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资源赋能津派文化焕新

2024-08-15 00:00:00王泽人
求知 2024年8期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历史记忆和文化积淀的凝结,它不仅映射出一个地区的传统和习俗,还涵盖了城市的生活方式、艺术以及思想观念,是城市的重要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城市文化对城市文明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牵引作用,特别是在2024年春节前夕视察天津期间对津派文化予以了高度赞赏与肯定,提出要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上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强调“天津要深入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历史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资源保护”。这一重要指示不仅揭示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在规律,还指明了津派文化焕新的实践路径。

一、津派文化孕育红色文化资源特性

天津依海而建,因港而兴。海通以来,天津因港口便利,又毗邻北京,担负起了贯通南北、沟通中西的历史重任,发展成为一座古今交汇的城市。津派文化的形成植根于津沽大地,在长时段的历史进程中,与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及其活动相融相生。五四运动后,开风气之先的天津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建立党的地方组织的地区之一。津派文化为红色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提供了丰厚底蕴,也孕育了天津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特性。

1.多元融合的开放性。随着天津开埠、各国租界的设立以及西方文化源源不断的涌入,许多留学生来到天津传播救国思想,推动了革命团体纷纷涌现,马克思主义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传播开来。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在天津出版的《维新人物考》中首次介绍了马克思。五四运动爆发后,天津迅速成为反帝爱国运动的热土,各类爱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其中包括觉悟社和新生社等。以周恩来、邓颖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相继投身于革命事业。1920年,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团员们与其他救国思想展开论战,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领导学生和工人运动。1936年,刘少奇来到天津担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领导华北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在此期间,他在党报党刊上发表了一系列理论文章,全面总结了抗日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系统批判了“左”倾错误,阐明了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同时,刘少奇还采取了一系列组织措施,积极进行党组织的恢复、整顿和重建工作。到1936年底,华北地区的党员数量已经发展到5000人左右,其中天津的党员数量从年初的30人增加到400余人,强大的组织保证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天津的红色文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通过与各种救国思想碰撞融合孕育而成的,展现出了多元融合和开放精神。如今,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觉悟社旧址、新生社成立旧址等都已成为重要的红色文化资源,见证着天津党组织在实践中吸收各类救国思想、探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艰辛历程,充分彰显了天津红色文化的开放性特征。

2.工业革新的开拓性。不同于延安、井冈山、遵义等革命圣地,天津自洋务运动起便因工业和商贸的迅速发展,逐步成为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和港口城市。天津红色文化的开拓性,首先体现在其工业发展上。天津机器制造局、北洋军械所等工业机构的设立,为中国的近代工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在工业创造领域填补了多个空白,如第一部彩色电视机、第一台汽车发动机、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的问世,确立了天津北方工业重镇的地位,使这座城市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之一。工人阶级在这一过程中展现出的“自力更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以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成为了津派文化的显著特质。这些精神品质不仅推动了天津工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天津的红色文化注入了特有的开拓性。改革开放以来,天津逐步从传统工业城市向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转型,秉持着求真务实的开拓精神,设立滨海新区,将港口小城逐步发展为充满活力、极具潜力的现代化新城。今天,滨海新区博物馆正在向世人讲述天津自改革开放以来如何赓续红色血脉的故事。天津的发展,既展现了革新进取、求真务实的津派文化,还生动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显著优势,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砥砺坚毅的奋进性。天津这座深受革命历史熏陶的城市,其独特的津派文化蕴含着无畏艰难险阻、斗志昂扬的乐观精神。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年代,天津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建立了盘山抗日根据地。从1939年到1943年,根据地军民英勇无畏地抵御日军进攻2759次。即使面对日军残酷的“三光”政策,根据地军民仍展现了空前的抗战热情和坚定的团结力量。天津人民不辞劳苦地支援八路军和游击队,不仅运送军粮,还救护伤病员。人民群众对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的鼎力支持,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如此,天津作为曲艺之乡,期间创作了多首抗战歌谣,歌颂盘山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斗争精神。这些艺术作品不仅增强了人民的斗志,也在文化层面上记录和传承了抗战精神。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针对天津的地形特点和敌人的守备布局,采取了灵活多变的战术,最终在金汤桥胜利会师。如今,盘山抗日根据地旧址及平津战役纪念馆内陈列的珍贵文物,见证了那段艰苦斗争的历史,记录了天津人民不畏强敌、勇于斗争的英雄壮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天津人勇往直前,不断追求更加光明的未来。

二、红色文化资源助力津派文化焕新

纵览这些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仅贯穿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关键历史阶段,也成为了津派文化焕新的重要载体,为津派文化焕新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

1.红色文化资源筑牢津派文化使命担当的政治底色。津派文化是这片土地历史与人文的精髓,而红色文化则如灵魂之光,贯穿其间,照亮着津派文化的每一个角落。津派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历史的自然沉淀,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体现。在这一进程中,津派文化不断吸纳革命文化的营养,铸就了鲜明的使命担当的政治底色,成为津派文化赓续发展的首要前提和坚实基础。红色文化资源以其独特的主体导向和深厚的政治意蕴,直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实践。这些资源不仅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的理想与社会主义的信念,更是中华民族革命传统与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的集中体现。自新民主主义革命起,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直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无数共产党人以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为动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也留下了类型多样、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使命担当精神,是天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强大精神引领。这种精神不仅激励了天津人民在过去的艰苦奋斗中取得辉煌成就,也在新时代继续推动天津在各个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红色文化资源通过教育、文艺创作、纪念活动等多种形式,不断传递和弘扬使命担当精神,进一步筑牢了津派文化的政治底色。

