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非遗佾舞

2024-08-15 00:00:00李艳霞
阅读时代 2024年8期

中华民族,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倡导“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而集诗、礼、乐于一体的“佾舞”,正是对“礼”最好的诠释。

佾舞,中国古代重要国礼,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礼乐交融、文韵悠悠,大度雍容、如梦如幻,传递着华夏文明悠悠千年的风韵与气度,展现出中华文化包容四海的精神风貌。

佾舞历史悠久,其源自河洛的“六代乐舞”,始于周公制礼作乐,为纯礼仪性质的雅乐舞,主要适用于接待国宾、国家公祭和释奠先师等国家大典。

据史料记载,三千多年前,周公在洛水之滨营建洛邑。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地位和权威,规范贵族们的德行教育,周公开始制礼作乐。他整理并继承了前代遗存的乐舞,包括黄帝时的《云门》、尧时的《大咸》、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周时的《大武》,统称“六代乐舞”,定为国家最高等级的乐舞,用于国家大典和祭祀活动。

佾舞中的“佾”,音同“逸”,指古代乐舞的行列,且行数、人数纵横皆相同。佾舞方阵行列人数依阶级高低严格规定,即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指的是天子使用八行八列六十四名舞者,诸侯则只能使用六行六列三十六名舞者,以此类推。

表演佾舞的人被称作佾生。以“文舞”为例,表演时,佾生左手执籥(音同“月”),即短笛形的竹管乐器,为横向,在内侧;右手执翟,即龙头髹木插三根雉鸡尾羽,为纵向,在外侧。左右手分持籥翟,在身前交叉,形成一横一竖、一内一外、一左一右的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在献舞时,诗、礼、乐舞三者并起,每个动作代表一个字,一节乐曲一组动作。八佾舞由三个乐章组成,即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亦分别称作“宁和之曲”“安和之曲”“景和之曲”。每章又有32个节拍,共计96个节拍(动作),佾生五步一停顿,全程庄重、缓慢,每个动作对应一个汉字,这96个汉字将“仁、义、礼、智、信”融入舞蹈动作中,每一个肢体动作和神态都充分地展现出了“礼”和“谦”,体现了儒家礼乐精神中天地有序、中正和谐的精神内涵。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佾舞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遗憾的是,完整规范的佾舞在大陆已濒临失传。而庆幸的是,在中国台湾,佾舞被完好保护下来。在台北,每当九月二十八日孔子诞辰纪念日这天,台北孔庙雅乐舞团的佾生们,都要汇聚在孔庙前展演八佾舞蹈,以此祭奠至圣先师孔子。

2021年5月,佾舞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申报地区来自福建福清。

因为佾舞在福清曾有详细记载。清乾隆木刻版《福清县志》卷之五“学校制”,详细记载了官方集体传承佾舞的建制。

北宋时期,出生于福建福清化北里(今福清市三山镇),官至太常寺少卿的刘诜(公元1057年-1112年),负责乐制改革,其主持制定的“大晟乐”被宋徽宗钦定为国家正统音乐,颁行天下。大晟乐对唐宋以来佾舞的程式、动作等乐理和乐制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成为后世各代礼乐制度的典范。

明朝时,大晟乐中的六首被李之藻收录编撰在《頖宫礼乐疏》中而得以保存。清代纪晓岚又将《頖宫礼乐疏》收录于《四库全书》。

这一千年礼乐文化,再次在福建重获生机。在福州市“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中,佾舞《盛世礼乐·人民共享》展演引起大众的关注。福州鼓楼实验小学三年级佾舞队40名佾生,身着汉服,手持籥翟,在庄严而古雅的北宋大晟音乐声中缓缓入场,队伍步伐雍容整齐,气势严谨磅礴,让人震撼。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首届中国-中亚峰会上,八佾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高规格的礼乐形式亮相。迎宾仪式上,八佾舞演员身着墨绿、朱红两色简化唐制汉服出场。这两种色彩,是中国最具代表性、最富丽的色彩。舞者左手横拿籥,右手直拿翟,籥翟结合,展现“仁义礼智信”的精神特质。这是佾舞传承发展的大好机遇。展演者们不遗余力地保存佾舞的古谱,想把佾舞原原本本传承下去,使其与当代文化结合,使佾舞活跃在更多的文化形态中。

大国风采、雅人深致,“诚于中,形于外”,表达肃穆、祇敬的感情,佾舞成为华夏礼仪之邦的重要佐证,从此得到社科普及。

被传承下来的佾舞,在河南新乡举办的“中国旅游日暨比干文化旅游节”上也展现出风采。

在山东曲阜孔庙以及周公元圣殿前,每逢重要场合,也有一群学生敬献佾舞。孩子们通过告祭仪式传承非遗佾舞,以此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拓宽礼乐文明教育特色道路。

由此看出,佾舞作为海峡两岸共同传承和保护的文化项目,以及文旅融合的非遗项目,具有独特的中国元素,更能连接两岸民众的心意与情感。

文化非遗佾舞,多像一位漂洋过海的将军华侨,踏上风尘仆仆归乡之路,带着和平共融的美好愿望,让华夏文明礼让之花,在众手的灌溉下四时常开,岁岁荣荣!

责编:曾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