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保护与利用研究

2024-08-14 00:00:00曹羽涵王玺周家琪刘媛
新西部 2024年7期

西南丝绸之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宝库。为促进非遗文化保护与利用,本文以大理白族建筑彩绘为例,运用文化基因理论,从题材、色彩、风格、文化四个方面梳理文化基因类别,构建基因图谱。并针对非遗文化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运用文化基因图谱提出解决策略。有效实现对大理白族建筑彩绘文化基因进行提取与设计应用,为西南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设计开发提供借鉴。

文化基因(Meme)是基于生物学基因原理而产生的概念,是人类延续发展和文化传承所依靠的核心要素和遗传密码。[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智慧的结晶,是各民族汲取精神力量的文化土壤,是中华文化基因的载体。深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观念、思想道德、行为模式等基因,是推动非遗保护工作发展,提升国民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西南丝绸之路是跨越亚欧大陆,途经我国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古代商贸通道,沿线区域具有多元文化交融的特点,汉、回、满、傣等十多个民族丰富而独特的个性文化在此交汇,呈现出独一无二的非物质文化底蕴。2008年,国务院公布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云南大理市白族建筑艺术的精华——白族建筑彩绘赫然在列。

白族建筑彩绘有着极高的文化与艺术价值,承载了白族人民与大理地区独特的历史记忆,对研究与传承白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依据文化基因理论,通过提取大理白族建筑彩绘文化基因遗传因子,构建白族建筑彩绘文化基因图谱,为大理白族建筑彩绘保护应用提供图谱体系参考,保护大理白族建筑彩绘文化,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西南丝绸之路全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提供参考。

大理白族建筑彩绘现状

(一)大理白族建筑彩绘起源与发展

现存最早的关于建筑彩绘的记录是成画于南诏中兴二年的《南诏图卷》,又被称作“南诏中兴二年卷”。[2]从古至今,建筑彩绘寄托了白族人民的思想情感、审美意识与宗族传统。白族的房屋代表家族的威望与祖辈的遗产,在白族人心目中有神圣地位。正如许烺光所言,“白族传统民居是整个家庭——包括死去的、活着的、未来的家庭成员——社会威望的象征。”[3]

白族建筑彩绘处在萌芽阶段是在汉朝时期。佛教思想传入后,佛教建筑与宗教壁画等为彩绘形成奠定了基础。南诏国时期有了关于建筑彩绘的图样记载,一些画作建筑上的“修廊曲庑”已经具有简单装饰图案。随着时代发展,汉文化与当地文化的交流不断加深。大理国国王段素英(在位时间986-1009)曾经大兴儒学,重金礼聘蜀名儒到大理、昆明教儒学。元明清时期,白族建筑彩绘逐渐发展。越来越多的汉人进入大理地区,儒家文化逐渐盛行,很多儒家经典被用作建筑彩绘的内容,如《论语》《孟子》等典籍名言。此时,随着多元文化不断融合,彩绘内容不断丰富,囊括了本土文化、宗教文化、儒家经典、阿拉伯文化等多种文化特色。20世纪30至40年代,白族彩绘的内容逐渐成熟,此时的彩绘样式繁多、色彩丰富、形式固定,诞生了如严家大院、董家大院等当地建筑艺术瑰宝。其后的建筑彩绘多采用此时流传的工艺,但材料随着科技发展不断更新。

如今,白族建筑彩绘已成为大理独特的旅游标志,洋人街、复兴路旅游街道采用建筑彩绘增加大理旅游的民族气氛。有些是老建筑本身的彩绘,展现了传统建筑彩绘之美;有些则是后来绘制的,将当下的流行文化与传统图案相结合,探索白族建筑彩绘的新兴发展之路。这些白族建筑不仅延续了建筑彩绘的生命力,还吸引了游客,促进了旅游发展。

(二)大理白族建筑彩绘面临的问题

在大理,许多民居客栈已经采用了白族建筑彩绘装饰形式,建筑彩绘逐渐成为独特的区域民族文化象征。文旅产业是非遗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非遗与其文化产品之间的设计转化依旧存在许多问题。

其一,元素提取缺乏典型性与代表性,难以彰显文化特色。文创产品被冠以“民族特色”出现在市场,但往往在全国各地的旅游区都能见到。此类产品并没有真正将非遗特色展现出来,反而因为其成本低、产量高的特点打压了真正具有特色的非遗产品。[4]在白族建筑彩绘非遗的保护与发扬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元素,找寻能向大众推广的特征符号,才是白族建筑彩绘可持续发展、长期延续的有力手段之一。

