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诗词艺术歌曲与《山之高》概述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
从古代开始,中国的诗词艺术歌曲就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起初主要是仪式性的雅乐歌曲,如《燕射歌辞》和《郊庙歌辞》,这些歌曲在朝廷宴会和重大节日上演唱。随着时代的变迁,诗词歌曲逐渐发展出多样化的题材形式,从诗经、楚辞到乐府、绝律诗、词体歌曲等,每一种形式都为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到了近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学堂乐歌时期,一批留学海外的新型知识分子如李叔同、萧友梅、黄自等开始尝试将西方音乐元素融入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中,创作出《点绛唇·赋登楼》《红豆词》等作品。他们不仅模仿西方的艺术歌曲形式,更在歌词创作上追求格调清新,利用白话诗对歌词内容进行丰富,使古诗词艺术歌曲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也具有了现代音乐的特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这一时期的声乐作品在保留民族五声调式的基础之上,开始大胆地融入西方作曲技法,使得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形式上更加多样化,内涵也更加丰富。同时,人们对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关注度不断提升,这种艺术形式实现了新的发展,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但愿人长久》《独上西楼》《人约黄昏后》等。
(二)《山之高》词曲作者
张玉孃的词作情感真挚,笔触细腻,她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柔情,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
作曲家王龙善于将传统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富有现代感的音乐作品。在《山之高》这首歌曲中,王龙运用丰富的音乐手法,将张玉孃的词作与旋律完美融合,展现出了他深厚的音乐功底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这首歌曲的编配和伴奏由著名钢琴艺术指导邓垚教授负责,他以精湛的技艺为这首歌曲增添了丰富的音乐色彩,使得整首歌曲更加动人心弦。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山之高》的诗乐关系
(一)“诗”意的乐感美
1.音节
音节,作为歌词中的基本单位,不仅承载着语言的意义,更是旋律与歌词紧密结合的桥梁。
古诗词艺术歌曲《山之高》的音节是对称的,例如,“山之/高,月初/小”,平行的诗句可以划分成两个音节,此外还有随性自由的音节,如“一日/不见兮,啊我心/悄悄”,这一句可以分为不规则的两个音节。这种划分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气息及情绪表达的深浅程度进行调整,类似于音乐中的休止符,从而形成节奏感。
重复音节是古诗词艺术歌曲《山之高》较为显著的特点。“山之高,月之小”,这样的重复不仅在听觉上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力,还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重复的旋律线条,如同山间的回声,回荡在每个人的心头,让人无法忘怀。除了重复音节,演唱速度变化也为歌曲增添了不少色彩。在快节奏的部分,“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啊”,让人感受到了那份深深的思念。而在慢节奏部分,“我心悄悄”通过延长音节和缓慢的节奏,使得诗人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完美展现,那种平静与柔情让人为之动容。这种快慢结合的节奏变化,使得整首歌曲在情感上更加丰富多彩。
2.音韵
“韵”主要指的是“韵脚”,诗人在进行诗词创作时,会特别注重押韵的运用,使诗句在音韵上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
押韵,作为歌曲音韵特点的核心,在《山之高》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每一个韵脚都如同精心设计的音符,它们相互呼应、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韵之美。在听到“小”“皎皎”“悄”等词尾相同的押韵时,仿佛能够感受到一种清新、宁静的气息,置身于山水之间,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平仄韵律作为古代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营造意境、表达情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首歌曲中,作曲家巧妙地将平仄韵律融入旋律之中,使得整首歌曲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有现代音乐的动感。例如,“山之高”“月之小”等句的平仄韵律与整首歌曲的旋律相契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味,让人在聆听时仿佛能够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充满诗意的古代。
(二)“乐”感中的诗意美
1.旋律
歌曲的旋律以降A调为主,整体音域适中,既适合高音演唱者的发挥,又能让听众感受到温暖和亲切。在旋律的走向上,作曲家王龙巧妙地运用了起伏和转折,使得歌曲在情感上更加丰富和立体。
