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7月6日,第八届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论坛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举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南开大学终身教授王伟光作了“赓续历史文脉 谱写当代华章——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题报告,本刊经过整理予以刊发。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在“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上下大功夫,积极探索解决问题、面向未来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在新时代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历史使命,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一、努力实现“两个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用“必由之路”“最大法宝”和“又一次思想解放”三个关键词展开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关于“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必由之路”“最大法宝”“又一次思想解放”的科学论断,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百余年来不断走向胜利的历史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主动回答新的时代课题、把握时代变化、引领时代进程所具有的历史自觉、文化自觉、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1.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伟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将“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明确为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明确为我们党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把实现“第二个结合”明确为“又一次思想解放”,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的科学阐释。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述,必须深刻理解“必由之路”“最大法宝”“又一次思想解放”这三个关键词,即三个基本判断。所谓“必由之路”就是为达到目标所必须要经过的路径,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这条路可以走通。“必由之路”强调了必须尊重的规律和必须遵守的原则。实现“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必然逻辑,是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经之路,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指导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建设、改革到新时代伟大斗争不断取得伟大胜利的成功之路。所谓“最大法宝”就是为实现伟大的理想、为完成伟大的历史任务所必须坚持的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经验和基本原则。2021年,在我们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全党和全国开展了一次轰轰烈烈的百年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百年党史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根本经验,是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所谓“又一次思想解放”,就是为了不断从成功走向成功,必须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实现“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的再解放,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现创新发展。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我们党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
2.实现“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必须坚持“魂、根、基”的高度统一。关于“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重要论断,指明了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揭示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之树常青的奥秘所在。实现“两个结合”,必须坚持“魂、根、基”的有机统一。实现“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魂”,就是马克思主义;“基”就是中国具体实际;“根”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逻辑。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建党、兴党、强党之“魂”。“魂”就是指导思想、思想武器、理论基础,就是旗帜。中国共产党是靠马克思主义之“魂”取得百年成功的,失去了这个“魂”,中国共产党就会丧失生命。然而,要把这个“魂”成功地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实践,就必须立足于中国实际之基,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要扎根于中华文明大地,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只有把“魂、基、根”这三者真正地统一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伟大实践,我们党才能不断成功、不断胜利。
3.全面学习、真正把握“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精神实质。全面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科学内涵,要反对和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轻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忽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本土化、中国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种倾向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失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无法在中国扎根,也就不可能屹立在中国大地上,为中国人民所接受、所运用、所发展。另一种是轻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企图取消乃至替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种倾向对待中华传统文化持盲目态度,不分良莠,不区别精华与糟粕,甚至把糟粕当成精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对等关系。马克思主义是“魂”,是指导思想。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清良莠,激活其中的优秀基因,吸收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来,使马克思主义实现本土化、民族化、大众化的发展与创新,形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如此,马克思主义才能为中国人民所接受、所运用,并转化为改造中国的强大力量。
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第二个结合”,不断推动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高度,回望历史,视通古今,高屋建瓴,总结了文化建设的规律,分析了文化发展的趋势,指出了文化发展的方向,明确了文化发展的思路,坚定了文化发展的信念,提出了实现“第二个结合”的指导方针和战略任务。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指南。
1.必须全面把握文化自信。只有自信,才能自强。文化自信不仅是对我们已有的文化成果抱有自信,而且是对自己创造文化的能力也抱有自信。一方面,我们完全有理由自信而不自贬、自尊而不自卑、自强而不自衰。中华民族是少有的文明古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曾经数度辉煌。中华文明既包括物质文明,又包括精神文明。有西周文王、武王的礼治文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学术殿堂、秦皇汉武的文治武功、唐宗宋祖的盛世雄风、成吉思汗的大气磅礴、明朝郑和的七下西洋、大清前期的康乾盛世;有中华民族创造的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远古文明、奴隶社会制度文明、封建社会制度文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文明;有具有文明里程碑意义的四大发明、巍峨耸立的万里长城、碧波荡漾的千里运河,抵达西亚、北非、欧洲的陆海丝绸之路,汗牛充栋的经史子集、文化艺术瑰宝……直至17世纪,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原始社会中华先祖与大自然奋斗的历史,到奴隶社会的奴隶起义、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些可歌可泣的奋斗历程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正在进行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新的辉煌。
另一方面,我们不仅有能力传承好已有的文化成果,也有能力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为我所用、化为我有,创造新文化。引进外来优秀文化,有物质形态的文化,也有观念形态的文化。例如,在古代引进了一批外来的农作物,如胡萝卜、西红柿、葡萄、土豆、香料等;另外,工艺品、西洋用具、西洋乐器胡琴、琵琶等也都相继传入中国。中国也有大批物质形态的文化成果走出去,如茶叶、瓷器、刺绣、丝绸等;还有大批观念形态的文化成果走出去,如文学艺术、思想文化、伦理道德等。无论是走出去、引进来的物质文明成果,还是引进来、走出去的精神文明成果,既为国人所接受,也为外国人所青睐。到了近现代,西方各种思潮传入中国,竞相登台,各显优长。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两个结合”,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且与时俱进、与日俱新,不断开拓新境界。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因此,我们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
