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沙市;开埠;城市变迁;
晚清至民国初年,地处荆楚腹地的内陆港口城市沙市,在马关条约签订之后,经历了一场潜移默化的城市格局上的变革。自开埠以来,沙市作为四个内陆通商口岸之一,依托资源丰富的江汉平原,地处长江黄金水道中段,自然而然成为了外部世界打开在华市场贸易窗口。具有殖民地特色的商贸业迅速发展壮大,打破了其城市格局的封闭式结构,实业振兴、商贾嬗变,近代工商业如雨后春笋般萌生了,直接产生了经贸繁荣而带来的社会变革。
沙市是一个商业型城市,开埠后原有的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商业和手工业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粮行:自古以来,沙市就是华中、西南地区粮食的主要集散地,即便饱受洪涝灾害,如童谣所唱“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但其地处通商要地,每年都有来自川地两湖的稻谷新米汇集于沙市。自开埠后,由于日方大量屯军备粮,以及日本商贩通过马关条约的通商条款对本地商贩进行打压,沙市的粮行逐步分化,一部分粮商不得不依附于外国洋行,为其收购散户杂粮,因而具有了买办主义的色彩。但整体来看,由于外国先进交通运输工具的引进,市场上粮食流通量明显增长,传统贸易因此得以勃兴。
(二)百货业:沙市开埠前,售卖商品依托的仍然是传统的杂货店,自产自销简单的手工业制品如袜子、毛靴、刺绣,通货量及利润低微。随着广东“十三行”的舶来商品源源不断涌入沙市,本地多数杂货店铺转变为贩卖款式更新、种类更多的广货店铺,主要商品有洋火、暖瓶等。直到清末新政期间,伴随继续扩大的对外市场,货行规模在不断扩大,商品种类不断增多,经营方式也逐渐演化。如本土汉阳帮的经营方式在大城市如上海、武汉设庄,即用以节省运输成本直接进货,而在各县则以“内庄批发”为主控制城乡贸易。其经营理念已诞生出与当今物流业相似之处。
然而,清末民初的沙市的工商业依旧保留着早期资本主义金融业、商业的特点——封建垄断色彩浓重。不妨以沙市棉纺业为例,一向是沙市商贸市场重要支柱的棉纺业几乎被本土“汉阳帮”所垄断,甚至相互通气以此制定行价;各大糖号、盐号多为四川帮派所设,同时,清政府偿还战争赔款以各种名头所制定的苛捐杂税,在某种程度上很大的阻碍了了沙市旧式商业、手工业的演变与发展。如“因厘税加重,商贾拆阅,百物昂贵,民食维艰,询诸父老,盖已不及前数十年远甚。……故著名富商大贾之中,其实家资在五十万两以上者,尚不过二三家而已。”[1]正是说明当时大多数生产资料仍旧集中在大地主大官僚手中。
强制开埠虽然损害了中国的自主关税权,但与此同时,开埠给中国内陆城市带来了与沿海城市同等的发展机遇;同时颠覆了人们对旧中国“官本位”“吏治”等社会管理制度。这种新思想不仅使原有的在沙市旧机构发生了变化,还让沙市出现了一批新的管理机构,这些新的机构也经历了一个从模仿西方先进管理技术到兴办“探索式”民族企业的过程。
来自日、英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输入对沙市地区的影响力最大,人们面对先进的技术中发现了自身的落后,由于缺乏生产工具的制作方式和原材料,刚开始人们不是模仿西方的技术,而是新办了许多社会机构。
首先,效仿西方先进的福利制度和新建一批西式社会机构,如衙门逐步被警署替代,新式医院与药斋并存。随着新政“停科举而广学校”,民国5年沙市创办了第一所公立职中——育材学校。再而,工商业逐渐向发展西方的经济制度改革,而银行正是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结果[2]。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新式银行的创办,1914年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分别在沙市设立支行,1915年华中地区首个具有民族工商业色彩的私营商行——聚兴诚银行在沙市创立。沙市以“模仿”为开端,逐步对城市“现代化”进行摸索。
直至民初,民主的观念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一大批实业家以发展民族经济为己任,主张实业强国。“今共和初成,兴实业为救贫之药剂,为当今最重要之政策。”[3]随着开埠十年洋风的吹拂,这批实业家开始结合荆沙地区自身优渥条件,逐步探索具有荆沙特色的民族企业。民国二年,荆州人来敬臣与本地匹头商号合股,从汉口引起高脚织机,创办了沙市第一家机器织布厂“西亚织布厂”[4],1915年,沙市“大丰裕”棉纱袜厂生产的“蝴蝶牌”织袜机日产量几乎可以持平德国新式织袜机。
参考文献:
[1]《江陵乡土志》卷三《出产》,宣统元年.
[2]马敏.商人精神的嬗变——近代中国商人观念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01页.
[3]《孙中山全集》上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
[4]胡吉六、周泽新等著,工人出版社《江汉明珠沙市》1984年9月第一版,第9页.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