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发展生态旅游的探索及对策

2024-08-14 00:00:00罡拉卓玛
新西部 2024年7期

青海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统领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加快补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分步有序实施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推进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生态旅游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近年来,青海省着力打造以西宁为中心、以青海湖生态旅游圈为环、东南西北多带的“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培育了一批世界级生态旅游资源品牌,生态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生态旅游是以保护生态与保障民生为目的的旅游活动。①近年来,在“生态保护优先”的政策背景下,青海省积极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充分发挥生态价值,将生态旅游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以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大力推进生态旅游高质高效发展。生态旅游成为青海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路径,也成为生态富民的重要手段。

青海生态旅游现状

(一)资源优势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是我国第一级地势阶梯的重要组成部分。青海省的西北连接亚洲内陆的干旱荒漠区,而东部毗邻湿润季风区,高原腹地的雪山冰川则成为许多大江大河的源地。青海省地域广阔,既有干旱的荒漠、广袤的草原、星罗棋布的湖泊和盐沼,又有绿色茵茵的高寒草甸和沼泽湿地、山地暗针叶林和高山雪峰冰川,这些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是青海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以青海湖为例,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其完整原真的生态系统,丰富多样的生物物种,集自然美、生态美、人文美于一体的景观极具独特性和代表性,是青海省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示范区,更是青海一张靓丽的“绿色名片”。

截至目前,青海共有景区景点179家,其中5A级景区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森林公园8个,地质公园7个,湿地公园19个,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旅游富集区。

(二)政策支持

青海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统领青海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打造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加快补齐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分步有序实施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推动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生态旅游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结合青海优势和资源,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这一重要指示为青海省生态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24年6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调研考察时,对青海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提出了新要求,为青海发展生态旅游坚定了信心。6月26日,青海省首届旅游发展大会召开,再一次明确青海发展旅游,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以生态塑造旅游品质,以旅游彰显生态价值。

青海生态旅游发展成效

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23年青海省接待游客4476.35万人次,同比增长107.4%;实现旅游总收入430.64亿元,同比增长196.3%。按可比口径计算,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88%和77%。②2024上半年,青海省接待游客2200万人次、旅游总花费1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7%和20%。初步估算,生态旅游份额占据旅游收入的80%以上。这表明,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一) 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布局

青海省着力打造以西宁为中心、以青海湖生态旅游圈为环、东南西北多带的“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新格局。充分利用独特的高原风光、优良的植被、水和空气,突出生态特色和少数民族民居的优雅舒适风格,形成了以自然生态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的经典巨作——环青海湖风光和体育旅游圈;以清凉、健康、生态、人文、旅游为丰富内涵的环西宁“中国夏都”旅游圈。碧波荡漾青海湖、“天空之境”茶卡盐湖、多彩翡翠湖、祁连山下好牧场等得天独厚的自然美景,为生态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创建了冷湖火星小镇、湟中卡阳花海等一批旅游景区,构建旅游市州、旅游县区、特色旅游乡镇、重点生态旅游乡村四级生态旅游目的地体系。同时,打造“以省际环线为框架、省内环线为支撑、特色主题线路为补充”的精品环线体系,优化线路进出口设计,畅通循环。青海生态旅游精品环线汇集了全省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的优质旅游资源,已有较好的建设基础。

(二)培育了一批世界级生态旅游资源品牌

为加快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不断提升“山宗水源 大美青海”文化旅游品牌的国际影响力,重点打造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清清黄河等世界级生态旅游资源品牌。以青洽会、环湖赛、生态博览会、First西宁青年电影节等国内外重大节会赛事为契机,提高青海生态旅游的国际传播影响力。尤其是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赛事,已发展为目前国内历史最悠久的公路自行车赛事,成长为中国公路自行车赛事的标杆。此外,按照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现代文化三者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要求,精心组织城市建设,对重点节点城市总体风貌、绿色通道和节点建设工程进行改造,配套城市服务功能,增点留客,使之成为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23年以来,西宁市围绕“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建设,以清单化管理推动工作部署落地落实,推动建设工作走深走实。

(三)多产业融合生态旅游产业竞争力

青海省依托绿色生态,发展森林康养、林下经济、乡村旅游、草原牧游等,吸引大批游客前来体验绿色生态之美,让群众在家门口端起“生态碗”、吃上“旅游饭”。同时,将文艺创作、公共服务、非遗传承、文物利用、考古发掘等文化类资源融入省际、省内的旅游环线建设,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青绣、唐卡、石雕、藏毯等手工艺品突出青海民族文化特色,成为具有“青海味”的“诗和远方”,深受游客们欢迎。

青海发展生态旅游面临的问题

(一)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仍需全方位贯彻

生态环境的保护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由于青海旅游季短,夏季清凉,是避暑胜地,容易造成游客井喷式增长,使生态环境承受较大的压力,“旺季很旺、淡季很淡”的季节性问题依然突出。同时,在生态旅游产品供给方面,游客深度参与的住宿、餐饮等方面没有融入生态理念,在运行机制、经营理念、资源利用上,未能充分做到低能耗、绿色化、可循环。

