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域下《底线》的热播原因探析

2024-08-15 00:00:00颜胤盛谢玉婷
牡丹 2024年14期

接受美学是一门将研究的核心聚焦于受众,强调受众在文艺作品创作中的中心地位的文艺理论。从艺术接受的角度来看,艺术创作过程实际上是艺术家与欣赏者不断交互的动态过程,只有被观众接受的艺术作品才能在观众对其进行艺术欣赏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其意义和价值。影视艺术作为一种讲故事的大众媒介,往往比其他艺术种类更需要考虑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因此,影视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尤其需要从观众的视角进行考量,从而制作出为大众所接受和喜爱的精品良作。

作为首部全景式展现我国司法改革最新成果的法治题材剧,《底线》用一种相对新颖的方式为观众讲述了新时代法治人在司法道路上不断开拓的故事,并且用具体案例生动诠释了“法律有尺度,法官有温度”这句话,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自开播以来,《底线》连续多日取得全端播放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好成绩,该剧的网络热度也一直稳居骨朵电视剧榜单首位。这样的好成绩一方面反映了这部由最高人民法院监制的精品主旋律剧作的成功,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观众对《底线》这部剧的认可。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切入,通过归纳文本之外吸引受众的因素以及对文本进行细致的剖析来探讨《底线》“破圈”热播的原因,希望能够为同类型的现实主义影视作品创作提供一些启示。

一、文本之外的多重召唤

接受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伊瑟尔曾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文本的召唤结构”,其指的是文本具有一种召唤读者阅读的机制。笔者认为,《底线》对观众的召唤不仅与文本本身的因素相关,文本之外也存在着一些能够吸引潜在观众的因素。

(一)主旋律影视日趋火热

《底线》是2022年的重点献礼剧,是典型的主旋律电视剧。主旋律影视是以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弘扬社会主义时代旋律为主旨,激发人们追求理想的意志和催人奋进的力量的影视作品。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科技等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日子越过越好,生活幸福感不断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越来越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观众对于主旋律影视作品的观看热情也不断增强,从而形成了一定的受众群体。

此外,近年来主旋律影视作品逐步跳出以往严肃的、让观众感到乏味的、刻板说教的传统模式,在创作理念和影视风格等多方面都有不少突破和创新,像《觉醒年代》《山海情》《人世间》等都是近年在影视市场中突破重围,“破圈”传播,收获了良好口碑的主旋律电视剧。它们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也更能满足新时代观众的需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使得主旋律影视作品的受众群体日渐庞大。

(二)强大的制作班底和演员阵容的助力

除此之外,《底线》对观众的吸引还在于其强大的创作班底和巧妙的演员阵容。在法律的专业性和剧情的合理性方面,其主创人员在前期筹拍时就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下深入全国60多家法院采风调研,拍摄过程中也配备了强大的专家团队来跟进指导,对专业细节的把控极为严格。在影视艺术呈现方面,《底线》是由潇湘电影集团打造的又一主流精品之作。在此之前,潇湘集团曾推出了不少优秀的主旋律题材影视作品,包括近年热播的影视作品《理想照耀中国》《奇迹·笨小孩》等。这种高水平的制作班底无疑会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

此外,《底线》的演员阵容也安排得极为巧妙合理。主演靳东、成毅、蔡文静都是近年有热播剧的、演技在线且人气相对较高的演员,他们的加入为《底线》自带了一批粉丝群体。该剧还集结了许多观众颇为熟悉的实力派戏骨,如演过《人民的名义》的实力派演员张志坚、出演过《知否》的国家一级演员王一楠以及老戏骨吴彦姝等。这些演技受到观众认可的实力派演员的加入无疑也为《底线》吸引来了一批观众,为这部剧的收视增添了一份保障。

(三)真实事件改编自带热度

众所周知,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近年来,依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的现实主义题材影视作品大量涌现,并且大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真实事件改编的影视作品有其天然的传播优势,其能通过原型事件在社会上的传播与舆论反响增加宣传热度。而《底线》中的多个案子都是把真实事件进行艺术化的改编处理呈现给观众的,并且这些案件都曾经在社会上引发热议,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如以“江歌案”为原型改编的“穆子琪案”以及以“于欢案”为原型的“辱母杀人案”等。这都吸引了一大批观众成为《底线》的收视大军。

二、由“强戏剧性”走向“强现实性”,契合观众期待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在作品问世前会根据自己过往的经验、审美趣味、文学素养等对文学作品产生的一种潜在审美期待。一部影视作品若能够与观众的期待视野契合,便会使观众更迅速地接受并理解作品。在这个过程中,观众获得的不仅是对作品的理解,还有对自身观影需求的满足。《底线》在播出之前,观众是有许多期待的,而后其漂亮的收视数据与各大平台网友赞不绝口的评价证明了它没有让大家失望。在笔者看来,《底线》之所以能够契合多数观众的审美期待,与它弱化过往律政剧中文本的“强戏剧性”转而走向“强现实性”有很大关系。

