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虞美人·听雨》

2024-08-15 00:00:00赵连平赵子健蒙萌
牡丹 2024年14期

一、《虞美人·听雨》古诗词简介

(一)作者简介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是宋末元初时期的文学家,生于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市)。他大约生活在公元1245至1305年间,这个时期正是南宋末年至南宋灭亡后的过渡时期。蒋捷在二十九岁时考中进士,本想在仕途上为国家效力,然而,仅仅五年,南宋便灭亡了。蒋捷,这位末代进士,目睹国家的衰亡,见证了漠北游牧民族对家乡土地的践踏,却无力改变命运,最终成为新王朝的阶下囚。

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蒋捷无法适应新旧交替的社会环境,他拒绝了新王朝的官职,选择回到故乡阳羡,隐居在无边竹海之中,成为一个普通百姓,自号“竹山先生”。因为亡国之痛,他陷入了深深的悲伤和忧虑,终日惶恐不安。蒋捷的生平经历和文学作品,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无奈与悲凉,也展现了他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二)创作背景

蒋捷的生活与创作正值宋、元两代更迭的动荡时期。他于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考取进士,但仅仅五年,南宋就灭亡了。在这段战火频仍、人民颠沛流离的历史背景下,蒋捷的个人生活也充满了忧患与困顿。

《虞美人·听雨》这首词,便是蒋捷对自己坎坷命运的自白。通过这首词,他表达了自己在乱世中的无奈与苦闷。另外,蒋捷还创作了《贺新郎·兵后寓吴》,这首作品同样描绘了战乱后的景象,与《虞美人·听雨》相互映照,共同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动荡与个人情感的沉痛。这两首词极有可能都是在宋朝灭亡后,蒋捷在吴地寓居时所作,反映了他在新旧时代交替中的内心世界。

(三)诗词文本阐释

《虞美人·听雨》这首词以“听雨”为线索,分为上下两片,分别描绘了作者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和对暮年生活的感慨。上片以回忆为主题,下片以感慨为主线,通过对比“少年”“壮年”和“暮年”听雨的不同感受,展现了作者一生的颠沛流离和壮志未酬的悲凉心境。整首词以“听雨”这一自然现象为媒介,巧妙地串联起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心路历程,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深切怀念和对现实境遇的无奈接受。

《虞美人·听雨》的上片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在不同人生阶段的生活场景。“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通过“歌楼”“红烛”和“罗帐”这三个富有奢靡色彩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少年时期在繁华歌楼中,享受着情歌曼舞的欢乐时光。这里的“昏”字,不仅描绘了烛光的昏暗,还映射出作者内心对于这段无忧无虑岁月的沉醉。“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则将场景转移到客舟之上,展现了作者在壮年时期漂泊异乡、孤独无依的境遇。江面的辽阔、低垂的云层、孤雁的哀鸣及西风的呼啸,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忧愁与无奈的画面,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奈,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深深怀念。这两句诗,一静一动,一喜一悲,构成了整首词的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展现了作者从少年到壮年,从欢乐到忧愁的心路历程。

词的下片每一句都深刻地描绘了作者暮年生活的情感变化。“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描写了作者晚年在寺院庐舍下听雨的情景。这里的“鬓已星星也”形象地表现了岁月的痕迹,反映了作者对于自己年老体衰的无奈接受。这一句的情感由之前的欢愉和忧愁转变为平静接受生活,但这种平静中也蕴含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自己无力改变的无奈。“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深刻认识。他开始接受大自然规律的无情,将雨水的点滴作为自然界的永恒,与自己不断变化的遭遇形成鲜明对比。整首词通过“雨”这一自然元素,串联起作者不同人生阶段的心境变化,展现了他从少年到暮年的情感历程。

二、情感处理与演唱技巧分析

(一)情感处理

《虞美人·听雨》的旋律从钢琴小字二组的c音开始轻轻流淌,音色既不浓烈也不微弱,恰似晨曦中晶莹的露珠,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对话的美丽画面。

歌词“红烛红烛昏罗帐”中的第二个“红”字被特别强调,仿佛词人在回忆中温柔地触碰那段缠绵的岁月。随着音乐的流转,我们仿佛看到了词人在壮年时,身处客舟之中,倾听雨滴的轻响,音色比少年时期更加深沉,与之后的“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人生旅程的起伏与变迁。

在B段,重复的“呜”字每一次都仿佛在强调着节奏和情感的转折,让人深切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波涛。第16至17小节的过渡部分,像是时间的流逝,渐慢的节奏中,悲伤的情感被细腻地表达出来。“而今听雨僧庐下”中的“而今”两字音色暗淡,通过气声的处理,传达了暮年的凄凉与无奈。

