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造”视域下武氏祠画像石图像在文创产品中的转化应用研究

2024-08-15 00:00:00毕志成
牡丹 2024年14期

“山东手造”是山东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的重点工程,旨为利用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新发展造新业态、新产品和新模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赋能文化振兴。汉画像石作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瑰宝、中国古典美术的巅峰,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自有史料记载开始,至今日受到诸多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研究阶段包括北宋时期的金石学阶段、20世纪初至60年代考古资料积累阶段,以及20世纪60年代后的综合研究阶段,涉及考古、艺术、民俗等诸多领域。当下,如何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手造”设计形式引入现代文创产品中,使传统文化在民间得到广泛推广和传承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济宁嘉祥县武氏祠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南武宅山,旧称武梁祠或武氏“前石室”和“左石室”,为武氏家族墓葬的双阙三个石祠的石刻,现保存石刻图像四十余块,它与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一起,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图像内容包罗万象,雕刻技法精美让人叹服,故而有“汉画像石之王”之称的美誉。研究发现武氏祠汉画像石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还有不足之处,图像的造型推演、图像组合、寓意表达等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发掘。

一、汉画像石文创产品的研究概况

2015年我国颁布《博物馆条例》,鼓励博物馆结合自身馆藏品,着力打造文创产品开发,增强博物馆整体发展势能,继《博物馆条例》后,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重要原则之一。2022年初,山东省发布了《“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实施方案》,部署充分利用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创新发展手造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全面助推传统产业升级,形成“山东手造”产业新动能,打造“山东手造”品牌。汉画像石是我国重要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文创产品方面的保护与开发尤为重要。

相关文创研究方面,兰芳在《汉画像文创产品设计》中主要从汉画像石艺术的纹饰、文创产品的构成形式、文创产品的设计原理、设计应用等方面阐述和分析了汉画像文创产品设计发展的状况,在《“汉画像的日常”文创产品设计研究》一文中以汉画像石“迎宾宴饮”(宴饮、乐舞、百戏图)为例,通过图像推演、造型语意借鉴,并结合具象和抽象的两种方法进行了诸多相关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徐州汉画像艺术馆则根据馆藏画像石文物,在2016至2018年间,陆续推出了具有大汉风韵的系列文创产品,选取汉画像石中常见的凤鸟、车马出行、植物和各种瑞兽等吉祥图像元素,对其进行夸张变形设计,用色大胆鲜艳,文创产品包含日用家居、文具产品、服装配饰等类型。《山东博物馆汉代画像石图案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一文的作者以山东省博物馆画像石为研究客体,从中提取凤鸟、九尾狐、玉兔、蟾蜍及不同画像石纹样为设计基础,结合山东特色潍坊风筝色彩进行文创产品设计,设计有抱枕、手机壳、胶带纸等日常用品。《武梁祠画像石文创设计探索》一文的作者以武梁祠山墙样式为基本形态设计了文创标识,并结合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大众文化设计了文房用品、印章、胶带、邮票、首饰等生活文创产品。总体来说,武氏祠画像石图像丰富且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很多图像可经过进一步延伸推演设计或重新组合设计,应用到文创产品中。

二、武氏祠画像石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实践

笔者以武氏祠汉画像石为研究载体,选取其中部分人物故事、动、植物图像为元素进一步进行其文创产品研发设计。本文设计图像共分为三组,第一组为武梁祠西壁第三层四则孝道故事图。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是孔、孟儒家思想的发源地,也是孔孟故乡,儒家思想根基深厚,孝道是儒家重要核心思想之一。“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孝道同时也是汉代科举制选拔人才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武梁祠西壁第三层就记录描述了这样的故事。三层自左而右刻孝子故事四则,一则为丁兰刻木故事,左边一木像,下承以雕座,木像前一人冠服拱手而跪,右上一妇人左向跪;二则为老莱子娱亲故事,一翁一妇坐于榻上,上垂帷幔,右边一妇人执便面左向侍立,其后一人向左卧地;三则为闵子骞御车失棰故事,一马驾轺车右向停立,车上坐一老人和童子,车后一人冠服拱手跪于地上;四则为曾母投杼故事,一妇人坐织机上,右向,回身而指,作训示状,机后一杼坠地,左边一人冠服拱手右向跪,跪地者为曾参,以上四则故事是中国古代有关孝道的历史典故,也是一种叙事性表达。根据西壁三层四则故事,文创设计图像亦可制成横条式设计构图,在色彩运用方面可以采用黑、白两色,其中以灰线条作为辅助,彰显出画像石深沉博大的文化底蕴。此文创产品可与书画工具“文房四宝”等文化用品结合运用,可做镂空笔筒、礼品包装盒、胶带装饰、笔袋物品等装饰。

