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习书法,临帖几天后,老师就不再提供廉价的毛边纸,让我去买宣纸练习。“买好点的!”他特别强调。
对着洁白的宣纸,我为难地说:“我的字这么差,这不是挺浪费的?”
“就因为浪费,所以你会下笔慎重,尽管去写!”老师说。
后来我读欧阳中石的传记,看到类似的故事。欧阳中石是两届兰亭奖获得者,少年时曾师从武岩法师习书法。
武岩法师很苛刻,对欧阳中石说:“要跟我学书法,得买我这里的纸。”那时候,外面的宣纸一毛二一张,而武岩法师的纸要五元一张,欧阳中石不敢在这样的“天价纸”上写字,所以从早到晚只是盯着老师看,调动一切感官去观察、感受,就是不敢在纸上落笔。
武岩又吓唬他说,不写,这张纸就回收了。欧阳中石当然舍不得,于是狠狠心写了,没想到一下笔就很像范本的字了。他自此懂得了什么叫“临帖”,懂得了老师“心理战术”的巧妙引导——在最贵的纸上才能写出最好的字。
《蜀素帖》被誉为“中华第一美帖”,写在珍贵的蜀产丝织物上。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进士出身的林希得到一卷蜀素,将其装成长卷,用乌丝织栏,工艺考究。二十多年后,林希和一班文士聚会,拿出这卷素,请大家即兴题诗。素比纸质地粗糙,不洇墨,滞涩难写,大家围观感叹,都不敢动笔,蜀素再次被收藏。
到了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已任职湖州郡守的林希,邀请米芾到苕溪游览,临别时,林希拿出已珍藏四十多年的蜀素,请他题写。
米芾个性癫狂不拘,他未加推辞,信手便在素上留下了八首诗,成为千古传世的佳作。丝织品吸水性弱,更显得米芾的笔迹枯渴自然、顿挫淋漓,书法线条的天然之美,在丝绸和墨汁的渗透融合中,得到完美体现。
《蜀素帖》一气呵成,无一处凝滞,无一处撰改,被誉为“天下第八行书”。
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是颜真卿的《祭侄稿》,只是写在极普通的纸上。而且《祭侄稿》行笔中,有错字直接在原字上重写的,有画圈去掉的,有一改再改的,通篇234字,涂抹27字,添改17字,这样的文字,为何在书法艺术史上,被推崇到如此高度?
这不得不说起颜真卿写《祭侄稿》的背景:唐玄宗时期,安禄山发起叛变,满朝文武惊惶不知所措,唯有颜真卿和他的堂兄颜杲卿奋起讨伐,颜真卿的侄儿颜季明充当联络人。在安禄山攻城的战争中,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致使颜杲卿和颜季明罹难,父子均无全尸,颜家人去善后,只寻回了颜季明的头颅。
颜真卿听闻此消息,悲愤难抑,于是写下了《祭侄稿》。他的国仇家恨、萦纡忿激,和胸中燃烧不止的凛凛正气,全部诉诸笔端。一管微秃之笔,蘸以胸中血泪,所以书写中不断有修改涂抹。他不为作书法而书,是为爱为痛而书。
尼采说:“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颜真卿正是以血书《祭侄稿》,于无意中达到了艺术上的巅峰。
原来文章也好,书法也罢,最深沉真切的情感,才是载写它最珍贵的纸张。
(源自《知识窗》)
责编: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