C段作为全曲的高潮,每一次“悲欢离合总无情”的唱词都充满了情感,尤其是“悲”“离”“总”字被特别强调,仿佛词人要将一生的情感全部释放出来。“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中的“到”字被适当地拉长和强调,仿佛词人在漫长的黑夜中,静静地等待黎明的到来。最后的重复句将歌曲情感推向巅峰,那欲言又止、欲哭无泪的复杂情感,让人深切体会到了词人的内心世界。整首歌曲如同情感的画卷,生动地描绘了词人一生的喜怒哀乐,让人在聆听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生的种种滋味。

(二)演唱技巧

在演唱中,气息不仅是声音的动力源泉,更是情感传递的桥梁。每一首歌曲都是一段情感的旅程,气息则是这旅程中的指路明灯,引导我们穿越旋律的曲折变化,体验歌词中的悲欢离合。

A段的旋律线条悠扬,宛如一幅缓缓展开的历史画卷。首句“少年听雨歌楼上”,每一个字都承载着青春的记忆。在“少”字发声时,演唱者应清晰地咬出字头,保持声音的高位置,同时避免突兀。“听”字则需要充足的气息支持,凸显出对往事的深情回忆。至“雨”字,演唱者声音应保持悠扬状态,仿佛细雨绵绵,引领人们踏入遥远的时光中。第二句“红烛红烛昏罗帐”,重复的词句如同回忆中的画面,一遍遍在脑海中浮现。演唱时,演唱者要采用说话的语气,仿佛在诉说往事。演唱第二个“红烛”时,气息应适当推送,强调那份曾经的炽热与浓烈。第三句“壮年听雨客舟中”,演唱者的气息及其位置应与首句相呼应,展现出人生不同阶段的心境变迁。第四句“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演唱者应保持声音的高位置,换气自然,将“断雁”与“西风”的情感传递得淋漓尽致。

B段的“呜”字,要以句子为单位进行换气,源源不断的送气能够使得音与音之间连贯而圆润,如同情感的流淌,不曾间断。在平稳的演唱中,“僧庐下”三字仿佛是一幅静谧的画面,“鬓已星星也”的“也”字,则要通过推动气息作渐强的处理,展现岁月的痕迹和人生的沧桑。

高潮部分C段的到来,将整首歌曲推向了情感的顶峰。“悲欢离合”是全曲的最高音,演唱者需要运用气息和腰背部的支撑,将这份情感的迸发表现得淋漓尽致。结尾的“到天明”,则要通过均匀的气息控制,使声带充分震动,控制好高音。最后一个“明”字,演唱者应咬住“i”的感觉,让声音在弱而不虚中慢慢渐弱消失,如同夜色中的微光,逐渐融入黑暗。

整首歌曲的演唱,气息的运用与情感的表达紧密相连,相互依存。正是这种巧妙的结合,使得歌唱艺术在音符与旋律的交织中,能够展现出人性的光辉和情感的深邃。

三、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与发展

古诗词艺术歌曲,如同璀璨星辰,映照着华夏文明的辉煌。在20世纪初期,我国的一批留学作曲家从中汲取智慧,将西方的作曲技法与中国的传统文学相结合,推动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

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应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历史中汲取前行的精神动力,以时代需求为导向,探寻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路径,这是将古诗词艺术歌曲推向广阔舞台的应有之义。鉴于古诗词艺术歌曲独特的风格与珍贵的文化艺术价值,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一艺术形式,进一步推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创新融合,在保留古诗词艺术歌曲传统韵味的基础上,与现代音乐元素融合,以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第二,教育推广,通过音乐教育,普及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知识,培养新一代对这种艺术形式的兴趣。第三,文化交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让古诗词艺术歌曲走出国门,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一)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探索多元化的创作方法

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深入挖掘古诗词艺术歌曲内在的美学价值,并将其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既富有时代感又不失古典韵味的作品。例如,《将进酒》这首古诗词艺术歌曲就巧妙地与摇滚音乐元素相融合,既展现了李白的豪迈情怀,又赋予了歌曲现代的节奏感和冲击力。因此,作为当代的音乐从业者,应当怀揣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不懈追求艺术的精湛,为后世留下更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借助媒体力量,传播诗词歌曲文化

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每一首都蕴含着情感与智慧。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迎来了新的生机。如今,这些美妙的旋律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域,而是跨越了千山万水,连接了每一个热爱音乐的心灵。艺术院校的学生们、民间的词曲作者、专业的音乐家们,他们都成为传承这份文化遗产的重要力量。

在抖音这样的新媒体平台上,我们能够看到余慧承等艺术家用真挚的情感和深情的嗓音,将古诗词艺术歌曲《蝶恋花》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的表演不仅赋予了古老诗词新的生命,也让每一位听众都能深刻感受到那份深沉的情感和韵味。

四、结语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文学内涵,而且将诗词与音乐完美结合,成为世界艺术歌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旨在通过对《虞美人·听雨》这首词曲的文学和音乐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与发展。笔者坚信,我们应该致力于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深入理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魅力和内涵,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创作和演唱更有价值的声乐作品。通过这样的努力,为弘扬和发展中国的古诗词艺术歌曲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河北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 时凤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