《山之高》这首歌曲的整体旋律呈波浪形的发展趋势,既体现了旋律的起伏变化,又展现了情感的波动与流转。在A乐段的a句中,旋律主要围绕调式G音展开,通过上行级进、下行级进及向上跳进的方式(见图1),巧妙地在小字一组的d至a音域内穿梭。这种旋律的编排不仅使得音乐富有动感,还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细腻和深入。
到a1句“月之小,何皎皎”,旋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旋律在下行之后,突然向上四度跳进,随后又再度下行,这种起伏变化与歌词的情感内涵相契合,共同渲染出了诗人眺望远处高山思念远方心上人的复杂情绪。其中“小”字与“皎”字每次出现时,都进行了音程的缩减处理,这种处理既增加了旋律的层次感,又使得情感的表达更加深入人心。
c乐句是歌曲的高潮部分,音域在g1至e2中进行,使得《山之高》这首歌曲在旋律上既有深厚的根基,又具备高亢激昂的张力。歌曲在情绪的处理上巧妙地运用了中强到强再到弱的曲线型处理手法,使得整首作品的情感表达如同山峦起伏,层次丰富。例如,“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啊,我心悄悄”这几句歌词旋律逐渐升高,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内心的柔情。随着旋律的逐渐攀升,情绪也在中强至强的过程中不断积累,最终达到了整首作品的情绪高峰。这一高峰不仅是对歌词中浓烈情感的完美诠释,还是作曲家高超创作技巧的体现。然而,高潮过后,旋律并没有继续上扬,而是选择了向下回落,情绪也随之由强转弱,形成了与下一乐句的强烈对比。这种对比使得歌曲在情感表达上更具张力和深度,仿佛让人看到了眺望远方心上人时的那种既期待又失落的复杂情感。
2.伴奏
歌曲开篇,钢琴清澈的音色轻轻响起,仿佛在描绘着山间的清晨。随着旋律的推进,逐渐加入了更多的和声元素,营造出一种深邃而悠远的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崇山峻岭之中。
高潮部分巧妙地采用了分解和弦,使得音乐情绪深情而委婉,与词所表达的那份深切的思念之情完美融合。高潮部分还巧妙地加入了装饰音,使得和弦色彩相较于之前更加丰富多变。这些装饰音如同点缀在夜空中的繁星,既增添了音乐的绚丽色彩,又推动了情绪的发展,它们与分解和弦的旋律相互交织,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张力的音乐世界。
在歌曲的尾声部分,伴奏织体再次回归到钢琴独奏。此时的钢琴旋律变得柔和而抒情,仿佛在诉说着诗人内心的柔情。这种编曲方式与歌曲的开头形成呼应,使得整首歌曲呈现出一种循环往复的美感。
三、古诗词艺术歌曲《山之高》的演唱分析
(一)演唱技巧
1.咬字吐字
在演唱《山之高》这首歌曲时,准确地把握每个字的发音和节奏至关重要,这能使歌声更加清晰、流畅,从而完美呈现歌曲的情感内涵。特别是歌曲中有许多需要及时归韵的地方,如“山之高,月出小”中的“高”和“小”二字,它们都位于乐曲的长拍之上,且韵母均为“ao”。在演唱这些字时,演唱者必须及时归韵,确保字与字之间的连贯性,避免影响歌曲整体的流动感。
在演唱“何皎皎”这一句时,咬字的快速而有力尤为重要。这能够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内心的柔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使听众能够深刻感受到那份情感的真挚与深沉。叠字演唱也是考验演唱者技巧的一环。许多人在演唱叠字时,往往会含糊带过第一个字而过度强调第二个字,这实际上会破坏歌曲的意境。
高潮部分TSyu5Gkf7EpOzRUXdA7B5+d2OfT+Kij5EmSpeAijkdo=,“思”和“心”这两个闭口音的处理尤为关键,演唱者需要做到既不损失腔体共鸣,又能兼顾咬字的清晰度。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歌曲情感表达的同时,保持音乐的美感与和谐性。
2.气息控制和运用
《山之高》这首作品以宽广而流畅的旋律线条为主,通过对气息的精细掌控,使歌曲呈现出独特的线条感和流动美。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使音乐更具动态性,还能够有效地将演唱者引入作品所设定的情感氛围之中,让他们能够更出色地完成声乐演唱。同时,气息的巧妙运用也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声音色彩,使得整首歌曲在听觉上更加立体、饱满,充满艺术感染力。
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需要特别注意气息的运用,要学会如何在不同的音高和节奏中调整自己的呼吸,以确保声音的稳定和流畅。同时,演唱者还需要通过气息的掌控来传达歌曲中的情感变化,使听众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内涵。
(二)演唱情感
QEFcfY016Qr1bRUR0snrw6qHHvD03DbySxnWTHOoUF0=《山之高》以思念爱人为情感主旋律。在歌曲的起始部分,演唱者可以用柔和的嗓音来深情演绎,深情地唱出对远方爱人沈佺的深深的思念,并将听众带入一个宁静而深远的境界。“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这句词是写景的,仿佛在崇山峻岭的山峰,月亮从山谷升起,光明又皎洁。随着歌曲的深入,由写景到写人,表达了张玉嬢思念远方的心上人沈佺,但无奈被高山阻挡无法相见。“我有所思在远道,一日不见兮啊,我心悄悄”重复一遍时,演唱者需要注重情感层次变化,渐强进入歌曲高潮部分。后一句虽然歌词只有“啊”字,但却是情感最强烈之处,生动表达张玉孃对沈佺思念之情的浓烈,以及无法相见的挣扎与痛苦。这时,演唱者应全身心地沉浸于音乐的海洋,身体自由舒展,仿佛与音乐融为一体,确保情感表达既热烈又稳定。随着歌曲进入尾声,演唱者应逐渐收敛情绪,留下的应是深沉而淡淡的忧思。
四、结语
《山之高》作为一首优秀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展现了古诗词的韵味和美感,还通过诗乐关系和演唱技巧的完美融合,赋予了歌曲更高的艺术价值。它让人们在欣赏美妙旋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和韵味,是值得深入研究和欣赏的艺术佳作。
(1.湖南工业大学;2.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 李知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