2.红色文化资源赋予津派文化凝心聚力的关键动能。红色文化资源成为津派文化焕新的关键引擎,不仅巩固了其政治根基,而且依托其丰富的精神内涵,成为凝聚民意、增强社会共识和认同的核心力量。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不同于传统文化遗产的显性价值,其独特之处在于蕴含丰富的精神力量。这些精神价值的传承与阐释,能够让公众跨越时间的鸿沟,深刻体验那段激荡人心的岁月,感受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们如何勇于担当、无畏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通过深入挖掘和阐释每一份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有助于增强公众的情感联结,还在理性层面上加深了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成为天津人民在新时代始终保持勇往直前的重要精神引领,为天津在新时代创造更多的辉煌提供了不竭的精神源泉。不仅如此,红色文化资源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在推动社会治理中也发挥了凝聚作用,使天津在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过程中更加团结一心、步调一致。这一过程彰显了红色文化资源在赋能津派文化焕新中凝心聚力的关键作用,为构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现代化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红色文化资源映照津派文化时空交融的独特风貌。2023年2月公布的《天津市红色资源名录(第一批)》中,包含了旧址、遗址、纪念设施或场所类红色资源共计151处,以及档案、文献和实物类红色资源92件(套),其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学运、工运等多个领域。名录中的重要旧址,如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中共顺直省委机关旧址、中共天津地方执行委员会旧址、觉悟社旧址、金汤桥,既是天津红色文化资源的精华所在,也是津派文化的独特标志。这些遍布天津各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不仅是静态的历史见证,更是活跃的文化传承,是天津城市肌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中共顺直省委机关旧址等地,已经成为天津市民和游客了解革命历史、感受红色文化的重要场所。红色遗址作为天津市的重要文化资源,见证了天津人民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展现了天津作为历史重镇的丰富文化底蕴和精神风貌。

三、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2021年11月天津市颁布的《天津市红色资源保护与传承条例》,对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弘扬设立了具体法律规范。2022年,天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方针。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过程中,激发红色文化资源以焕新津派文化,实现“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1.融合红色文化资源推动城市更新。首先要以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焕新津派文化的重要载体,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运用系统性思维,将古色、绿色和红色元素有机整合,探索活化机制,搭建社会行动网络,形成多元关联的关系网络,促进红色文化资源与城市更新协同发展。要突出津派文化中的红色主体性,将其深度融入城市更新,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独特的价值作用。近年来,天津在城市更新和开发中,特别是在海河红色文化开发项目上投入了大量精力。该项目不仅精心规划并有效利用了具有千年历史的大运河,还特别重视沿岸生态的保护与恢复。同时,项目在沿岸的各个经营码头和游船上融入了丰富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内容和红色文化元素,把码头、船舶建设为红色宣传阵地。广大民众能够在沉浸式体验中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感受津派文化的独特魅力。在此基础上,天津还应积极探索红色资源创新性保护和利用模式。例如,通过数字化手段,将红色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结合,打造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互动体验项目,让公众能够在虚拟空间中身临其境地体验革命历史。

2.系统整合红色资源发挥教育功能。红色文化资源承载并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程。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开拓精神、奋斗精神和献身精神,构成了激励中华民族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不竭动力,具有极强的鼓舞教育功能。要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教育功能,不能仅依靠单点式参观游览,而应将红色文化教育系统整合起来,使其结构化延续下去,成为活化实践的有力举措。目前,天津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形式存在。为了更好地实现其教育功能,需要进行系统整合,形成一个结构化、联动性的教育网络。应将散落在城市各处的红色遗址、纪念馆、革命旧址等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条生动的红色教育路线,使市民和游客可以深度体验红色文化、了解革命历史,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此外,还可以将红色文化引入课堂教育。通过设立相关课程,编写天津红色文化教材,将天津红色文化融入中小学和大学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上了解革命先辈的光辉事迹和奋斗精神。在课堂外,组织学生参与红色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红色文化讲座、革命故事会等,邀请革命老兵、历史学者和文化工作者分享他们的见解和故事,进一步提升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实现寓教于行。

3.构建红色叙事体系促进内涵发展。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奇迹,书写了无数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天津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党领导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命运、共奋进,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成为讲述党的辉煌历史的宝贵财富。天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强调,要“提升对外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天津故事,向世界展示开放大气、充满活力、独具魅力的大都市形象”。这一要求明确了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需要为红色文化传播建立行之有效的叙事体系,在讲好红色文化逻辑上发力,增强红色文化的穿透力。为此,可以从叙事主体、叙事内容、叙事对象、叙事手段上革新发展。要充分挖掘和整理天津的红色文化资源,建立系统化的红色文化数据库,方便各类叙事主体使用。要创新叙事手段,结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将红色故事通过纪录片、书籍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要针对不同叙事对象,如青少年、外国游客等,设计有针对性的红色文化传播方案,以开展主题活动、建立互动展馆等方式满足多样化需求。通过这些努力,将天津这座富有韵味和特色的城市打造成展示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津派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必须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这些红色资源的活化与创新应用,津派文化不仅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而且能够为天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提供持续而强大的推动力。

本文系天津市社会科学界“十百千”主题调研活动入围项目“津派文化核心要素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双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