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组缃小说中的皖南民俗探析

2024-08-15 00:00:00陈金晶
牡丹 2024年14期

吴组缃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作家,习惯于以严肃的态度分析动荡的时代。他的小说以“少而精”著称,细致刻画了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中国皖南农村的景象,蕴含着丰富的皖南民俗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资源,并探索其中的皖南民俗表达,能够深层次理解和感受其创作情感。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皖南文化对作者的影响,并研究吴组缃小说对封建民俗文化的批判,在此基础上分析小说中皖南民俗的呈现,以供参考。

民俗是指民族、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特定文化活动,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俗习惯。民俗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播。皖南地区民俗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吴组缃将这些文化写进小说,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皖南地区的优秀民俗文化。其小说数量不多,质量却较高,兼具艺术性和文学性,在现当代文坛中享有高的地位。

一、皖南文化对作者的影响

皖南也就是安徽的南部地区,古代皖南地区包括唐宋的徽州府、池州府、宁国府、太平府、广德府。如今,皖南地区包括黄山、池州、宣城、芜湖、马鞍山这六个地方。

首先,皖南地区多山地,并不适合进行土地耕作。大山的闭塞、土地的不平坦等问题使当地的百姓形成了务实进取的精神品质。其次,皖南地区重视宗法礼教,设立了较多的宗祠,吴组缃的小说《一千八百担》的故事发生场地就是在大祠堂。最后,皖南地区不仅环境优美,而且当地人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吴组缃的父母就十分注重对吴组缃的教育,也一直供其读书。吴组缃1921年起,先后在宣城安徽省立八中、芜湖省立五中和上海求学。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1933年升入清华研究院,专攻中国文学。

受皖南当地环境、文化的影响以及家庭的影响,吴组缃形成了热爱学习、求真务实的良好品质,并且在不断学习、创作的过程中,形成了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

二、小说对封建民俗文化的批判

(一)牌坊文化

牌坊主要是为赞扬守节的女子而设立,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封建礼教思想。吴组缃的故乡茂林镇也有大量的牌坊建筑,这与当地的文化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为此,吴组缃在小说中对这一封建礼教习俗进行抨击,并且引发了一连串的思考。例如,其在《菉竹山房》中介绍了二姑姑守寡的故事经历,深刻展现了封建礼教对皖南妇女的压迫。小说中,二姑姑与未婚夫本是才子佳人,但是未婚夫在考试的途中身亡。二姑姑自杀未遂,只能和未婚夫结成冥婚。小说中描绘了我和阿园拜访二姑姑的经历,并且细致地刻画出了二姑姑的孤独和悲哀。在小说中,作者运用喜剧式的手法呈现沉重悲哀的故事情节,这样能够让读者深刻理解二姑姑的悲剧经历,进而展开深入的思考。

(二)宗祠文化

宗祠是宗法制度下的产物,也是除住宅之外的重要建筑。“祠”最初是指坟地小屋,而宗祠是沿着周朝的宗法制度发展而来的建筑形式,基本功能是供奉祖先,具有祭祀的作用。经过不断发展,宗祠成为维持宗法礼制的重要场所。宗法建立在宗族的基础之上,宗族由若干个同血缘的家族集合而成,家族下则是家庭。吴组缃在小说《一千八百担子》中讲述了宋氏宗族商量如何分配一千八百担稻谷的故事,反映出乡村衰败、人事纷争的现实场景。小说通过典型的故事和人物,结合当时社会经济状况进行分析,批判了封闭乡村守旧、落后的思想。

(三)喊魂习俗

吴组缃小说严肃批判了封建迷信思想,具有理性的批判精神。皖南乡土民俗中涉及一些封建迷信思想,这些内容与皖南地区的文化生活相关。吴组缃在小说中,对当时皖南地区的一些迷信思想进行描写,使小说更加丰满。例如,小说《黄昏》讲述了喊魂的过程,描绘了当时特殊的社会现象,凸显了家乡破败的景象。

三、吴组缃小说中的皖南民俗

本文重点分析吴组缃小说中的生产民俗、生活民俗、环境民俗、精神民俗和语言民俗。

(一)生产民俗

第一,农业耕作。皖南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山洪》开篇就展现了乡村耕作的景观,充分描绘了耕作的场景。《山洪》中的三官是一个勤劳、勇于吃苦的人,小说详细刻画其耕田种植的场景,并且对皖南农业耕作的习俗进行了介绍。不仅如此,《一千八百担》也讲述了皖南人民的日常耕作,包括耕田、翻板、铲田堰、做秧田等。

第二,桑蚕生产。皖南地区多为山地地形,山中的树林较多,气候也比较温和,桑蚕树相对较多。吴组缃在小说中,对桑蚕生产、种植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在《山洪》中,三官和媳妇养了蚕。他拿着小切刀将桑蚕叶按在砧板上,并且慢手慢脚切成细丝。新娘则单膝跪在竹凳上,挺直腰杆,将三官切好的叶丝揉好,均匀地洒在篾盘中。小说中详细描绘了桑蚕生产的过程,并且提到了育种、割桑蚕叶的风俗习惯。

第三,渔业劳作。在皖南地区水系发达的乡村,人们除了需要耕作,平常还忙于捕鱼。《山洪》指明了渔业耕作的日程:开河的日子逼近后,鸭嘴涝家家户户都在为农闲时期而忙碌。吴组缃在小说中详细描绘出了一幅忙碌充实的生活图景。

第四,经商习俗。皖南地区处于山地,人口相对较多,但是田地并不多。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了外出经商的习惯。吴组缃在小说《樊家铺》中描绘了热闹的经商场景。“他们或从外埠把大批盐、糖、煤油、洋货、布匹之类货物运到西南各村镇去,或把各村镇的稻、棉、丝、茧之类土产运向外埠去。”其利用现实主义白描手法,从各种角度描绘世相百态,通过描绘商品贩卖的过程,以及皖南地区相对繁荣的商业情况,展示了20世纪30年代皖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生活民俗

