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应对世界变局乱局的中国之道

2024-08-14 00:00:00任晶晶
经济导刊 2024年5期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全球安全局势变幻交织,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此起彼伏,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近日,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在北京召开“世界变局乱局下中国应对之道”研讨会,邀请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当前国际格局总体态势、大变局时代的中美关系、2024年大选对美国内政外交的影响、世界变局乱局下的中国应对之策等问题展开研讨。

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发生演变;中美关系发展对于国际格局演变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只有努力做好自己的事,在各方面真正具备体系塑造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大国竞争和地缘政治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当前国际形势的总体判断

客观认识和把握当前国际形势的总体发展趋势,是我们正确制定内外政策的基础和前提,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孔丹理事长在研讨会上指出,4月下旬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会见布林肯时提出,中美之间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这既是对中美关系过去发展经验的总结,也是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未来的行动指南。

百年变局加速演进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周力指出,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局势变乱交织,全球发展和安全形势错综复杂。单边主义、集团政治冲击国际体系;保护主义、泛安全化思维冲击世界经济;国际政治纷争和军事冲突多点爆发,乌克兰危机和加沙冲突持续不止,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人工智能、气候变化、太空、极地、网络等新领域的挑战层出不穷。美国的霸权、霸道、霸凌行径有增无减,声称世界必须按照“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运行,即按照美国定下的规矩办事。上述诸多因素的累积叠加,令2024年的世界充满变数和不确定性。

大国博弈复杂激烈

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乔伯承教授认为,目前中美俄三边关系的互动成为影响全球局势的主要因素。中美关系看似两国关系,实则处处包含中美俄三边关系的互动与折冲,中美、中俄、俄美各自双边关系的发展变化无不牵扯到第三方。

中俄都是单极世界的反对者,因而遭到美西方的集体围攻。西方国家担心中俄联手打破美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周力认为,在轮廓渐明的新冷战格局下,中欧关系包括中英关系都出现了复杂局面。欧盟将中国视为制度性竞争对手,对华各种小动作不断,配合美国十分到位。中国周边很多国家面对来自美西方的巨大压力,不得不采取选边站队政策,令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不断出现新的变数。

俄乌冲突延宕升级

中国原驻俄罗斯国防武官王海运、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原副会长李惠来均认为,俄乌冲突是俄美关系“死结”的最新演绎,不仅使欧洲大陆深陷战火,而且对世界和平与安全造成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虽然北约直接介入俄乌冲突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西方国家向乌克兰提供了包括武器装备、情报信息、雇佣军、后勤支援等各方面支持,极大延长了俄乌冲突的持续时间。在俄罗斯国内,西方制裁并未对俄罗斯经济造成根本性伤害,西方想要通过制裁手段击垮俄罗斯的目标很难实现。目前俄乌双方坚持各自立场,很难以谈判方式解决问题,冲突短期内很难结束。

王海运、李惠来强调,世界大变局的本质是世界秩序重塑,真正的多极化时代正在到来。俄乌冲突将对中国安全环境和发展环境造成重要影响,短期看,对“一带一路”陆上通道和部分海上通道形成梗阻,进而影响中国能源安全,但从长期来看,俄乌冲突和巴以冲突将对美霸权势力形成重大牵制,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将获得拓展和延伸。

世界经济发展失衡加剧

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兼行长李若谷指出,在当前世界经济格局中,美欧日三家各自的情况差异很大。日本和欧洲经济目前都面临债务高、赤字高、老龄化、预期差等因素的掣肘和困扰,唯有美国经济实现了软着陆。2019-2023年,美国GDP实际增长8%,而欧洲却只有3%,日本则更低。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唯一恢复到疫情前经济增长水平的国家。年初很多国际机构预测,美国2023年经济增长率将仅为1.3%,但实际却增长了2.5%,特别是四季度增速达到3.4%。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吕祥认为,美国经济仅是表面繁荣,实则隐忧难消。美国近几年的较高增长率是靠增发近7万亿美元新债和高通胀取得的,具有较大欺骗性。尽管现阶段美国股市比较繁荣,但国内投资下降了1.2%,表明新投入的海量资金在金融市场上空转,并没有流入实体经济领域;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并没有带来投资的上扬。尽管美国政府拿出一堆数字炫耀其经济成绩,但是民众的体验感却并未同步。各种示威抗议经常发生,底层民众对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加剧的不满情绪日益上升。

