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中的“双线”艺术特色

2024-08-15 00:00:00薛淑敏杨宁高千惠孟娇
牡丹 2024年14期

我国古典戏剧文化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以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背景,展现了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诠释了丰富且深刻的文化内涵,在文化领域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尤其是明朝时期的戏剧,在临川派的影响下,达到了创作的巅峰,是我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财富。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牡丹亭》在叙事结构方面实现了创新,打开了戏剧叙事结构的新篇章,在文学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文学史上的艺术瑰宝。在《牡丹亭》中,汤显祖以全新的视角展开论述,运用巧妙的“双线”叙述形式,从两个角度切入,将主人公的情感历程、理性思索刻画得淋漓尽致,使故事情节交替,内容更加细腻丰富,人物塑造得更加饱满,剧情更加跌宕起伏,令人动容。另外,《牡丹亭》的叙述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虚与实、梦与醒的空间中自由转换,使得情与理两大主题呼应、交错,引发观众深入思考。这种“双线”叙事手法,为观众带来不同的感官体验,是其成为经典著作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对《牡丹亭》的深入研究,阐述“双线”叙事的特色、两大主题的重要内容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以供参考。

一、《牡丹亭》的“双线”叙事分析

《牡丹亭》作为汤显祖的代表作,叙事结构巧妙,叙事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具有极高的文学造诣。

(一)礼法规范下的爱情线

爱情线主要讲述了杜丽娘与柳梦梅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杜丽娘出身高贵、天生丽质,像许多情窦初开的少女一样,对美好的爱情充满了期盼与想象。在家中先生的教导下学习了《诗经》后,杜丽娘更加憧憬浪漫的爱情。一日,杜丽娘到家中的后花园踏春,园中景色盎然,生机勃勃,令杜丽娘对爱情、对世界充满向往。当晚,她在梦中与柳梦梅相会、相恋,醒后却不见柳生身影。之后,她来到梦中的牡丹亭中寻找柳生,却仍遍寻无果,于是日不能食,夜不能寐,相思成疾,最终因爱香消玉殒,其父为杜丽娘修建了梅花庵观。杜丽娘的魂魄来到地府,在判官帮助下,重返人间。柳梦梅赶考途中住进梅花庵观,二人终得以相知、相恋。二人的爱情故事感天动地,天地神仙、地府鬼卒都竭力相帮,只为二人能从此常相伴。柳梦梅敢于突破枷锁,将杜丽娘的坟墓挖开,杜丽娘因此得以死而复生,二人结为夫妻,他们的爱情终于画上圆满的句号。

作者在对爱情主线进行描述时,充分应用了以情反理的描述手法,通过对主人公生活环境、成长际遇的描写来映衬社会背景,肯定以主人公为代表的人们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从而批判了封建社会下程朱理学对人们个性的压迫,向受压迫最深的女性吹起了和煦的春风。同时运用了戏剧冲突的写作手法,如汤显祖通过描述陈最良对柳梦梅的反面揭示,增添了戏剧的趣味性,引发观众的观看欲望。《牡丹亭》这部传奇著作不仅在当时的文坛轰动一时,更为后世的戏剧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提升了观众的认知及审美能力,汤显祖“中国戏圣”的称号可谓实至名归。

(二)封建礼教下的政治线

《牡丹亭》中的另一条线是政治线,其与爱情线交织,深刻表明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剧中人物的理想信念和政治追求,是爱情发展的助推剂。

在政治内容的描述中,其中一条主线便是男主人公的政治发展状况。作者深入刻画了柳梦梅求仕之路的艰辛。柳梦梅作为当时政治背景下青年一代的缩影,拥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他将个人的追求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想通过走科举之路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表现了男主人公勇敢坚韧、爱国忧民的精神品格,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热血青年。

同时,在政治线中,汤显祖运用巧妙的构思,将政治人物、背景与整篇文章融合。其中,完颜亮这一角色当属政治背景下的典型代表。他在很早的篇章就被提及,文中说到完颜亮作为大金皇帝,听闻杭州西湖美如画,江南风景十分秀美,便想占领,决心攻打南朝。又听说淮扬地区有人名李全,勇猛善战。于是,完颜亮便决定封其为溜金王,令他招兵买马,攻打南朝时与大金里应外合。完颜亮起兵作战的打算将杜丽娘的父亲杜宝卷入战争。杜宝作为南安太守,政治仕途相对顺遂。由于李全叛变,杜宝得到朝廷急召,被封为安抚使,镇守淮扬。战争过程中被困淮扬,杜丽娘便让柳梦梅前去查探,以确保其爹娘安全无虞。这一过程中柳生也历经艰险,最终获得杜丽娘父亲杜宝的信任。

汤显祖在《牡丹亭》的政治线中,一方面借助描写社会政治背景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揭示在当时情境下,人们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追求幸福生活的艰辛,表现出政治斗争的残酷,也表明了主人公实现家国远大抱负的艰难;另一方面,以隐喻的方式展现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凉。作者起初怀着满腔热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在仕途上屡遭贬谪,数次挫折使他看清了当时政治斗争的黑暗。创作《牡丹亭》时,汤显祖仍在遂昌任上,尽管对官场、政治有深刻的认知,却不能明示,只有借助隐喻的方式表露。此外,政治线的描述能让当时社会的百姓对封建制度有更深刻的了解,对个人理想、追求有更清晰的认知,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

