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玉初韶,幽兰未谢

2024-08-15 00:00:00朱玉兰
牡丹 2024年14期

妙玉,《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之一,是一位“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居士。本文主要采用理论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方法,结合《妙玉·佛焰灭》词,分析《红楼梦》中妙玉的性格与命运。围绕妙玉在《红楼梦》中的言行及妙玉与宝黛二人的关系,本文依据心理动力学和庄子的道家思想,对妙玉对本我的至高追求和对知己的真切渴望进行理论分析。同时,针对妙玉自由清高的操行与大观园封建污浊的环境的冲突,对妙玉的悲剧结局进行定性分析。本文突破红学研究中对妙玉的现有认知,希望能为学者们多角度解读妙玉的性格与命运提供参考。

一、山门半掩,素颜冷婵娟

《妙玉·佛焰灭》在最开头介绍了妙玉多年如一日的生活方式,展现了她高洁的心性。也有人说妙玉的洁癖都是装的,更有甚者,会拿妙玉的判词做文章:“‘欲洁何曾洁’,‘何曾洁’就是说她并不洁。贾府里只有那两个石狮子是干净的。”这些读者忘了,柳湘莲说后面那句话时,特指的贾府上下的大小人物。妙玉与贾府既无血缘关系,也无姻缘关系,不可混为一谈。笔者认为“何曾洁”应当说的是妙玉所处的社会,何曾给过她纯洁的环境呢?对于这三个字,各人看法不一,用黛玉《葬花词》中的一句来对比会比较明了。“质本洁来还洁去”,这是黛玉对理想的自己的比喻,其实也是妙玉对理想的自己的比喻。她希望在泥淖般的社会环境里,时刻保有金玉质的自我。

同时,妙玉对于绝大多数人的不屑一顾又让人觉得她太过冷僻。“高洁”本是个褒义词,妙玉过犹不及,输在了“太高”“过洁”。正是这种与世难容的高洁,隔绝了妙玉与他人的心灵交流。她爱读庄子的文章,如南怀瑾所说,道家思想学派就像是一个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自称“畸零之人”的妙玉与这个看似正常的社会格格不入,她无法适应这个社会的运转方式,也接受不了周围人物的趋炎附势、贪婪丑恶。当她拒绝与世态炎凉共处,便会追求超脱的自然环境,用庄周的药方治愈自己。比起在“何曾洁”的环境中苟且生存,她宁愿如兰花般孤芳自赏,追求与天地的和谐。郑板桥有诗云:“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兰花的孤高将妙玉孤僻的性格烘托得淋漓尽致。

二、谁道公子怜,谁误韶华妍

这里要谈的“公子”,并非《世难容》中的“王孙公子”,而是“怡红公子”宝玉。这也是多数人对于妙玉,最关心的一个问题。《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妙玉一共出场(包括侧面出场)五次,除去第一次十八回林之孝家的口述妙玉出身,剩下的四次中,三次都与宝玉有关。妙玉将自己日常喝茶的绿玉斗大方地拿给宝玉用,唯宝玉一人求梅才可得,宝玉生辰特送帖子拜寿等行为表明宝玉在其心中占有较重分量。但是妙玉也深知宝玉与黛玉的情感,冰雪聪明的她不会贸然袒露私心。宝玉又心性单纯,没有察觉出妙玉的特别对待。

第一次,宝玉接过绿玉斗笑说:“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听他如此说,遂寻出大盏来,说只剩这一个了。妙玉家世显贵,“只剩这一个”未必是真。随后妙玉正色道,宝玉的茶是托钗黛的福吃的,宝玉笑答:“我深知道的,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由此便可看出宝玉的憨气:妙玉请黛玉吃茶,定是想到宝玉必会跟来,此时她反说宝玉是托钗黛二人的福,旁人都看明白了,宝玉却信以为真。

折梅的那段,并未对妙玉进行正面描写,但从宝玉一句“不知费了我多少工夫”,可以想象宝玉请梅的场面。去栊翠庵之前,李纨说让一人跟着宝玉去,黛玉却阻拦了,说:“独他一人去才可取得。”黛玉是大观园中最了解妙玉的人,也可能是黛玉一向对局势最为敏感,而宝玉却没意识到一个公子哥雪天向尼姑取得梅花的原因。

宝玉生辰,收到妙玉送的粉红信笺。“宝玉、岫烟、平儿、宝琴四人本是同一天过生日,而妙玉独给宝玉送帖庆贺,可见妙玉是重色轻友之人。”对此笔者是不赞同的。妙玉不会明摆着做出这等“蠢事”,虽然她是悄悄送去,并不想让他人知道。即使平儿和宝琴不说,岫烟的贺帖妙玉应当是会送的:一来她二人本有故交,岫烟也说妙玉对她“更甚当日”;二来可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妙玉给岫烟送帖,恰能掩盖自己对宝玉的特殊。即使岫烟没有把妙玉给她送帖一事告诉宝玉,妙玉内心也能欺骗抚慰自己。况且从妙玉请宝钗和黛玉吃茶、为黛玉湘云续诗来看,她对待朋友是非常真诚的。

更重要的是宝玉对这件事的态度。看到“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的宝玉,未能明白这贺帖的情谊之深,而是因“槛外人”三字不知如何回帖而呆头呆脑地去询问黛玉。听闻妙玉“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宝玉开脱说:“只因取我是个微有知识的。”或许因为妙玉是尼姑,宝玉并不曾以爱慕之情同妙玉相处。

三、闲愁唯自遣,彻旦润色倦

不管妙玉与宝玉之间是否有爱情,他们之间的友情都是真实存在的。黛玉不计较妙玉对宝玉太好,并非只因妙玉是尼姑,也是为了维护他们三人间纯粹的友谊。

最终,妙玉不可能与宝玉成眷属,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她的身份。踏入佛门本是一种精神解脱,可对于并非自愿的妙玉来说,却成了一种精神禁锢。第七十六回,妙玉为黛玉、湘云续的诗中,有两句值得揣摩:“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说的是我有自己的兴致、自己的舒适圈,悲伤从何而来呢?我有芳情、有雅趣,可我只能自我消遣,又能向谁分享呢?

