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习近平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第一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词。随后在听取黑龙江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习近平再次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第一,有助于深化对社会发展阶段的认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尤其重视生产力的作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党立足于我国人民大多数都是农民的现实,实行了土地改革;1956年我国进行三大改造,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这个历史时期重工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国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2012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经济状况发生了改变,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意味着我们发展经济不仅要求“快”,更要要求“好”。
第二,有助于更好处理经济社会面临的问题。新兴科技的大力发展,我国的科技力量也迈上了快车道,传统行业的没落,使得新质生产力得以发展,新技术发展对经济活动、利益格局甚至国家之间的竞争力产生重塑作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上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不断,国内经济结构不合理,以制造业为主的我国仍存在着产能过剩和质量不高导致资源浪费的情况,以上种种原因必须深刻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
第一,马克思对生产力观点的论述。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人类社会制度变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重要范畴,是社会制度更替和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述了生产力的概念,他认为生产力包括生产资料(如工具、机器、土地)和劳动力。马克思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也会发生变化,从而推动着社会的历史进步。他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发展和其对劳动力的剥削的分析也是其观点的一部分。而生产力观点的核心在于其是社会发展和历史变革的动力,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会改变人们的社会关系,同时也会引发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
第二,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和含义。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进步,区别于传统的生产力,是符合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素,摆脱传统生产力的发展方式和经济增长模式,融合了新科技、新领域、新能源,同时体现了高效率、高质量、高科技等基本特征。进入新发展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生产力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上的经验总结,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经济具体实际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第一,推动经济增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新质生产力所代表的新兴技术与传统技术有所不同,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提升了整个产业的竞争力。新质生产力不仅推动了经济增长,还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经济基础。
第二,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新质生产力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和物质资料,全面提升了人民的整体生活质量,这和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相互贯通的。如“无人工厂”“自动灌溉技术”都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脱离出来,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解放。
第三,改善生态环境。蒸汽机时代的传统工业为全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大的污染,而新质生产力一个关键的着力点在于培育新能源,告别原先的高污染、大排放的传统行业,取而代之的是太阳能、风能技术的发展。
新时代催生新理论,新质生产力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产生的,是我们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我国稳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伟目标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山东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