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时节“眠食不服”清淡饮食助你健康度夏

2024-08-14 00:00:00思雨
中国食品 2024年15期

大暑节期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阳光猛烈、气温最高的时段,多数地区雨水也会显著增加,“湿热交蒸”在此时达到顶点,而自然环境的湿热常导致人体湿热加重,易引起脾胃虚弱。此时节炎热至极,防暑降温是首要任务,要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预防中暑。在饮食上,要注意养护脾胃,同时应注意静养身心,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

7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2个节气——大暑,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这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时令节气与健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三场。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常昭瑞、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医师黄亚博、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服务专家宋英杰围绕大暑时节介绍了一些健康知识,并回答记者提问。

记者:小暑节气刚刚过去,请问大暑节气和小暑节气有何不同呢?

宋英杰:在气象谚语、节气谚语当中,常把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并称,比如“小寒大寒冻成冰团,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就好像小暑和大暑的天气特点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它们是有区别的。小暑总体上是干热,大暑是湿热,所以小暑总体上是烤,大暑是蒸,而且蒸的时间越来越长。有些地方虽然温度没那么高,但是由于湿度很高,所以体感温度特别高,这就是可能被忽视的“隐性高温”。

大暑时节还会出现“热带夜”,虽然我们没有在热带,但是大暑时节的晚上,就像置身于热带的热蒸笼之中,不得不经常开着空调,这叫“热带夜”。大暑和小暑相比,“眠食不服”即睡不好觉、吃不好饭这种不舒适感明显更强烈了,这是大暑时节鲜明的体感特征。

记者:随着盛夏的来临,不少民众计划外出旅行享受自然风光。请问在出行前应该如何提前做好准备?尤其是对于出境游来说,在衣食住行方面需要准备哪些来预防常见的疾病?

常昭瑞:暑期是旅游的高峰季节,为使公众旅途安全、顺利,提升旅游的体验感和质量,建议出发前做好以下准备:

一是提前了解旅游目的地的一些信息,重点关注目的地传染病的流行情况,提前做好防范。比如,出国旅行前要接种必要的疫苗,合理安排出行。二是了解自己和同行者的健康状况,尤其是老人、孕妇、慢性病患者,如有身体不适,建议请医生进行健康状况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再决定是否出行。三是准备必需物品,包括常用药品、口罩、消毒湿巾或免洗洗手液、驱虫剂等防蚊虫叮咬用品等。

旅行过程中也有诸多注意事项。一是注意喝白开水或瓶装水,食用海鲜、肉类、蛋类等食品时要煮熟煮透,用餐时要选择符合资质、卫生条件好的餐厅。二是勤洗手,尤其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更要洗手,不要接触野生动物。三是预防蚊虫叮咬,尤其是前往有虫媒传染病流行的国家和地区时,要特别注意预防。四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尤其是前往环境密闭、人群密集场所时,要科学佩戴口罩,减少呼吸道传染病的感染风险。五是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如果出现身体不适,要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进行就诊。

记者:夏季来临,老人和孩子比较容易受到暑热的侵扰,请问中医有哪些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帮助老人和孩子更好地进行养护,以此来预防一些常见的夏季疾病。

黄亚博:中医认为夏季是暑邪当令,大暑节气主要在“中伏”阶段,已经到了盛夏,酷暑炎热,容易耗气伤津,因此民间有“暑天无病三分虚”的说法。这时的养生应该清热祛暑和益气养阴并进。

老人、儿童和体虚气弱的人群最难抵御酷暑,大暑时天气最为闷热,经常出现“桑拿天”,空气中湿度增高、含氧量降低,容易出现头晕、心悸、胸闷、大量出汗等症状,所以应该尽量少出门,少在户外活动,即使出门也要尽量避开高温时段,不能长时间暴露在阳光下,防止中暑等问题的发生。起居方面,要夜卧早起,保证规律和充足的睡眠。

中医强调“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提醒我们要做好夏季多发病的防治。比如腹泻,夏季是腹泻最容易发生的季节,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由于贪凉饮冷,损伤脾阳,导致脾胃虚寒;也可能是因为暑湿过盛,湿邪外侵,损伤脾气,导致湿浊内盛。夏天脾胃运化功能减退,往往食欲欠佳,饮食方面要特别注意养护脾胃,以清淡和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补充优质蛋白质,如新鲜的鱼、虾、鸡肉、鸭肉等。此时也要多吃点绿豆、莲子、冬瓜、丝瓜等清热解暑的食物,晚上喝点粥,既能补充一天耗损的元气,又容易消化吸收,如小米南瓜绿豆粥、银耳莲子粥、薏仁芡实粥等,以清为补,增强体质。同时,可以适当用点生姜、陈皮,有助于调整脾胃功能;少吃刺激性和难于消化的食物,尽量少吃生冷食物。

记者:大暑是一个容易出现极端性气候的节气,台风、暴雨等天气频发。请问连续的雨天之后,居民应该如何有效清洁环境,预防常见的一些传染病?