妙玉是一位出世者,而并非一位弃世者。她爱读庄子,庄子言:“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人是处在庞大的天地之间的,承认并接纳自然万物的存在与发展规律,方成“至人”。至人无己,是因为至人能给自己更高境界的定位:先有浩瀚宇宙,再有浩瀚宇宙中“我”这一粒尘埃。妙玉出世后,拥有了“至人”这样视角更广阔的世界观,她用她的世界观热爱她的世界。这时出世的她,出的是世俗世界,是充满每一个单独的“我”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以自我为中心,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充满不对等关系的。所以大观园中不曾有人与妙玉知心,在他们眼里,妙玉是出家人,与他们不一样。

知音难觅对于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女而言,无疑是内心一大痛苦。汉末有文人听到西北高楼的弦歌声,亦发出“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的感伤。妙玉在大观园中,也是一只不为燕雀所知的鸿鹄。她也想遇到另一只鸿鹄,与她一起“奋翅起高飞”。这份来自同为鸿鹄的认同感,才能给她带来归属感。而另一只鸿鹄在大观园中百不一遇。

四、身世怎般言,泪封可知源

妙玉在《红楼梦》中,与主人公宝黛共用一个字:玉。由此最起码可以表露出曹雪芹对妙玉的偏爱了。“玉”有仙石之意,也有顽石之意;就是说宝玉、黛玉、妙玉三人既有超凡脱俗的气质,又是与社会搞非主流的顽固派。这一点在妙玉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只有对权贵极度蔑视的人,才可领悟“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的真意。

黛玉同样不能接受这个封建庸俗的社会,面对环境的恶意多变,黛玉采取的方式是哭。她每一次哭,都是因为对外界的敏感。而妙玉却不曾流过泪,她采取的是另一种方式——反抗。

06c40ce408be8afc239f540b1d579776妙玉每时每刻都在为世俗中自己的命运反抗。她不会也不愿像黛玉一样做人行事看人脸色,不愿磨去自己性格上的棱角,这也就酿成了“闲愁唯自遣”的结局。她厌恶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礼教,又想要向他人言自己的雅趣。在道德与情感的夹缝中生存,她的内心难以被捉摸也就不奇怪了。

前文提到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少有人注意到,妙玉也是个有“本”的人。第七十六回,妙玉在为黛玉、湘云续诗前,说了这样一段话:“如今收拾,到底还该回到本来面目上去。若只管丢了真情真景,只去搜奇捡怪,一则失了咱们闺阁面目,二则也与题无涉了。”这里的“本来面目”暗示了妙玉的芳情雅趣所在:以闺阁面目作诗赏月。她不以自己为尼,倒自诩为闺阁中人。而在整个大观园,不曾有人将妙玉当作闺阁中人看待。她无法在自己认为可以的身份上获得他人的认同,因而无法在大观园找到心灵的归属。

在心理动力学中,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的三元人格。这三种人格分别代表一个人的内心渴望、现实世界和道德指导。归属感是要在个体感到舒服的栖身之地获得的,这个地方本应是个体“本我”施展的舞台,因为一个人的本我即内心的渴望得到满足了,才会感到最舒适,从而愿意归属于这个环境。倘若妙玉能以闺阁面目作诗赏月,让周围人都理解她的超脱世界观,她在大观园一定有归属感。可在现实世界中,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妙玉要在大观园拥有归属感,从现实角度说,她需要遏制自己的个性,遏制自己“太高”的品格和“过洁”的渴望。可妙玉是理想的,她不会理解,也不会接受现实,又没有足够的力量对抗现实。在黛玉、湘云面前谈以闺阁面目作诗赏月,在宝玉生日等更多场合依旧称自己为“槛外人”。即便她想反抗也一直在尝试反抗,她的本我也无人认同、无人回应。

五、回首处,泥淖陷,清露涅灭青灯焰

当妙玉对自由的本我的高度渴望与佛教的严厉羁绊发生激烈冲突,其悲剧性结局也就成为必然了。

可妙玉没有失败。“终陷泥淖中”,“陷”是因为大观园受封建礼教影响,污浊风气愈加恶劣,这股风气不免涌进了栊翠庵的门槛。妙玉是“金玉质”的,即使出淤泥,也不会被轻易渐染。之所以会陷入,反映的不过是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之深。“妙玉是大观园里现有人物中最高精神的体现”,却依旧没能在大观园的泥淖下幸免,这才是作者塑造妙玉这个形象的真正目的。从元妃省亲到贾府家道中落,妙玉的出场、命运、结局与大观园的兴衰相连。

大观园在整部《红楼梦》中,因政治、经济、人才多方面管理的过失与过错,由“白玉为堂金作马”走向被抄家的结局。而妙玉似清莲,由始至终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潜心于己,性情高雅。我们在《红楼梦》中看到了她的出淤泥而不染,也应该相信,倘若生长在清澈净明的环境下,妙玉也会是濯清涟而不妖的人物。

(南京传媒学院)

作者简介:朱玉兰(2001—),女,安徽阜阳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新闻学。

责任编辑 王小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