第二组,鱼组合文创设计。鱼是汉画像石中常见的题材之一。在汉代,鱼被赋予了相应文化象征,承载了汉人辟邪祈福、渴望长生、家族繁盛的美好愿望,这种象征也是汉代文化的一种折射。以武氏祠左石室屋顶后坡画像石局部鱼组合图像为例,画面上下分为三层,层间用横栏相隔,最上面一层描绘为海灵出征画面,中部三鱼驾轺车右向行,车上二人,鱼车下刻有卷云纹和飞翼,鱼车上下两侧,各有二人骑鱼。笔者主要提取该画像中部的轺车三只拉车鱼和东面一镜像鱼进行推演设计,造型方面多还原武氏祠上述鱼造型特征,适当进行变形与夸张处理,并结合汉代“天圆地方”的观念,整体标识外部设计采用圆形,三鱼底部设计有祥云纹。此云纹结合武氏祠西壁顶层装饰云纹进行设计处理,丰富了整个标识的装饰语言。在色彩方面,笔者借鉴山东另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家埠年画用色体系着色而成。杨家埠年画,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年画多是套版印刷,最多的套版只有六色,所以颜色简练又有力,以红、黄、蓝为主色,一些年画中还带有部分紫色、绿色。第二组文创设计左侧三鱼自上而下分别运用蓝、红、绿色,右侧单只鱼采用紫色点缀,圆环内整体底色运用亮黄色设计而成,整体用色鲜艳,对比强烈、层次分明。此组设计可多运用在一些时尚产品、日常用品中,如衣帽、手机壳、钥匙扣、背包等(见图1)。

第三组,人物、动物、景物组合文创设计。笔者以武梁祠西壁第二层“禹”形象为主要元素,结合武斑祠画像石中“柳惠”典故中的树木和鸟图像,以及武斑祠齐桓公图像中的一飞鸟形象搭配组合设计(见图2)。

“禹”形象带笠冠,回首而顾,左手前伸,右手执耜,左有榜题:“夏禹长于地理,脉泉知阴,随时设防,退为肉刑。”在实际文创设计中,笔者将“禹”右手持的叉省略,统一双手动势,似表达一种指向性或邀请寓意。同时,将“柳惠”典故中树木和鸟图像等图像进行概括与变形,使效果浑然一体。整体图像外部设计有似武梁祠山墙状外形,整体展现大地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在色彩方面,相比第二组设计的艳丽,此组设计整体参考莫兰迪色系的素雅灰色,主要以高级灰中的黄、绿、蓝为主色调。根据整体标识寓意与色彩考虑,此组设计可多运用在茶相关产品、农副产品包装设计中,如茶叶包装、茶壶、茶盘、各类农产品包装等。

综上所述,汉画像石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在其图像文创产品研发方面,仍需要进一步挖掘与研究。打造“山东手造”品牌,对山东省传统文化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传统文化赋能当代文创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嘉祥县武氏祠其中几处代表性图像,并结合图像自身叙事性与寓意,通过图形的推演、夸张、组合搭配,以及不同配色的应用,设计出三套文创产品。笔者希望通过本文,为中华文明优秀文化的传承提供一些实践帮助。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基金项目: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22年度“山东手造”校级科研专项课题“‘山东手造’嘉祥县武氏祠汉画像石图像在文创产品中的转化与应用研究”(X22J04)。

责任编辑 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