亚太地区安全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任晶晶认为,在中美战略竞争加剧这一背景下,传统安全议题重回亚太安全议程,亚太地区总体安全形势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增加。在亚太地区安全格局中,美国不断推动同盟体系“扩容”“升级”是加剧地区阵营对抗和局势紧张的主要原因。打破地域限制、实现亚太同盟体系与北约的战略对接,是美国推行亚太军事安全战略的重点。美国不断通过恶化中国周边环境,给中国发展制造麻烦、形成掣肘。在美国对华竞争战略牵引下,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菲律宾等国进一步倒向美国,不仅加强同盟内部军事协调度,还将合作领域从过去以安全为主扩展到经济、技术等领域,合作地域从东北亚扩展到包括台海、南海等在内的广大区域。与此同时,本地区国家还面临恐怖主义、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网络犯罪、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各种非传统安全挑战,中小国家普遍要求大国为地区安全治理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大变局时代的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对于国际格局演变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习近平主席在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时强调,战略认知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必须扣好的“第一粒纽扣”;“中美两国应该做伙伴,而不是当对手;应该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应该求同存异,而不是恶性竞争;应该言必信、行必果,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要有大国的胸怀和担当。中美两国应该为此做出表率,为世界和平承担责任,为各国发展创造机会,为全球提供公共产品,为世界团结发挥积极作用”。

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由来已久、不断升级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王湘穗指出,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由来已久。冷战结束至今,美国不断加大对华遏制、打压力度,意在阻止中国崛起,制约中国发展,但也在寻求同中国开展对话合作,管控危机。自特朗普时代起,美国政府开启全面对华战略竞争模式。拜登政府对特朗普的对华政策进行了以更加重视科技竞争、更加重视盟友作用、更加强调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外交为特征的“升级”,并表示将与中国“以负责任的态度开展竞争”,表现出重视竞争管理、避免因竞争过度导致意外军事冲突发生的姿态。2022年10月,拜登政府发布《国家安全战略》报告,认为中国是“唯一有能力、有意愿挑战国际秩序的战略竞争者”,未来十年将是美中战略竞争的“关键十年”。

周力认为,这两年中美关系表面上看有来有往,但美国对华威胁、恐吓、制裁、打压、围剿的行动一刻未停。当前,美国拉拢印度遏制中国,意在打造东线日本、西线印度、南线东南亚相关盟国的对华战略包围圈。美国还通过包括舆论战在内的各种手段,在中国国内培植亲美势力,意图动摇中国社会的民间基础。

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策动对华“脱钩”“断链”

中国银行研究院院长陈卫东指出,目前全球经贸保护主义正在不断强化,而且针对中国的意图非常明显。拜登政府不仅保持了特朗普对中国实施的所有关税政策,而且其限制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和经贸合作的手段与方式更为激进,由此造成的结果是:2017-2023年,美国自中国进口产品的份额下降了7.6%,其中高附加值产品降幅最为明显(资本品下降了13.1%,消费品下降了11.3%);2017-2022年,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和对制造业投资均呈下降趋势,未来美国对华投资的出口替代效应将进一步显现。

全球经贸规则及格局的变化,不仅来自地缘政治格局变化的推动,也是价值观交锋和意识形态对决的结果。无论下一任美国总统是谁,都不会降低在经贸领域设置的对华限制,未来几年美国对华贸易保护措施只可能加强,不会放松。即便是在中美两国已经达成合作共识的领域,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政治因素也具有决定性作用。比如,当中美两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涉及光伏、电动汽车、新能源电池等中国优势产品和技术时,气候合作的共识就会让位于所谓的“政治正确”。 西方在国际传播领域的软实力支撑了他们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话语权。

吕祥指出,无论下一任美国总统是谁,中美竞争格局都不会发生改变。美国将会继续推行“小院高墙”政策,限制美国高端芯片及其技术出口,遏阻中国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特别是军事技术升级;美国会以“产能过剩”名义对中国具有产能优势的产业扩展进行限制,以关税和非关税手段(包括政治手段)限制中国优势产能在全球市场形成主导地位。

科技领域成为当前中美斗争博弈重点领域

科技部原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司长、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副会长梅永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广州军区副参谋长王郡里均指出,近年来,美国政府、国会、媒体等利用敏感技术、数据安全等借口对中国高科技企业实施立体式围剿,对某些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打压已经到了全政府、全社会、全方位、全西方的地步,科技领域成为中美全面斗争博弈的一条重要战线。美国对华科技政策以“脱钩”为导向,内容从对高科技企业的单点封锁制裁,扩大到几乎涵盖信息、生物、新材料、大数据、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所有高科技领域。虽然中国整体科技实力同美国相比还有差距,但是近20年来,中国在空间站、北斗导航、大飞机、5G、量子通信、高铁、光伏、新能源汽车、载人深潜器、基因组学、生物制造等众多高科技领域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某些关键领域已具备对美竞争优势。