2.必须正确对待历史。实现“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必须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历史、对待传统文化。第一,尊重历史。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传统文化是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尊重传统文化就是尊重历史和人民,这是改造、利用、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前提。决不能搞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第二,批判地继承。毛泽东指出,传统文化“有人民的东西,有反封建的东西,要把封建主义的东西与非封建主义的东西区别开来。封建主义的东西也不全是坏的,也有它发生、发展和灭亡的时期”。对待传统文化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辩证法的眼光,分清精华与糟粕,即使是封建主义的东西,也要把它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看到它的进步因素,吸取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而不是全盘否定。第三,古为今用。借鉴传统的正反经验,是为了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把传统文化由旧的东西改造成为具有生命力的新文化,使之和现代化息息相关。第四,辩证取舍、推陈出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传统文化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而批判继承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摒弃腐朽落后的传统意识、封建主义毒素。例如,神权、夫权思想,是束缚人民群众的绳索;“天不变,道亦不变”是唯心宇宙观,是形而上学;“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理念,是剥削阶级的旧观念。诸如此类,必须摒弃。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必须区分传统文化中的民主性精华与封建性糟粕,扬弃取舍。对于那些广为流传、颇受欢迎、深入人心的观念和语言,可采取旧瓶装新酒的方法,保留旧的形式,换上新的内容。三是直接拿来,为我所用。传统文化中那些正确反映了客观规律的好内容,可以直接拿来,为我所用。例如,古语“相反相成”,就是辩证法,可用它来阐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再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很有哲理,于今有用。四是引申发挥,科学提炼。例如,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一语的改造,包含了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思想,偏重从实际出发,探寻客观规律。对“实事求是”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改造创新,提倡不迷信书本,要经过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五是总结经验,指导革命。中国传统史学,记载了几千年不断变幻的历史风云,总结了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治国方略。中国共产党人以史为鉴,作为革命的重要参照,并取得革命的成功。例如,1944年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把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作为延安整风文件下发,告诫全党防止骄傲自满,千万不要走李自成革命半途而废之路,要避免重蹈覆辙。
正确对待历史,就要熟悉历史。只有熟悉历史,又熟悉现实,才能找准创新的方向,选准发展的突破口。实现“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既要熟悉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熟悉每个地区、每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当然,不能以地区、民族特殊为借口,否定中华民族共同的优秀传统文化,也不能只强调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文化而否定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中华民族共同的优秀传统文化是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地区、一个个不同民族的特色文化体现出来的。实现“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就要坚持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局出发,同时兼顾地区和民族特色。因此,实现“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要遵循一般性规律,又要根据本地、本民族的实际情况,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三、 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思想道德,充实丰富中华民族当代思想道德的文明宝库
中华民族的“根脉”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道德。中华民族所创造的优秀传统文明之所以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就是因为始终没有抛弃优秀传统思想道德,没有割断精神命脉,其“根脉”一直绵延至今。中华优秀传统思想道德对中华文明的形成维系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纵览历史,站在时代高度深情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们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体系。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思想繁茂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构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道德价值体系。中国人具有极强的民族自信心,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大力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思想道德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精神基因同中国当代文化相适应、同当代社会主义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思想道德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思想道德走向世界,为人类的和平发展、为人类建设美好生活,提供正确且充满智慧的精神指引。
中华优秀传统思想道德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与责任,注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刚健有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这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思想道德所倡导的大一统、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言必信、行必果,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扶贫济困、爱国爱民等伦理理念,牢固地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中,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中华优秀传统思想道德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和内在动力。
2.中华优秀传统思想道德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富的智慧资源。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知行合一、经世致用、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守自约、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执好政,领导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借鉴。要解决当今世界和中国面临的许多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今天创造的思想智慧,而且需要运用中华民族历史上储存的思想智慧,使之造福中国、造福人类。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员干部要做到“三严三实”,即“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这正是从儒家几千年来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吾日三省吾身”等中华优秀传统思想道德中提炼、发展而来的。
3.中华优秀传统思想道德对于当代中华儿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有益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以道德教化闻名于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中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必须确立能够获得全国人民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思想道德,丰富、充实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今天,我们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汲取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思想文化养分,拥有14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走自己的特色道路,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有信心践行好习近平文化思想,赓续好历史文脉,谱写好中华民族文明的当代华章。
责任编辑:双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