领域,成为低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随后,民航局也在3月29日举行推进低空经济发展专题发布会,将低空经济作为下一阶段的发展重点。

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负责人杨岭表示,目前低空经济存在三万亿发展空间。一是促进轻小型固定翼飞机、民用直升机、无人机、eVTOL等低空飞行器制造发展,培育更加丰富的低空应用场景与服务新业态,核心产业规模成长空间过万亿元。二是拉动以通用机场、直升机起降点、低空新型基础设施等相关产业链上下游投资空间过万亿元。三是以制造创新协同促进科技服务发展,服务模式延展促进空中交通运输发展和飞行体验促进消费变革等各类经济活动,间接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空间过万亿元。

2023年6月,上千架无人机在杭州呈献灯光秀表演

杨岭表示,2024年有望成为中国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行业的商业化元年,规模将大幅提升,观光旅游等特定场景将成为首选,多场景规模应用将持续探索。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2月,中国低空经济领域共有企业超5.7万家,从成立时间看近五年新成立的企业数达到近2.1万家,近十年成立的企业数占比接近80%;中国低空经济企业资源集聚TOP50城市拥有的企业占比全国企业资源比例高达93.3%。从具体城市看,深圳、广州、北京位列前三,成都、长沙、西安紧追其后。从TOP50城市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布看,江苏省入围城市数量最多达到6个,广东省、浙江省分别为5个城市。

目前,超六成企业分布在中南和华东地区,主要集中在广东省、江苏省、湖南省、浙江省、山东省等地区,华北地区占比约12.6%,主要集中在北京市、河北省、天津市三地。中国eVTOL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南和华东两地,华北、西南、东北、西北地区以相关整机试验及关键系统配套为主,四个区域总体产业规模在3亿元左右。民用无人机主要集中在中南地区,产业规模达到885.6亿元,占总体比重达到75.4%。

杨岭认为,未来,低空基础设施、飞行器制造、应用示范、运营服务等低空产业工作成效明显的地区或城市将“展翅腾飞”,出现低空经济发展示范区、低空经济发展示范城市,推动产业协同、资源共享、场景共建成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