中美矛盾的顶层逻辑和底层逻辑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中国原驻美武官杨毅认为,现在世界上的各种矛盾中,主要矛盾是西方和非西方的矛盾(或者叫东西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中国和美国的矛盾,这是中美矛盾的顶层逻辑。王湘穗认为,中美矛盾的底层逻辑在于中美两国国家生态不同。中国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拥有完整产业体系的实体经济国家,而美国则是一个以金融扩张为主、经济高度金融化的国家。中美之间包括地缘战略、经济模式、国家体制、文明形态等在内的各种结构性矛盾皆源于国家生态的不同。

杨毅指出,总体而言,在中美博弈的大棋局中,美攻我守的基本态势短时间内还无法根本改变,但中方处于实力上升期,而且进展迅速。在未来的中美竞争博弈中,关键不在于我们有多聪明,而在于我们能否做到不犯或者少犯错误。王湘穗认为,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将是在缠斗中相持、在博弈中共存。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中美关系的走向牵动着全球局势发展。中美关系保持稳定,中美经贸往来正常开展,将是世界福音。许多国家明确表示不希望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说明国际社会对于中美关系交恶的忧虑和担心。推动中美关系稳步发展,符合双方利益,也将大有益于国际社会。在当前和今后的中美竞争博弈中,中方应树立持久作战的准备,坚持刚柔相济的外交风格和外柔内刚的处世原则,有效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开展对美工作。

2024年大选对美国内政外交的影响

美国2024年总统选举已正式拉开帷幕。在政治极化愈发显著、经济衰退阴霾难消、社会舆论严重撕裂的背景下,这场选举有可能进一步加剧美国的政治极化、社会撕裂和国内政治动荡风险,并对国际局势和中美关系产生复杂影响。

美国国内政治乱象丛生

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原秘书长丁奎松认为,目前美国选民对拜登和特朗普两位高龄候选人的执政前景并不看好。两党为了打击对手都大搞“司法武器化”,使得美国政坛乱象丛生。而美国新生代政客执政基础薄弱,尚难以充当后备人选,导致未来总统理性执政的能力将受到影响。目前,堕胎权、选举权、非法移民、枪支控制等美国国内社会问题严重影响选民的投票意向。特别是美国国内民粹主义思潮盛行,社会撕裂、贫富分化、种族矛盾纠缠交织,必将加剧美国外交政策的国内化倾向,不断压缩中美关系的转圜空间,有可能导致中美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

两党候选人难分伯仲

丁奎松、吕祥均认为,拜登和特朗普两人的选民支持率的不断变化,表明选民对于二人的支持并不稳定,美国国内突发事件很有可能成为左右选情的关键因素。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徐长银认为,拜登竞选团队在全美的布局和力量超过特朗普竞选团队,正在大力争取少数族裔及千禧一代或更年轻选民的支持,但拜登年龄和体力的劣势,引发了众多支持者的担忧。尽管特朗普在共和党内的支持率达到60%以上,但特朗普官司缠身,且美国法院坚持在竞选期间对特朗普涉及的多起民事和刑事案件进行审理,必将对选民的投票倾向产生影响。

美国内政绑架外交政策积重难返

徐长银认为,拜登为了赢得大选,可能会限制以色列在加沙发动的军事行动,阻止伊朗与以色列爆发直接冲突。对于俄乌冲突,美国想逐步脱身,推动北约与俄罗斯进行对抗。一旦北约与俄罗斯发生直接冲突,局面可能难以控制。如果特朗普上台,这种局面有可能会避免,但全球热点地区有可能再次转移到亚太。乔伯承认为,美国大选无论是谁胜出,都会使俄乌冲突变数增加。即使特朗普上台,也很难凭一己之力改变美国国会、军方、犹太资本集团、军工石油利益集团对俄乌冲突的深度介入和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田文林指出,2023年10月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美国国内传统上支持民主党的阿拉伯裔选民开始不再支持拜登,这将会对选情产生重要影响。美国在巴以冲突中的所作所为和其过去一贯标榜的民主自由理念完全相悖,使得美国的国际形象遭到损害,导致伊斯兰世界和多数全球南方国家对美国的反感程度进一步上升。如果巴以冲突继续升级,势必会对美国的全球战略布局造成重大掣肘。

面对世界变局乱局的中国应对之策

中国经济要发展、国家要富强、民族要复兴,不可避免会遭到美西方势力的持续打压。中国必须做好与美西方开展长期竞争和博弈的各种准备。

要发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面对国际上的风高浪急,我们必须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认清当前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认清我们面临的诸多挑战和困难,在此基础上集思广益,团结人民,发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继续推进我们的事业。周力认为,中美关系已不可能回到过去。我们绝不能把国家的发展寄托在美国执政当局身上,寄托在垄断资本主义特别是金融垄断资产阶级身上。我们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在立足自身实力的基础上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这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国际形势走向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同时,要切实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战胜各种挑战。李若谷认为,中国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国发展起来了,中华民族就立住了。