(一)剧情设置扎根现实

纵观我国近十几年来的法治涉案类的电视剧,如2017年热播的《人民的名义》和2020年播出的《决胜法庭》等,大部分展现的都是反腐、刑事犯罪等重大题材,并且大多是悬念强、冲突强、命运感强的强戏剧性故事。而《底线》所讲述的大多为与观众现实生活更近的普通民事诉讼案件。剧中有关案件的剧情扎根于现实,许多案件都涉及当今社会中一些引发了广泛讨论的“现象级”话题,如第一集的“骆优优案”探讨的就是直播行业里,网络主播与多频道网络(Multi-Channel Network, MCN)公司之间存在的不平等劳动关系的现象,许多MCN机构过分压榨签约的网络主播;“李芳凝案”“符祥案”则分别从男女视角讨论了“职场性骚扰”事件;“电商平台案”则涉及了近些年电商行业内恶性垄断竞争,损害商家和消费者权益的问题。这些案件大多都是现实生活中观众可能遇到的利益冲突、矛盾纠纷,是人民群众会关注的社会话题。

编剧李晓亮在接受采访时介绍:“《底线》创作的每个案件都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每个人都能在其中发现自己遇到的问题,相应的也能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像《底线》这样关心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并把与观众生活较为贴合的典型案例生活化、时代化的作品,往往能吸引更多观众的关注并引发广大观众的共鸣。这也是《底线》播出火爆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法官群像兼具智识与烟火气

不同于一般追求“强戏剧性”的类型化创作,《底线》让观众看到的不是悬念的揭晓,而是法官们运用法律专业知识、过往从业经历、人性洞察能力,为当事人给出解决方案的一系列行动。其从多个视角让观众看到法官这个群体的专业工作,同时还展现了法官们烟火气浓重的生活日常。在大众的刻板印象里,法官是主持公平正义、与人们有距离感的群体。但事实上,法官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底线》中的法官方远、周亦安、宋雨霏等人在工作中都有极其专业、敬业的一面。但脱下这身法袍后,方远会和妻子李小乐因为孩子教育等琐碎的家庭事务吵得天翻地覆;周亦安向喜欢的女生告白时会紧张得不知所措;宋雨霏在自己判定的案子遭到社会质疑后在家伤心崩溃。《底线》虽然是一部司法行业剧,但其中有大量生活场景。例如,下班后法官们相约夜宵摊喝酒畅聊,周亦安和妈妈包饺子,还有许多观众直呼看不够的方远和陈庭这对“老闺蜜”的斗嘴打趣日常等。这些场景为剧集加上了一层浓郁的烟火气,也让剧中的法官形象更为丰富立体。剧中塑造的法治人物群像并非只是拥有超高智慧和渊博学识的人群,相反,他们也是极具烟火气的寻常人。

《底线》创作以生活中具有烟火气的共性问题,消除法官群体和观众之间的距离,让观众快速理解角色、认可角色,被剧中所呈现的鲜活生动、颇接地气的人物群像以及生活气息十足的现实质感所打动和感染。

无论是剧情的设置还是人物的塑造,《底线》都试图融入更多的现实因素,形成了一种生活流的创作形态。主旋律影视作品要想与观众互动,就要充分运用生活流这一天然的纽带。观众在剧中看到熟悉的生活便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带入剧情,与剧中的人物共情,从而真正进入影视艺术作品的世界,感受作品的魅力。《底线》采用的这种温暖现实主义手法使得这部行业剧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符合甚至超越了观众的心理期待,这也是它在多平台热播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社会价值的深层召唤

接受美学认为,艺术作品能通过召唤受众把自己的审美经验,如人生阅历、世界观、人生观等与艺术文本的“空白”、未定性联系起来,促使受众深度探索艺术作品的内涵,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底线》聚焦社会发展中衍生的一些问题,选取的典型案件几乎都兼具了司法价值和社会价值。例如,“主播猝死案”就探讨了主播和MCN机构之间存在的纠纷。主播和MCN机构都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行业兴起而出现的新生产物,因为很多隐藏问题还未被发现,很多法律界定也还不完善,所以才更需要被关注讨论。主播在直播中猝死,看似是因为公司的压榨,其实也与主播家中给予了过重的经济压力,导致她需要拼命地工作有关。又如,剧中的两起性骚扰案不仅向观众普及了《民法典》中关于“人格权”的新规,也辩证地讨论了职场中的性骚扰问题,并且打破了“只有女性才会被骚扰”的刻板印象。《底线》不仅是简单地串联了一个个案子,其着重呈现的其实是案件背后的新时代社会人生百态。有许多观众评论说《底线》真的很敢拍,因为其并不回避人性中的褶皱,通过剧中的案件让观众看到了真实的人生以及人性的复杂。观众虽然可能没有经历过剧中的案件,但剧中人物争论的很多点也是观众会在意的,这极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底线》并不是在刻板地说教,而是把社会中很多无法简单地用非黑即白来评断的问题拿出来,与观众一起探讨,留给观众思辨的空间,召唤观众积极主动地参与对人生百态的探讨,并在这个过程中构建充盈作品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说文本外的召唤因素是表层浅显的,那么《底线》中蕴含着的社会价值则是吸引观众的更深层的因素。

四、结语

电视剧《底线》热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基于接受美学的视角,分析其热播的原因,发现既有文本之外因素对观众的吸引,也与其文本的“强现实性”符合观众的期待分不开,更重要的是剧中案件折射出来的人生百态以及当中蕴含的社会价值对观众的深层召唤。

(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 李知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