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被遗忘的意象集》是德彪西最早完成的一部意象集。这部作品由三首曲子组成,其中的意象展现了朦胧的情愫,传递出了一种深沉的情绪。本文从创作背景、曲式、演奏技巧以及意境的解读方面对其进行研究。
一、创作背景
德彪西有一部意象集,只不过这部作品在作曲家死后才得以出版,所以其一般被称为“被遗忘的意象”(Images oubliees)。作品在当时并没有发表,第一首像是一首前奏曲,第二首经修改后成为钢琴组曲《为钢琴而作》中的第二首《萨拉班德舞曲》,第三首的某些音乐素材被用到了1903年发表的钢琴组曲《版画》第三首《雨中花园》中。1977年时,这部套曲得以出版,并被命名为《被遗忘的意象集》。
二、曲式结构
(一)第一首——《甜蜜和忧伤的回忆》
第一首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采用伤感而甜美的慢板,升f小调,3/4拍,宛如一首前奏曲,和声变化精细,带着梦幻般的色彩。《意象集》第一首开场的几小节有长笛声、竖琴声及圆号声的质感,如同《牧神午后前奏曲》似的开场。
第1—5小节为全曲的主题,贯穿全曲,音乐织体形态较单一。第1小节与第2小节用朦胧的色彩渲染,一开场就把听众拉到了一个如梦似幻的世界,音响效果极具美感。仿佛有人在轻声地询问道:“这世间真的存在这样的一个世界吗?”紧接着,音乐旋律上进行了一次音与音间的下行,又像在说:“真的存在这个世界!”这样形成一问一答式的结构,前后呼应。第3小节从D音开始,向上一个音级进到E音以后,节奏由原来的八分音符变成了四分音符,节奏音型被拉宽,在演奏时要注意保持这些音。此时又在说:“走啊,我们去到森林里面。”第4小节的音域拉宽了许多,整体上使用了升f旋律小调的6级和弦,呈现分解上行的形态,左右手交替进行,占了两拍的时值,并且力度更加弱,最后落在长音小字二组的升f音上,声音逐渐减弱,时值长达四拍。
第21—31小节是中部,织体情绪有一定变化,中间也带有主题的影子。第32—57小节是变化再现,开始变调,转到了同主音大小调升F大调,音乐情绪变得明亮起来。此时再现的主题更加朦胧,且速度更加慢,音乐也更具表现力。第53小节又是一个主题的再现,最后渐渐放慢速度,并以轻的力度收尾。
(二)第二首——《卢浮宫的纪念品》
第二首的曲式结构是对比中部的复三部曲式,主调为升c小调,节奏为3/4拍,速度比较缓慢。第1—22小节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第1小节和第2小节是它的主题,采用和弦的方式进行表达,用来渲染沉重的气息,充满了肃穆、空灵、悲伤的情感色彩。听众仿佛跟随着法国宫廷贵族们的脚步,走进卢浮宫,通过观赏艺术作品,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
第23—41小节是对比中部。第23—26小节是一个全新的主题,在这个部分听众仿佛看到了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像,女神勇敢地在海上引领舰队乘风破浪,驶向远方。第23小节力度开始为pp,左手伴奏部分为纯四度音程,右手为和弦,根据左手伴奏音程调性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这是德彪西特有的创作手法,即运用音乐中新的和声进行和微妙的离调,创造一种在大小调之间徘徊的感觉,模糊调性。第27、28小节是对新主题的向上三度的模进,力量逐渐增强。第29小节开始是主题的分裂,调式色彩又一次发生了变化,转到了大调式上,变得明亮起来。
第42—72小节是变化再现,要演奏得喧闹、嘹亮,速度要更加缓慢,力度上变为f,声音延展性更强,音域也相当宽广。
(三)第三首——《我们不再去森林了》
第三首是德彪西根据法国民谣《我们不再去树林》而创作的,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d小调,4/4拍,比较活泼。第三首的开场显示了其与德彪西弦乐四重奏的循环主题的联系,还显示了其与《为钢琴而作》开场的联系。
第1—4小节旋律线条明确,旋律转移到左手,并以右手为伴奏声部。主旋律由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组成,其中八分音符大多为带点的跳音,然后渐强。右手为伴奏部分,伴奏织体比较密集,从而创造出一种朦胧、神秘、乌云压境的景象。第5小节第一拍出现的和弦像一个炸雷一般,力度为sf;随后第二拍为远去的雷声,力度渐弱;第三拍与第四拍的音没有发生变化,但右手下移一个八度、左手又向上移一个八度来弹奏,像是远处与近处的惊雷在作对比,甚是有趣。此创作手法运用了8次,一直到第8小节。从第9小节开始,旋律开始回到了右手,此时的调性转到了降A大调上,右手从降A大调的属音降E音开始,轻快活泼。第12小节左右手交替弹奏升C音到E音,音型为十六分音符,并且来回循环八度,表现雨点下得越来越急的情况。
第91小节调性转到了b小调上,音乐情绪在这里稍转活跃,德彪西用独特的手法进行了处理。98小节开始旋律回到了左手。130小节开始模糊了调性,使用三个小节来进行过渡,起到切换场景的作用。第133小节开始为最后一部分,以钟声结束。德彪西的音乐增强了原题材的奇幻性,展现了一种飘忽不定、模模糊糊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物体的瞬间感受和主观写意的标题性思维,以及形象描绘水、光等不定因素的偏好。罗曼·罗兰因此而称他是“一个伟大的梦境画家”。
三、意境美学延伸
