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里的夏天

2024-08-15 00:00:00霍寿喜
阅读时代 2024年8期

漫漫夏日,时晴时雨,变幻莫测,古代诗人们当然也不会忽略夏季的天气。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代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中的这两句诗就形象地道出了夏季降雨的特点。的确,由于地球下垫面性质差异很大,夏季受热必然不均,接近下垫面的空气的温度就不一样。温度高的地方,空气上升猛烈,易形成积雨云,从而有降雨的发生;反之则反。所以,夏天出太阳下雨的现象是常有的,所谓“太阳雨”。

夏雨过后,大气中的小水滴数量较多,所以易形成彩虹,晚唐大诗人李商隐就有“虹收青嶂雨,鸟没夕阳天”的诗句。又因为夏季空气温度高,有时一阵雨过后,大气中的水分立刻挥发布匀,所以“虹消雨霁,彩彻云衢”的现象也是有的。

我国幅员辽阔,天气复杂,夏季出现干旱天气甚至旱灾也是常见的事。早在西晋,傅玄就有一首《炎旱诗》问世。诗人开篇便写旱情久长和天气的异常:“炎旱历三时,天运失其道。”这里的三时指冬春夏三季,可见旱时之长。接着又写旱象:“河中飞尘起,野田无生草。”连草都不长,灾民的生活就可想而知了:“一餐重丘山,哀之以终老。君无半粒储,形影不相保。”

唐代大诗人杜甫也写过一首《夏日叹》。公元759年夏,关中一带久旱无雨,造成严重灾荒。“上苍久无雷”,表明无雨的时间很长。“雨降不濡物,良田起黄埃”,一点小雨根本不能湿润作物,干旱的田地黄尘飞扬。长时间的晴热干旱使得动物也难生存:“飞鸟苦热死,池鱼涸其泥。”同时,大量的灾民流离失所:“万人尚流冗,举目唯蒿莱。”旱灾加上战乱,杜甫忧心忡忡:“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表达了诗人对灾民的同情和对腐败朝政的不满。

古人写夏季天气,常常和物候现象结合起来,其中,荷花是诗人的宠物。南宋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得最为出色和传神:“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首诗突出了气候和地域环境对荷花景色的影响:正是因为“西湖六月”这个特定地域和特定气候,才导致“不与四时同”的别样风光。最后一句点睛妙笔,实际上也可以从植物学和气象学方面得到科学解释:荷花性喜温暖水湿,尤爱光照,而农历六月正是一年中温度最高、光照最强烈的时节;光照强烈之时,温度高,水面蒸发也大,荷花附近的空气湿度也大,“映日荷花别样红”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源自《课外阅读》,有删节)

责编: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