要做好中美关系继续恶化的准备

王郡里认为,要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认识做与时俱进的调整。我们反对拉帮结派、阵营对抗、小圈子联盟,但改变不了已经出现的阵营对立的现实;我们反对战争,但美国不给我们和平的机会。我们要做好准备打的这个“仗”,既是政治仗,也是军事仗,还是经济仗、金融仗、舆论仗,是全方位的混合战争。我们要始终以维护我国核心利益为战略目标,在反制美西方战略围堵、遏制图谋上敢于亮剑,在涉台、涉港、涉疆、涉藏、南海等红线、底线问题上寸土必争、绝不退让。吕祥认为,为防止再次出现“特朗普冲击波”,全面提升中国对美战略威慑能力至关重要。“阻止战争的最好办法就是备战”,战争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是我们一定要有预案。

王海运、李惠来均认为,在俄乌冲突问题上,中国应坚持厘清是非曲直、保持客观中立、坚持劝和促谈的立场。要尽力争取自己的地缘政治盟友,对周边安全环境时刻保持高度警惕。要主动研究美西方发动代理人战争的套路,从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出发,为应对最坏情况做好充分准备。

要建立最广泛的国际反霸统一战线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王义桅指出,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之一。在大国对抗和竞争全面升级的今天,要努力织密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建立最广泛的国际反霸统一战线,并根据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及时做出相应调整。当前特别要最大限度争取和团结广大全球南方国家。全球南方不仅可为中国提供广阔市场,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空间,而且可以在政治上成为和中国共同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伙伴。与此同时,田文林认为,中国要高度重视地缘政治竞争,在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前提下,积极打造同俄罗斯、朝鲜、伊朗等国的新型国家间关系,不断壮大自己的伙伴关系国“朋友圈”。

要在中美科技竞争中把握重点、精准发力

梅永红指出,中美科技竞争是一场生存之争、国运之争。我们要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坚持科技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做好强化政策统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明确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等工作,冲破美国制造的科技铁幕,积极抢占下一轮国际竞争制高点。

王郡里强调,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学习速度、应用转化能力、力量整合能力以及政策导向力等“举国体制”方面的优势,强化“制高点群”意识,重点推动和加强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的革新与应用,把科学技术转化的关键抓手提炼出来,形成物质化成果,突破美国在数字领域的封锁,打破其在芯片、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小院高墙”。

要积极稳妥应对亚太地区安全变局

任晶晶认为,中美关系是影响亚太地区安全的主要因素。面对大变局下变乱交织的亚太地区安全形势,中国应在促进地区和平发展上展现大国担当。要妥善处理中美关系,推动与美方以理性务实态度探讨降低风险的可行措施及制定危机管控预案,共同维护地区大局稳定。要加强与地区中小国家开展战略沟通协调,继续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倡议等为抓手,以新兴产业合作为重点,挖掘疫后经济增长新动能,引领地区产供链重构,构建公正、包容、均衡、合作的地区秩序。要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加强军事现代化建设,提升军队实战能力。要针对南海可能发生的意外摩擦做好危机管控,避免事态升级。要提升地区中小国家应对各类非传统安全挑战的能力,推进地区安全治理合作。

积极开拓多元化全球市场

陈卫东指出,要积极利用美国及其盟国可能出现的市场收缩趋势,借助我国数字化电商产业优势和竞争力,不断提升我国产品品牌的国际认知度。要在未来产业政策中增加支持新型原创产业以及标准创立的条款,指导成熟产业在国内布局和在国际市场有序拓展。要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国际资金和东道国资金的使用,在双循环格局下加强对国际资金的引流能力建设,保证国内资金供求平衡。

正思(香港)顾问有限公司总裁、香港特区特首政策组专家组成员陈少波指出,要调动港澳地区积极性,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资源整合作用,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和区域性融合发展进程中,书写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湾区篇章。

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原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李克穆指出,当今世界发生新一轮金融风险或危机的可能性始终存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决策和金融政策失误,可能直接导致金融市场出现危机。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以及可以导致灾难性后果的连锁传导机制,提示我们实施和强化全球金融系统监管合作十分必要、势在必行。

李克穆强调,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涉及金融业决策层面,这势必造成对金融监管的全新压力。要警惕在某些环节出现监管真空,由此导致新的系统性风险。人工智能发展的安全性和可控性是全球性问题,是单独一国或几个国家无法应对的。可考虑在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中增加关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内容,并作为中国的原创性话语向国际社会推广。

(编辑 杨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