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法治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024-08-14 00:00:00谭美林
科学导报 2024年52期

开展法治教育,必须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在初中阶段,结合法律课程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宪法和有关法律知识,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意识和良好习惯;在高中阶段,应开展专题教育,重点是引导学生正确行使公民权利,履行义务;在大学阶段,应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社会、集体、他人的关系。要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按照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以法律常识课为核心,将法制课与品德与社会课相结合,培养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和社会热点问题来进行教学。要善于发现与社会现实问题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要将法律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与法律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

一、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法治观念

新课改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已有了较大变化,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道德生活,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阶段,他们对许多事情都充满了好奇,所以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组织一些以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通过参观当地派出所、消防站等,了解法律法规和消防安全知识;到社区进行义务打扫卫生、学雷锋活动等。在此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主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对法律法规有更深的理解,让学生对法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二、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增强学生法治意识

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意识是一种理性思维。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法律意识总体上是比较薄弱的。为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学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可以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社区,使他们接触社会,丰富他们的生活阅历,拓宽他们的视野。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意识、实践能力等都有很大提高。通过参观访问、实地考察等方式,学生能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通过问卷调查、采访调查等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通过网络查询、查阅资料等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法律知识。

三、实施专题讲座,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为了切实提升法治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学校建立了专门的培训机制,定期举办法治教育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律师、法官等相关专业人士走进校园,为广大教师讲述与法治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讲解法治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性。如针对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不注重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学校邀请了法官进校园举办法律讲座,以真实案例为素材,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行为会造成的不良后果和如何避免违法行为等知识;邀请律师为学生讲解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自我保护等。

四、开展法律知识竞赛,营造浓厚学习氛围

每年“12·4”法制宣传日前后,学校组织学生开展以“学宪法讲宪法”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并组织学生到广场、街道宣传法律知识。学校还专门开辟了法律知识竞赛专栏,经常举办普法知识竞赛,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法律知识的竞赛,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利用学校广播站、广播室、墙报专栏等形式宣传法律法规,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学校通过举办法治知识竞赛,学生们普遍表示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对一些法律法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另外,通过对社会广泛调查,加深了学生对一些法律问题的认识。如有一名学生就写道:“我认为要学法、懂法、守法,就是要知法、护法。”这说明了法治教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湖北省利川市建南镇民族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