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书外的寻找

2024-08-15 00:00:00北耕
阅读时代 2024年8期

年轻时,我们总在寻找,却不知寻找何物。

我的家乡在河北易县西部山区的一个小山村,向东南遥望依稀可见狼牙山。1994年高中毕业的那个暑假,我向同村一名同学借读《平凡的世界》。当时并不太喜欢离开家乡的孙少平,倒比较喜欢扎根故土的孙少安。

一天,在村的大河套里和一个小伙伴谈起这本书时,他问我:“你的梦想是什么?”

“养猪。”

“除此之外呢?”

“当演员估计够呛,这条路不知怎么走,”我望了望风中摆动的杨柳,说道,“摄影吧。”

他端详了我一下说道:“我看你更像一个作家。”

这话我挺爱听,因为我自小喜欢读书,小学时作文还获过奖。只是我摆出了一大通道理,说作家如何难以修成,只有先解决现实问题,才可以谈写作。但如何解决现实问题?我们的路该怎样走?我内心其实是彷徨而迷茫的。心血来潮说想养猪,也是因为我高考名落孙山。所以在做了一段时间的春秋大梦后,我开始走上了几乎与孙少平一样的路——去城里打工。

最初去的城市是保定,那是一个刚开的厂子,一个副厂长借给了我不少书,大多都是励志之类的。那时,对未来的路一片迷茫,从书中,我能寻求到些许慰藉。在这个厂没干两个月,一个知情的亲戚说,生产过程会影响工人的身体健康,遂劝我回了家。随后,便是四处漂泊,去过石家庄、北京等城市,大多是打零工。但无论在哪儿,无论什么情况,我总会带一些书看、找一些书看、买一些书看。

两年后,我从军入伍,到了驻吉林陆军某部的炊事班。闲暇时我就去连队阅览室,里面大多是一些报刊,我的阅读也只停留在浅层阅读上。

一年多以后,我调驻武汉空军某部。营区依然是在乡村。业余时间我拾起了高中课本,备战军队院校考试。1999年的军考,我以一分之差落榜。但我并没太多苦恼,转而开始写起了长篇小说。然而因功力不逮,写着写着便半途而废了。

当年年底,我转改士官,依然干着老本行——炊事员。干好工作之余,我买来一些文学书籍,一边读书一边尝试写一些短文。当时,我父亲逝世不久,我沉浸在怀念父亲的悲痛之中。情之所至,我撰写了一篇《老树新芽》,很快就在楚天广播电台《难忘的故事难忘的歌》栏目播放。用稿通知单和一盘录音带寄来之后,我在录音机上放了很多遍听了很多遍。有一次,我在宿舍外的窗台上放给一个当地的老兵听。他是一个“老八路”,平时经常到我们营区转,我们都很敬重他。他听着听着就哭了,他说,这让他想到儿时母亲带他要饭的情景。一些文章或许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其中的一些细节,甚至一句话,都可能让人产生共鸣。这也是听书读文的美妙之处。我趁热打铁,又给这个栏目投去一篇《田野里飘来的歌声》,很快也播了出来。

在写作过程中,我明显感到自己底子薄。于是,我报考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学习备考中,我真正感觉到中外文化瑰宝灿若星辰,也越来越明白自己的浅薄无知。闲时,我会带着教材去营区附近的田地里阅读,在遍地黄花中,在青绿田埂上,在水牛行过之处……我捧书诵读,旁若无人。李白、杜甫、苏东坡、马致远……好像穿越时空一般,与我对谈,亲授心得。

2003年初,在单位的推荐下,我被调到旅宣传科任新闻报道员。为了能干好本职,我如饥似渴地阅读专业书籍,边学边写。可是,很长时间都无稿件发表。我为此而焦虑,甚至担心因自己无能被退回原单位。没别的办法,只有加倍努力阅读、写作。一天中午午睡时,我梦见有稿件发表了。下午一上班,我在楼道碰到政治部主任,他高兴地告诉我《解放军报》发了我一篇文章。我找到报纸一看,是一篇“三句半”《抗非典》!

日有所学,月有所进。在《空军报》《解放军报》等报刊上,我发表的稿件渐渐多了起来。在搞好单位新闻报道之余,我也没放弃文学梦想。我所住的地方在文化中心,闲暇之时,我常常沉浸在书山报海,品味文化之美,感悟思想之深。特别是鲁迅、老舍、沈从文、张爱玲、萧红等名家的作品,我十分喜欢。有时,也照模照样地写写散文、小小说。

为了尽快入门,我还报了鲁迅文学院的函授学习。一些拙作,经鲁院老师评点,获益匪浅。后来,军队有了文学网站,我如鱼得水,常在上面发些拙作,也从中学习一些大家手笔。

2007年9月,我有幸被调到空军机关参与《空军文艺》的编辑工作。当时办公的地方,依然有着各种各样的书籍,有的甚至是空军前辈作家的第一手写作材料。业余时间里,我常常扎在里面翻阅着各种书报、材料,吸收着多种养料。

为了写好毕业论文,我又认认真真把《平凡的世界》阅读一遍。那时,回想自己的成长之路,也更加理解孙少平。2008年底,我退役了。在退役前正好拿到了汉语文学专业的本科文凭。先考大专、再考本科,我用了近八年时间,虽然有些漫长,但这长久的自学之路,为我的文学素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凭借在军营发表的一些作品,我退役不久便应聘到北京的一家媒体,从事采编工作。

工作之余,我依然用心读书,认真习作,陆续发表了一些小说、散文,大多是军旅、故乡题材,并先后加入县、市、省作协。在文学前辈的指导下,在与文朋诗友的交流中,越来越感到爱文学之切、离故土之近……

走出大山,去外面的世界寻梦,这或许是很多山里人最初的梦想。回望来时路,眺望故乡,我开始明白,我们所寻找的其实就在眼前,就在脚下——无论读多少书、写多少作品,人在精神世界上,永远离不开自己的故土和经历。从这个层面来看,我的人生烙印,就是我生长的乡村和我成长的军旅。家乡高耸入云的狼牙山、长流不息的易水河,塑造了我的风骨,涤荡着我的灵魂。而军旅生活更让我懂得了什么是家国大爱。

书里书外,我依然在寻找,寻找。寻找终不离根脉,就让我们把根深扎在燕赵大地上吧!

(源自《军营文化天地》)

责编: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