(三)双线的相互交织

《牡丹亭》的叙事结构可以说开创了戏剧创作的先河,在此之前的戏剧创作多采用单线的叙事手法,相较之下,《牡丹亭》中双线交织互补的写作风格使人物性格更加饱满、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第一,纯真爱情与现实悲凉的交织。《牡丹亭》将社会背景巧妙地融合在爱情线中,层次分明又相互交融,这也是《牡丹亭》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体现。《牡丹亭》写作框架围绕杜丽娘的命运展开,先是杜丽娘为情而死,之后又为情而复生,采用了想象、夸张的写作手法,采用经典戏剧起承转合的架构展开,有效地将美好爱情、现实社会、阴曹地府交织在一起,表达出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对封建礼教的抨击。

具体来说:起,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梦中邂逅设定了浓烈的爱情背景;承,两人在现实中的相遇,使得这份梦中的情愫得以持续发展;转,杜丽娘因情而死,为情节带来了巨大的转折;合,柳梦梅的冥界之行和两人的重逢为这段情缘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牡丹亭》采用经典戏剧起承转合的架构展开,每一出都与现实社会交织,为整部戏剧增添了更多的矛盾与冲突,避免了平庸和俗套,使得人物性格更加丰富立体。

第二,个人理想与权力斗争的交织。《牡丹亭》中爱情线与政治线“双线”交织互补使得剧情出现一个又一个高潮,其中个人理想与权力之间的斗争最为激烈。剧情中的政治线不单单是写作背景的铺垫,还深刻影响着人物的命运以及爱情故事的发展。例如,在怀安城围困时的完颜亮这一角色,其实早在《虏谍》一出中就被简单描述过,他的出现为后续的权利斗争埋下了伏笔。完颜亮是政治线中的重要角色,代表了当时的政治力量,对爱情线中的柳梦梅和杜丽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权力斗争的社会背景同走向的是男主人公对个人理想的追求。可以说,柳梦梅个人理想的追求与实现与社会背景紧密相连。简而言之,柳梦梅个人的成功映射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折射出以完颜亮为代表的政治生态,反映出个体与时代的关系。个人与时代交融、理想的实现与权力斗争相互交织,完美地将爱情线中杜丽娘的死,政治线中柳梦梅的远大抱负、顶层人物的权力倾轧杂糅在一起。例如,柳梦梅在不断追求个人理想的同时也要面临巨大的政治挑战和权力斗争的压力。这种“立主脑”“密针线”的叙事技巧,为后代戏剧创作提供了参照,成为戏剧创作领域活的化石,堪称古代戏曲经典中的经典。

二、《牡丹亭》叙事空间上的“双线”巧用

《牡丹亭》的叙述既包含了真实的空间又涵盖了虚拟空间。

真实空间主要是以杜府为代表的现实空间。对真实空间的描述展现了杜丽娘的生活背景,也表明了她的成长轨迹,其在逐步成长中实现了意识上的觉醒,并勇敢作出反抗。杜府不仅代表了杜丽娘的成长空间,更是她情感发展以及命运轨迹的象征。这一狭小且密闭的空间象征着封建礼法对当时女性的约束,展现了女性在当时社会中不被重视的现象。这一成长空间制约了杜丽娘的生命活力,压抑了她的青春激情。而杜府的后花园空间却带给杜丽娘不一样的情感体验。在这里,她初次了解到情感的美妙。一次游园打开了她探索外界的大门,使她心中的激情得以释放。因而这一空间也成为真实与虚拟的分界线,成为她内心对自由的向往之地。

虚拟空间主要包含梦境与幽冥两大空间。杜丽娘先是在梦境中与柳梦梅相知相恋,梦醒后寻不到柳梦梅伤情而死,来到幽冥界。她的故事感动天地鬼神,并在虚拟空间人物的帮助下死而复生,虚幻的情节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性。

真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双线”巧用,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人物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杜。杜丽娘作为深闺大院中成长起来的传统女子,不甘被永久束缚在一方天地。她内心对爱情、自由的向往,使她勇敢地与封建制度抗衡,进而借助真实与虚拟的双向空间改变个人的命运。

三、“双线”艺术特色对后世剧作发展的影响

汤显祖的“双线”叙事艺术打开了戏剧创作的新思路,这一创作手法不仅使剧情发展跌宕起伏、牵动人心,更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一艺术特色激励后世剧作家深入探索更加丰富多彩的多线叙事方法。《牡丹亭》借助“双线”叙事特色将故事发展的两条主线巧妙结合,让故事情节更丰富、动人。爱情线表现了主人公勇于突破枷锁、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坚韧形象。政治线则阐述爱情故事的政治背景、社会制度,表现了在当时社会追求自由的艰辛。这种描写手法拓宽了文章的思路,加深了文章的深度。后世剧作家受到叙事结构的影响,在创作时积极创新叙事结构,增添作品的文化与历史内涵,令戏剧内容更加丰富。

其次,“双线”艺术风格的应用加深了戏剧中人物之间的互动,令戏剧角色更鲜明,同时也有效地增强了戏剧中的矛盾冲突,让故事情节发展高潮不断。这鼓励后世作家勇于突破枷锁,积极探索全新的创作手法,提升作品的内在品质,为戏剧增添艺术特色、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从《牡丹亭》中不难看出,戏剧角色不分大小,每个角色都对剧情的发展有一定的助推作用,这强调了戏剧中各种角色的重要性,能够鼓励后世作家在塑造戏剧角色时大胆采用“密针线”的写作手法。

四、结语

《牡丹亭》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其独特的“双线”艺术表现手法,还在于作品深刻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状,给观众以深刻的反思。独特的“双线”叙事手法开创了戏剧创作手法的先河,给后世剧作家带来了新的创作思路,为我国文化领域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文学领域发展的重要节点。

(黑龙江工商学院)

作者简介: 薛淑敏(1980—),女,黑龙江大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责任编辑 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