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斯·拉威尔的音乐创作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法国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20世纪出色的管弦乐大师,拉威尔凭借其卓越的配器才能,将印象派音乐中对色彩表现的关注提升至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他的音乐风格则是随着内容特点或情感内涵的变化而变化的。他倡导从古代音乐中寻找素材,孜孜不倦地研究莫扎特、肖邦、李斯特等人的音乐。在他的作品中常常会出现古典大师们使用过的节奏、音型等,他借鉴吸收了古典音乐的优秀部分,其音乐旋律新颖、技巧精美,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一、拉威尔生平介绍
莫里斯·拉威尔(Maurice Ravel)是20世纪
法国著名的作曲家。他1875年生于雪布尔(Ciboure),但生下来不久,就随父母迁到了巴黎。1897年,拉威尔进入当时著名的作曲家弗雷的班级学习作曲。他深受当时盛行的印象主义艺术思潮的影响,所创作的音乐都显现出印象派音乐的风格,也有德彪西音乐的风格特征。1905年,拉威尔进入创作旺盛时期,创作的体裁也极为丰富。早期印象派的音乐喜欢在明与暗之间游戏,印象派音乐家拉威尔放大了这一派别的特点。比如,他会刻意打造一种五彩缤纷的音乐色彩,并且偏爱打造一种富有诗意的声响。值得一提的是,拉威尔是一位既遵循古典音乐戒律,又积极创新的艺术家。他严格遵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戒律,但是在遵守的过程中加入了对于音乐的个性化理解。具体来说,一方面他的音乐节奏总是离不开节拍的约束,所以被喻为“最完美的瑞士钟表匠”,另一方面他认为更应该关注事物的内在本质,音乐艺术的魅力在于表达出真正的情感,所以他会创新地应用富有诗意的声响去表达个人的真挚情感。除此之外,拉威尔一度回归到更加古老的音乐传统中,积极融入民族音乐的要素,大胆引入爵士乐因素,极大地丰富了法国的印象派音乐。
二、《库普兰之墓》相关概述
(一)作品的创作背景
《库普兰之墓》是拉威尔创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一部钢琴曲,这部作品是拉威尔宏大的钢琴独奏曲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拉威尔失去了许多为国捐躯的战友。他在因为身体情况欠佳获准退役后,立刻着手进行乐曲的创作,最终于1917年完成钢琴曲《库普兰之墓》的创作。这首音乐作品首次公开演奏是在卡沃音乐厅的音乐会中,由备受尊敬的女钢琴家玛格丽特·朗女士演绎,这场演出赢得了观众和评论界的高度赞誉。正是基于这次成功的推动,拉威尔作出了决定,将原作中的《序曲》《法兰舞曲》《小步舞曲》《里戈顿舞曲》重新编排,整合成了一部管弦乐组曲。
(二)作品的体裁形式
《库普兰之墓》是拉威尔借用库普兰名曲作素材,以法国古典音乐的精神为根基创作而成。《库普兰之墓》原是由六首钢琴独奏用小品曲构成的组曲,之后拉威尔又将其中四首改编为管弦乐组曲。《库普兰之墓》是用现代手法创作成的具有古典风范且优美动听的乐曲,它继承了过去的组曲曲体样式和句法中织体较稀疏、和声紧张度更强的风格,更加古趣盎然、华丽多姿。
1.《前奏曲》(Prélude)
第一乐章《前奏曲》,c小调,12/16拍。此曲恰如标题所示,是这一组曲的前奏曲,为纪念雅克·夏洛中尉而写。
这首优美的曲子完美地体现了法国古代风情的雅致韵味,又蕴含着一种田园牧歌式的淡淡哀愁。在序奏部分,连续不断的三连音使旋律流畅活泼,左手和右手的旋律相互映衬,如同五彩音符编织的漩涡,产生强烈的动感。主旋律建立在快速且反复的十六分音符六连音单音模式上,看似模糊,没有明显的主线,但真正的主题其实巧妙地隐藏在繁复多变的音型中,并未过分突出。这样的创作手法唤起了人们对拉莫、库普兰和多·斯卡拉蒂等古典键盘音乐大师作品的联想。此曲的和声是近代的,配乐能适应各方面人士的需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弗尔兰纳舞曲》(Forlane)
Forlane的体裁源于一种意大利古老民间传统舞蹈,起初是威尼斯水手在工作之余跳的舞蹈。到了18世纪,这种舞蹈形式已经非常精致和成熟。Forlane经常出现在库普兰的序曲套曲中,作为组曲中的一个亮点,它充分体现了拉威尔独特的创作风格,那就是如何巧妙地融合古老典雅的舞蹈曲风与新颖别致的20世纪和声,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音乐韵味。
这首名为《弗兰舞曲》的作品采用了e小调、6/8拍及小快板的编排,它遵循循环再现的结构,特别为加布·里埃尔·德尔克中尉量身打造。在古代作曲家们的笔下,活泼的六拍舞曲是常见的创作主题。尽管拉威尔选择以这样的风格进行创作,但他并未沿用巴赫式的复调技法,而是汲取了库普兰的《弗兰舞曲》中的灵感,通过交织旋律、节奏变化、装饰音和精心构建,赋予了这首曲目独特的韵味。他并未固守传统,而是勇于在结构、旋律、和声及调性上进行革新。在库普兰和拉莫那个时代,复调音乐中的主题在每次重复时通常不会进行调整。然而,拉威尔在处理主题的再现时,不仅改变了它的调性,还对旋律进行了微妙的改动。他不仅将原本轻快欢快的法兰多拉舞曲转变为忧郁的情感基调,还融入了现代的旋律与和声,这与原始的舞曲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一种独特的20世纪音乐特色。因此,有人认为这首曲子有种异国情调,其在整部组曲中独树一帜,广受赞誉并流传甚广。