常昭瑞:目前,多地出现连续降雨,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居室进水、墙壁损毁、蚊虫孳生等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室内外的环境清洁与预防性消毒,能消除健康风险。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做好室内环境清污。雨水过后,室内如有积水滞留时要尽快清除积水,对被淹的场所进行彻底清污,及时清理滞留的垃圾和废弃物,以减少环境污染和传染病传播风险。二是做好被淹物品的清洁和消毒。要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先对室内物品进行全面彻底的清理,对于不易吸水的材料,清洁以后要进行晾晒;对于容易吸水、难以清洗和干燥的物品,以及被洪水浸泡过的食品、饮料或药品,建议直接丢弃。被雨水污染的生活用品,清洁后要进行消毒,家具、墙面、地面、玩具等物体表面,可使用含氯消毒液进行喷洒、擦试消毒,30分钟以后用清水擦洗干净。餐饮具首选的是煮沸消毒,煮沸时间应该在15分钟以上。对于可能被污染的水龙头表面以及水嘴内壁,可以用有效氯擦试消毒,30分钟后用清水擦干净,并打开水龙头冲洗管路及出水口。三是做好居室的通风换气和受潮物品的晾晒。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以减少潮湿和霉菌的滋生。将受潮的家具、地毯以及衣物拿到户外进行晾晒,防止霉菌滋生。四是做好外环境的清理和重要场所的消毒。外环境一般以清污为主,对于重点的场所,在清污以后要做消毒处理。对受淹的水源、厕所、牲畜养殖场所等,应全面进行消毒。在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地区,做清洁的时候要做好个人防护。

记者:中医讲究春夏养阳,夏季与心对应,请问中医有哪些推荐的养心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保持身体健康、心情愉悦?

黄亚博:夏季为自然界阳气旺盛之时,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的理论,也是人体阳气旺盛的季节。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说:“心者,……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所以,夏季是养心的好季节。这里推荐几个养心的小妙招:

一是颐养心神。夏天重视“静养”,要有意识地进行精神调养,减慢生活节奏,戒躁戒怒,让心静下来,学会平心静气。俗话说“心静则身安”,日常可以多做些静心凝神的事情,打打太极拳、八段锦,使精神有所寄托,调养心神、涵养心灵。二是闭目养神。闭上眼睛可以养目,也可以静心。夏季可以利用工作之余或者等车、乘车的零碎时间,随时闭目养神。三是坚持午睡。夏季白天时间比较长,容易犯困,天气炎热也容易让人感到疲劳,夜晚睡眠质量又不太高,因此适当的午休对防病养生很重要。中午不必长睡,20-30分钟就够了,以缓解身心疲劳,养护心神。

这里为大家推荐一款清暑宁心安神饮:鲜荷叶半张,莲子、芡实各20克,冰糖5-10克,用水煎煮直至莲子和芡实熟烂,可以调理失眠、神经衰弱等症。大家也可以按摩神门穴,睡前用右手大拇指按左手神门穴10-20次,再用左手按摩右手的神门穴10-20次,具有安定心神、清泻心火的功效。

记者:大暑时节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很多人依然奋战在工作一线,对他们来说,在养生保健方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黄亚博:大暑时节,工作在一线的人员要特别注意避暑防晒,防范中暑,有三点特别要提示:

一是注意防暑降温。尽量避开阳光直射和长时间暴晒,上下班路上可采取防晒措施,比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和遮阳镜、涂抹防晒霜等。合理安排劳动工作时间,在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也就是中午12点到下午3点尽可能减少外出。野外高温作业者要尽量早出工、晚收工,延长午休时间,避开最热时段。随身携带运动饮料或者淡盐水,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出门时可在额头和太阳穴等部位涂抹风油精,穿透气性较好的衣服,还可以预防性地饮用防暑降温的饮品,如乌梅山楂饮、绿豆酸梅汤等,随身携带解暑药,如人丹、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一旦出现明显的乏力头晕、胸闷心悸、大量出汗、四肢发麻、恶心等异常状况,必须迅速撤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如果这些状况持续存在,甚至加重,必须及时就医。

二是合理营养、适当休息。饮食上注意少吃辛辣刺激、肥甘厚腻的食物,选择新鲜的鱼、虾、鸡肉、鸭肉等脂肪量少的优质蛋白质,和新鲜的瓜果蔬菜,适当多吃一些苦味瓜菜,如苦瓜、芹菜、莴笋、香菜等,有利于清泄暑热。要保持良好的睡眠,尽量减少熬夜,只有吃好睡好才能补充消耗,养足精气神。

三是少动“肝火”,以防“情绪中暑”。情绪中暑对夏日养生和身心健康危害很大,越是天热,我们越要心静。工作和生活中不要生闷气,遇到不顺心的事,要学会情绪转移,平复不良情绪。可以采取“心理暗示”和“心理纳凉法”等方法调整情绪,想象自己处于清爽的大自然中,尽可能使自己保持心平气和。

总之,暑天无病三分虚,未病先防养正气。大暑时节要清热祛暑、益气养阴,养护心神、愉悦心情,清淡饮食、科学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