其二,设计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新度,产品较为简单、粗糙。此类产品大多是对元素的直接运用,例如明信片与冰箱贴等,能够直观展现视觉上的大致特征,但却缺乏实际具体细节,无法展现建筑彩绘特点。[5]白族建筑彩绘的保护和发展,应当在表现建筑彩绘特点的同时,结合当下的大众审美情趣与实际需求,不断探索新道路,追求细节与质量,充分表达白族建筑彩绘之美。

其三,缺乏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深度表达,产品大多停留在浅层次元素应用上。大理白族建筑彩绘是白族人民千百年间形成的情感表达媒介,背后充满丰富的民族情感。如今大多产品围绕建筑彩绘的纹饰和图样进行应用,对彩绘文化却触及很少。这样的非遗文创产品,大部分购买者无法了解其背后的精神内涵,因此要不断挖掘白族建筑彩绘元素应用的深度,让产品展现典型白族文化形象,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火种。

大理白族建筑彩绘文化基因图谱构建

(一)文化基因理论

“基因”是生物学中常用的术语,是遗传信息的主要载体,能够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使得后代能够与亲代保持相同的性状。在一般情况下,基因能够忠实地复制自己,但在特殊情况下,基因可能会产生突变,取代原有基因,形成新的存在形式,以此实现对环境的适应性进化。[6]20世纪末,理查德·道金斯等首次提出文化(Meme)概念,道金斯认为Meme是一个表达文化传播的单位或一个复制的单位,阐释了以基因为分析单位的演化观,其开创了文化基因研究的先河。[7]

(二)文化基因图谱构建流程

首先是提取建筑彩绘文化基因,采用实地调研、走访非遗传承人的方式,选出文化演变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查阅文献资料分析建筑彩绘的内在属性,筛选并提取其内在遗传因子。其次是采取分类和编码的方式梳理建筑彩绘遗传因子,采用“含义提取、感知提取、地域提取、谱系提取、跟踪提取”等方法,[8]运用类型学原理,从题材、色彩、风格、文化等方面对建筑彩绘进行分类。最后是文化基因图谱数字化构建,在提取和分类主要基因之后,确定从属关系,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文化基因图谱。通过建立数字化图谱,理解建筑彩绘文化内在逻辑和特征,提取其特色元素为非遗文化创新设计提供基本遵循。

(三)大理白族建筑彩绘基因图谱构建

影响白族建筑彩绘的遗传因子大致分为外观与文化两个方面。在外观上,白族建筑彩绘是白族人民在建筑大门、照壁、山墙、腰线、龙马角等部位绘制的精致图案,其中以香草纹、如意云纹和回纹3种图案居多,并辅以各式各样风格的图案内容。白族人民会用彩绘装饰建筑的很多区域,例如门楼、窗户、走廊等。[9]在风格上,建筑本身白墙黛瓦,整体风格淡雅素净,一般在建筑的边缘小部分区域绘制精美的彩绘图案,整体留有大面积留白,图案本身颜色不甚浓烈,颇具水墨丹青的文人风格。色彩多冷色调,大多用黑白灰为基调辅以各种彩色,以墨色和素色为主,多水墨题材,但也可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与内容作不同调整。[10]在内容上,图案题材十分广泛,包括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内容。家家户户彩绘都是各具特色,包括儒家文化故事、宗教故事与流行的纹饰图样等。

在文化上,白族人民十分重视本家族的居住环境,通常一个家族的住宅能反映家族人员的经济状况、生活幸福度等。由此而衍生出的白族建筑彩绘意蕴深刻,其图案内容代表着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家族繁盛的祝福,是一种宗族文化的体现。其形态发展并不只是图案题材的更迭,也受到大理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民族文化的综合影响,并氤氲深厚的白族文化。大理本土文化与外部文化历经数年的交流与融合,建筑彩绘的内容不断丰富与创新,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呈现别样的魅力。

大理白族建筑彩绘的主要基因大致可以分为:题材基因、色彩基因、风格基因、文化基因四大类。这四大文化基因决定了大理白族建筑彩绘区别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的文化特征与艺术价值。基于这四大类文化基因构建大理白族建筑彩绘文化基因图谱如图4。