3.《小步舞曲》(Menuet)
小步舞曲最初源于法国乡村的农民舞蹈,其风格朴素而优美。在17世纪中期,它逐渐进入了贵族和宫廷的社交场合,从此在全欧洲广泛流传并受到热烈追捧。到了18世纪,众多作曲家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小步舞曲。拉威尔在这类音乐中,独具匠心地借鉴了库普兰的原创元素,并以现代创新的方式进行了精妙的演绎。尽管它在某些方面与作曲家自身的《古代小步舞曲》类似,但从形式结构、旋律、和声,以及对古典音乐平衡和句法的运用来看,这首作品更倾向于小奏鸣曲的第二乐章特征。它的中部部分偏离了传统的三部曲式,转而采用了一段苏格兰风笛舞曲的形式。这首三拍子的华尔兹,宛如一首古老的挽歌,流露出超越时空的纯净与质朴。它以淡然的叙述回顾过去,深藏着期待、期盼、忧虑、兴奋、失落、无可奈何与自我怜悯等丰富的情感波澜。那缓慢的章节中弥漫的贵族式哀伤,直击人心。它以G大调为基调,采用3/4拍,被称为“适度的快板”,结构复杂,采用三部曲形式,是为了向让·德雷菲斯致敬而创作的。
4.《里戈顿舞曲》
这首乐曲被划分为三个核心段落,每个段落均以相同的旋转旋律主题开启,但有巧妙的对比。第一段是轻快而高雅的舞曲,以明亮的C大调为主;第二段则是一首略带哀愁,犹如田园诗般的C小调歌曲,洋溢着温暖的情感;最后一部分则是对第一段的重新演绎。乐曲为C大调,2/4拍,相当活泼,复三部曲式,是为纪念皮埃尔和斯卡尔·戈丹而写的,是整个组曲中最流行的一首。
这种急速而活力充沛的二拍子舞曲,起源于法国的普罗旺斯,曲中洋溢着轻快欢乐的情调。乐曲开始后,一直保持着的拨奏,具有步履轻捷、活泼雀跃的特性。这首乐曲由两个部分构成,分别是C大调的明快A段和C小调的乡村风味的慢板B段。在最初的几小节里,双手快速交错,唤起人们对古钢琴大师多·斯卡拉蒂精湛技艺的记忆。这部分音乐采用了全音阶,色彩丰富,充满了力度与活力,展现了男性的阳刚之气。中段突然转变为半音化的音乐,使人产生一种振奋的效果,而且和前一乐章形成很好的对比。B段柔和、缓慢一些,但是却带有一种辛辣的怪味,颇具刺激性。整个乐曲具有德彪西早期组曲的特点,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在开始部分,长笛的加入让音乐的色彩与动力愈发明显,中间部分双簧管主奏,气氛略显忧郁,最后这首曲子又重新回到了慷慨激昂的状态,有种振奋人心的力量。
三、《库普兰之墓》的艺术形态与演奏技巧分析
(一)艺术形态
《库普兰之墓》每一个乐章都寄托着拉威尔对战友们深深的怀念。尽管这位作曲家对17、18世纪法国古典键盘音乐流派的作曲家满怀敬意,但他还是选择了汲取库普兰那清澈、优美的古钢琴风格进行创作。他运用了库普兰及其同代法国作曲家惯用的一些结构形式,因此,这部作品被命名为《库普兰之墓》。1919年,拉威尔将此曲改编为管弦乐组曲时,只取用其中的四段,而且为了获得生动、有力的结束,他将乐章原来的次序也作了更改,排列成为《前奏曲》《弗兰舞曲》《小步舞曲》《里戈顿舞曲》。
(二)演奏方法
在演奏《库普兰之墓》这首作品的时候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音色。在音乐创作当中,拉威尔对于音色的把控非常精微,而且也赢得了“色彩大师”的赞誉。《库普兰之墓》的歌声部分配清晰,具有十分明朗的旋律线条,给听众呈现出一种清爽舒服的音色效果。为了达到这样的音色标准,在钢琴演奏的时候需要着重把控踏板,其中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干净利落地切换踏板,这需要演奏者根据合声的变化来调整延音踏板,在必要时刻也可以借助弱音踏板来突出细微的音色效果变化。第二是各个类型节奏的处理。《库普兰之墓》中多数乐曲力度环境较弱,所以需要演奏者对此作出更加精细的规划,以此来突出细节,用更细腻的演奏来打动听众。在演奏《库普兰之墓》时,还需要注意把控音乐的空间感,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不同声部之间的纵向关系,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演奏者需要用双手的小指把握外声部,以此进一步控制低音线条和旋律线条,与此同时也要着重把控高低声部的距离,从而突出作品的音乐空间感。
《库普兰之墓》体现了拉威尔一直以来追求的清晰明亮的气质。拉威尔一方面向古典音乐致敬,在音乐创作中尝试回归传统,另一方面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如使用叠罗和弦等创作技巧,他在尝试用新方法去还原法国传统音乐的魅力,让传统音乐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四、结语
拉威尔的音乐被视为艺术与人类才智之间最杰出的交融。确切地说,他的作品精心构建,在主观和客观之间达到了平衡,实际上,他的音乐堪称最为精致的艺术杰作之一。
(永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 李知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