第一,饮食民俗。“民以食为天”,吴组缃小说详细分析皖南地区的餐饮文化,并且详细列举了具体的民俗特点。皖南地区的百姓每日会吃两顿正餐,早饭大约在上午的八点到十点。普通民众的生活比较艰苦,会经常到山上挖野菜。《山洪》中,章三官和他的新娘经常提着篾篮,带着剪刀挖野菜。小说中还详细介绍了糕饼、炒米、油饼、油条等具有皖南特色的食品,表达了吴组缃对于皖南地区特色食物的赞赏和喜爱。

第二,服装习俗。民俗学家将我国民间服饰划分为衣着、装饰物、人体自身的装饰、护身武器等日常用品。吴组缃在小说中对民间的服饰习俗也有相应的描绘。其中,《山洪》中描写东老爹头上戴着毡帽,身上穿着黑棉袄,手里拿着发红的烟管。《一千八百担》中的渭生四十多岁,身穿一件上黄下青的多罗麻接衫。皖南地区的小男孩有戴银脚箍的习惯,直到结婚后才让新娘拿下来。小说《山洪》也记录了这一民间服饰特点,如寿官娶媳妇前佩戴金耳环,套着脚箍,并且戴着鸭舌帽。《山洪》对女子的服饰也进行了描绘,三官的新媳妇穿着“褐色布的短棉袄罩褂,把身子束得紧绷绷的,穿着蓝布裤”,梳着“用刨花水刷的乌亮的‘巴巴头’”,展示出皖南乡村女子雅致朴素的着装。吴组缃小说中对民间服饰习惯的描绘,能够让读者展开深层次想象,并结合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沉浸于故事情节之中,感受时代特点。

(三)环境民俗

吴组缃的小说详细呈现了皖南地区的秀丽风景,这些乡村风景画中包括皖南地区的山水、建筑和村落,展现出皖南地区的独特民俗活动。在地理位置上,皖南在长江中下游,它靠近黄山山脉,风景秀美壮丽。吴组缃在小说中,除了描绘皖南地区的自然风景,还描绘了乡村建筑景观,自然景观和建筑景观组成了优美、壮丽的画面。例如,《菉竹山房》中,“沿着响潭两岸的树林中,疏疏落落点缀着二十多座白垩瓦屋。两岸上,紧临着响潭,那座白屋分外大;梅花窗的围墙上面探露着一丛竹子;竹子一半是绿色的,一半已开了花变成槁色。——这座村村子便是金燕村,这座大屋便是二姑姑的家宅菉竹山房”。吴组缃以归乡人身份描绘故乡场景,体现出了他对故乡的浓厚情感。

除了描绘景物的山水画,吴组缃的小说中还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俗画。其中,《一千八百担》描绘了祠堂前的景观,“祠堂前门是一片旷荒的废基。那是洪杨乱后的遗迹。日长月远,早被垃圾泥土所盖没,变成一块高低不平的大草场”,展现出祠堂的破败。山水、民俗、情感共同组成了独具特色的风景画面。在小说中,吴组缃从多个叙事角度完成写作,描绘故乡的美好,同时也呈现故乡破败的一面,从而真实地展现出家乡面貌。

(四)精神民俗

吴组缃的小说中有丰富的精神民俗描写。例如,小说《山洪》以章三官的视角展现了一场祭祀河神的仪式。“远处近处的山上响着浑然一片忽隐忽显的松涛,烘托着面前人们的喧哗,带给他惶惶然十分急乱无措的印象。人的模糊的影子晃动着,已经在河边聚做一个散漫的圈子;那里已经烧起了松柴的火炬,浓黑的松烟在红的火焰上面喷腾着,发出哔剥的炸裂声……”吴组缃笔下的皖南地区河神祭祀具有地域性特点,河神祭祀的目的是保佑渔民平安归来,并对美好生活进行祈愿和祝福。在《一千八百担》中提到了干旱时期人们为了求雨搭建龙王台,便直接去河里捉到了“真龙”,并请来了菩萨。这也是祭祀河神的一种模式。如今,河神祭祀仅作为节日活动出现。

(五)语言民俗

吴组缃的作品采用了许多方言,包括皖南俗语、歇后语、称谓语等。吴组缃在创作时有意识地保留了很多皖南俗语,如《山洪》中的“说天花”(说话不切实际)、“人要实心”(人要实诚)、“不落空”(具有收获);《一千八百担》中的“半更子”,主要指的是疟疾。皖南方言中还包括很多具有哲理的歇后语,当地百姓在谈话中会经常用到。吴组缃在小说中也充分运用这些歇后语,生动地描绘出村民的形象。此外,还有一些特有的称谓语,如皖南地区人们会尊称年长的男性为老爹,尊称别人家的儿子为大汉。这些口头称谓语比较贴合实际,显得亲切自然,能够体现出皖南地区的社会生活面貌和语言特色。

四、结语

吴组缃作为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以自己的视角细致讲述皖南地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故事,展现了村庄的破败和宗族制度的落后,同样也描绘了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呈现了皖南地区乡村生活图景。他在小说中重点描绘生活中的小事,同时,利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特殊的历史时期,让读者能够看到当时社会生活的面貌,并且能够体会其中的情感,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安徽省2021年度高校科学研究项目“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现代皖籍作家创作的先锋性研究”(SK2021A1037);2021安徽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学会一般项目“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高职通识选修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Azcj2021106)。

作者简介:陈金晶(1987—),女,安徽安庆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 时凤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