(一)迷雾森林
第一首前五小节表达了吹来的一阵神秘而又轻柔的风,把人们带入那个梦幻世界——一个秘密森林。那里树木葱茏,迷雾缥缈,清风吹动着蒙蒙细雨,飘飘然然的。一切都充满着大自然清新好闻的味道,空气中不带任何杂质,人们可以任由那沁人心脾的绿色味道和泥土芳香在心中徜徉,产生一种极其自由的感觉。
第32小节开始变调,转到了同主音大小调升F大调上,音乐情绪变得很甜蜜。如同在森林中漫步,听到了小溪涓涓流淌的声音,听到了小鸟清脆悦耳的叫声,听到了走在森林中欢快的脚步声……最后结束在升F大调的主和弦上,起到巩固调式的作用。力度上为ppp,声音逐渐消失,同时也代表着走出了这座迷雾森林。
(二)胜利女神
第二首的第23—41小节是对比中部,在这个部分仿佛看到了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像,她勇敢地在海上引领舰队乘风破浪,驶向远方。女神正在号召将士们集合,吹响了出发的号角,看着海水翻涌,面对前方未知的海上之战,努力鼓舞士兵们。此时仿佛开始了和敌人激烈交战,士兵们热血沸腾,勇往直前。到第37小节时,情绪变得更加兴奋,士兵们情绪高涨,一鼓作气,打了一个漂亮的胜仗。女神身后丰硕的羽翼展开,白色的衣衫被迎面吹来的海风轻轻吹起,高贵优雅,一种令人敬佩之感油然而生。最后女神带领众将士胜利归来。
(三)森林物语——雨、动物、钟声
第三首曲子描绘森林里面的场景。一开始,音乐的进行烘托出乌云压境,一群群燕子乌泱泱地低飞,风雨即将到来的紧张气氛。随后一声闷雷传来,雨点密密麻麻地落了下来。又一雷声响起,雨水便像打开了阀门一般,倾泻而出。这场大雨一直持续到第64小节才结束。这时,空中飘来一片片梦幻的、彩色的云朵,天光流转,雾气缭绕。雨过天晴之后,小鹿、小白兔、小松鼠们都跑出来了,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息。第122小节力度上发生了变化,变为ff。此时大象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步从树林里走出来,甩着耳朵,憨态可掬。暮色已至,远处的钟声敲响,悠远安宁,充满自由的意味。
四、演奏分析
(一)指法要领
第一首第9小节最后一拍的八度音全部由左手来弹奏,这样做可以确保两个音的音量是一致的。音的时值一直持续到第10小节的第一拍。为了继续完成好后面的音乐,演奏者要在之前做好同音换指的准备,在保持左手一指的情况下换右手四指来弹,左手五指换左手二指来弹。第42小节的第三拍出现了一个12度的音响,这些音分别是升D音、B音、升D音、升G音、升A音。为了能够准确方便地弹奏这些音,可以用13545指的指法来演奏。
(二)触键要领
第二首作品的第42—72小节是变化再现的主题,主题得到了强化,有喧闹的感觉,音色效果更加嘹亮,速度相当慢。演奏者在演奏此部分时,要注意声音是发散出去的,不能死板,手指尖不要硬,低指贴键走。低指贴键走是将纵向的弹奏动作化为横向的音乐线条的第一步,要注意重量的转移,做好音与音之间力量的传递,触键时要像羽毛一样的轻柔。
第三首第1—4小节旋律线条明确,并且左手要求渐强,右手则负责伴奏部分,伴奏织体比较密集,演奏者要控制右手的音量,展现朦胧、神秘、乌云压境的景象。要特别注意第9小节左手伴奏部分的声音,不能是颗粒的声音,可以用踏板进行辅助来打造音响效果,要有一种模糊的感觉。同时,左手的触键方式也很重要,演奏者要用手指肚扑开来弹,发出圆润的声音。右手的旋律轻快活泼,在触键时要快速离键,指尖要抓键,落下后略朝手心勾住,弹奏琴键的1/2深度。
(三)踏板的运用
第一首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演奏部分,第1—9小节要用一个自由的节奏去演奏,速度要求是慢板,音与音之间要有流动感,不需要太平均,并且要合理使用踏板,确保声音干净。音乐要不失神秘感与意外感,演奏者在演奏时要注重营造缥缈、朦胧、悠远的意境,以激发听众的想象力。在演奏第11小节的第二拍时,演奏者要巧妙地用好三角钢琴的中踏板。中踏板又叫选择延音踏板,也就是说,选择了第二拍的后半拍为延迟音。演奏者在把第二拍后半拍的和弦弹下去之后,左脚要踩下中踏板踩。第三拍的两个八分音符正常演奏。第27小节右手负责两个声部,演奏者需要注意有两条旋律线条,确保能够听清,这一部分在踏板方面可以按照连线的划分来踩。
第二首作品在演奏第23小节时,要踩下左踏板,起到柔音的效果,到28小节再逐渐放开。在遇到和弦多的情况时,演奏者要采取一个和弦一个踏板的处理方式,这样声音就不会糊掉,如第58和62小节。第66小节开始渐慢,整个小节的八度音用两只手来演奏,踏板要一拍一个地踩。
第三首的第52—59小节要做好连断音,踩踏板时要注意:踩第一拍,第二拍放开;踩第三拍,第四拍放开,按照连线来踩。第64—74小节是一串串分解上行下行的和弦,每拍第一个音要及时更换踏板。
五、结语
德彪西注重意象的表达,其用朦胧独特的创作手法,创造出独具情感的“超以象外”的艺术意象。本文从曲式、意象及意境的解读、演奏技巧方面对德彪西的《被遗忘的意象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为音乐创作者等提供有益参考。
(广西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牛浩晔(2000—),女,山西平遥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音乐表演钢琴演奏。
责任编辑 时凤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