材基因、色彩基因、风格基因是文化基因的外部特征,文化基因是题材基因、色彩基因、风格基因的内在文化基础。从外部特征来看,题材基因指建筑彩绘的内容题材,受到各类文化特别是汉文化交融的影响,建筑彩绘题材广泛且自由,通常包括故事类、文字类、花卉鸟兽类、山水类、博古类、建筑风景类等。色彩基因指建筑彩绘的色调,类型包括蓝色系、绿色系、红色系、黄色系、黑白色系等。由于文化交融与时代变迁,各式各样的艺术风格在大理均有流传。大理白族建筑彩绘的风格基因包括油画写实类、国风水墨类、雕塑半立体类、平面装饰类等。从内在文化基因来看,大理白族建筑彩绘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都反映了白族注重居住环境的家屋文化。建筑彩绘文化内容主要是对家族繁盛的祈福,包括宗族家风、人文情趣、富贵荣华、知识教育、后代祈福、家宅平安等。对于白族人民而言,房屋不仅仅是居住之所,更是联系家族脉络,庇护子孙后代延续家族生命力的重要之地,是历史与生活中形成的代表独特民族心理特征的居住之所。

基于文化基因理论的大理白族

建筑彩绘保护与利用策略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成本高昂、回报缓慢,如果没有政府支持,将困难重重。加强对相对冷门的建筑彩绘进行宣传与创新研究,对传统图案进行现代重构,例如采用漫画风、水彩风等现代装饰画法。组织非遗技术传承技能培训,使其能与时代需求相融合。

(二)打造特色非遗旅游

发展以非遗为特色的旅游产业,建立非遗品牌,开发特色非遗旅游项目。充分利用文化基因图谱提取的建筑彩绘遗传特征,打造独特的文化旅游体验。提取基因图谱中的色彩基因与题材基因,用建筑彩绘中常用色形成景观步道,串联各个景点,打造特色旅游线路。在主要景点装饰特色图案与纹样,例如水墨丹青、吉祥莲纹等,营造特殊打卡点。提取色彩基因的配色,以最常用的黑白为主、青蓝色、土黄色为辅的淡雅配色为例,开发手账本、书签等一系列文旅产品,增添产品的民族特色,吸引更多外地游客。

(三)建立非遗传承区块

根据文化基因图谱体现的不同家族建筑彩绘文化,对应现实中传统院落建筑彩绘,细化非遗传承区块范围,鼓励非遗传承人与工匠深入研究家族文化。整体规划区域性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四)培养非遗传承人

一方面,要对现有的非遗继承人进行专业栽培,提高彩绘技术,往高端装饰方向发展,与高校导师、教授探讨经验,从文化保护的角度思考彩绘文化的未来。另一方面,要为传统彩绘注入新鲜血液,利用文化基因图谱整合建筑彩绘遗传灵魂精髓,让接受现代教育的大学生了解非遗、传播非遗,让非遗与大学校园相结合,推动非遗走向现代化、走向大众。

结 语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的宝贵载体,保护文化遗产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前提,而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大理白族建筑彩绘作为西南丝绸之路上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构建大理白族建筑彩绘图谱,深入挖掘其技艺特点和艺术风格,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可以为文化遗产保护、艺术研究、民族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提供有力的学术支撑和实践参考。

参考文献

[1]胡晓燕:《大理白族建筑彩绘装饰艺术起源探析》,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85-89页。

[2]刘琳琳、周恩玉:《以杨柳青年画为例的大运河文化基因设计研究》,载《包装工程》,2023(24):319-327页。

[3][美]许烺光:《祖荫下》,台北:南天书局有限公司,2001:33页。

[4]王德刚、田芸:《旅游化生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生存模式》,载《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1):16-21页。

[5]周文韬:《大理白族民居彩绘图案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与应用》,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3。

[6]张博、李佳怡:《重庆梁平木版年画文化基因图谱构建及创新性发展》,载《包装工程》,2023(S1):161-167+182页。

[7]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8]Keran Cao,Yuan Liu,Yuhan Cao,Jingwen Wang,Yonggang Tian,“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landscape gene maps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along ancient Qin-Shu roads,Western China,”Heritage Science 12,37(2024),https://doi.org/10.1186/s40494-024-01155-y。

[9]张琳玉、王东焱:《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的构成形式美》,载《山西建筑》,2013(34):15-17页。

[10]刘敏:《艺术交融与中华文化认同的视觉表达——以白族民居彩绘艺术为例》,载《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32-41页。

作者简介

曹羽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王 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周家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基因家族成员鉴定与表达分析

刘 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