(二)创新能力不足

青海生态旅游产品主要以自然景观和文化体验为主,但产品在多样性方面仍然存在不足。青海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但缺乏创新和突破,没有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此外,缺乏创新的服务,如湿地旅游等新业态开发仍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自驾车营地、房车营地建设等热点产品尚处于开发初期,生态化标准的准入规则不明确③,无法满足游客不断变化的需求,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和满意度。

(三)生态旅游各要素融合不深入

一是文旅融合不深入。青海省的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还远远不够。许多具有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未能充分开发和利用,一些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遗址和传统节庆活动,未能充分开发和利用,导致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不足,无法满足游客对文化体验的需求。部分景区的文化展示和解说水平较低,无法充分展示青海省丰富的文化资源,影响了游客的文化体验。

二是地区之间衔接配合不够。青海幅员辽阔,三江源、祁连山、柴达木等重点生态旅游区域间距长,核心节点城市之间难以很好地承接游客,各地区未能很好地利用核心节点的带动作用,跨区域市场整合和国际旅游市场的开发力度欠佳。

青海发展生态旅游的探索及对策

(一)强化环境保护

蓝天碧水,绿草如茵,是青海发展生态旅游的最大保障,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青海省仍要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生态保护优先。

一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手段,助力生态旅游发展。在动态评估景区生态承载力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和控制游客容量,监测旅游主体行为,建立健全游客生态信用体系,促进旅游消费模式绿色化。明确生态友好行为准则,制定详细的游客行为标准,为游客提供清晰的行动指引。旅游高峰期,加强监测,保持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完整性,防止外来物种侵入。尝试在试点建设设立生态信用评价系统,分析游客亲环境行为数据,通过实施信用等级制度,实现有效监督与激励。

二是加强对游客的生态环境教育,向游客普及环保知识,提升其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引导游客绿色低碳消费,在生态型景区内应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提倡资源回收、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利用。④

三是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开展国家公园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体验、生态研学项目,优先选取低碳经营的特许经营商;完善产品设计,包括个性化路线与内容,细分消费群体,满足不同人群的目标与需求;颁发特许经营证,实行严格的准入和退出制度。

(二)推动生态旅游与多要素融合

一是与文化资源融合。将青海深厚的历史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活化和转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用新形式、新手段进行表达。将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景区景点,把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纳入旅游活动,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传统节庆、民俗表演等,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提升游客的文化体验。加强文创产品的研发与设计,深耕垂直细分领域,孵化多样的周边产品。同时,应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确保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价值和吸引力。

二是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引进具备策划与执行能力的新媒体企业入驻,精心培育本地新媒体账号和本地网络直播营销团队,发动群众自发拍摄青海优美生态图景的短视频,并通过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以全民参与的模式实现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社会关注度高的效果。同时关注互联网、社交媒体的传播效应,做好迎接“流量”的准备。

三是积极培育新业态。推动生态旅游业与信息咨询、文化创意、影视娱乐、会展博览、自然教育等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充分挖掘自然与人文生态资源,推出一批高水准人文生态演艺节目。大力实施“生态旅游+”和“+生态旅游”战略,孵化一批新产业新业态,开发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好项目好产品,推进冰雪旅游、开发温泉疗养项目、大力发展富硒旅游产品研发、打造茶卡盐浴养生小镇,开发养生娱乐生态观光旅游产品。开发中藏蒙医药特色体验、养生度假旅游线路和产品。

(三)创新服务理念,推动旅游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是实时关注市场需求,吸取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经济、天水麻辣烫、贵州“村超”等国内外优秀案例的经验,结合青海实际,研究制定个性化服务,用“性价比”和“真诚牌”的组合拳,以“游客思维”提升旅游服务质量,花大力气“讨好”游客,让游客感到舒适和被尊重,为游客提供最便利的体验。同时优化旅游景区内的资源配置和服务布局,为游客提供1u5/dPPzVlaF0uRHf8lM+w==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与出行体验。

二是根据游客需求,政府持续出台政策、优化服务,做好城市公共服务的提档升级,对景区、酒店、民宿、购物、交通等进行全覆盖式体验监督,督办解决影响游客体验的问题,努力提升服务。与旅游相关的企业也要紧跟市场需求,积极响应政策号召,为游客提供更加贴心、细致的服务,保障游客安心、舒心、开心。政民携手合力打造“暖心”旅游氛围,向游客传递好客友善的信号,提供更多的体验感受和情绪价值。

注释

①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定义。

②青海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青海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http://www.scio.gov.cn/xwfb/dfxwfb/gssfbh/qh_13854/202401/t20240129_830778.html,2014-1-24。

③卓玛措、卜诗洁:《青海省构建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系统分析与路径选择》,载《青海民族研究》,2022,33(03)。

④张凌云:《青海发展生态旅游的几点建议》,载《青海党的生活》,2021(11):17页。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张忠孝:《青海地理》(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海省十四五文旅规划》, 2021。

[4]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2024年“五一”假期青海省旅游数据。

[5]信长星:《青海省十年生态环境成就报告》,2022。

[6]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青海湖景区旅游数据报告》,2015-2022。

作者简介

罡拉卓玛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民族区域研究、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