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了关于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的系列重要举措。近年来,陕西以持续改善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工作重心,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先后出台多项省级环境生态保护制度,环保督察、河湖长制等改革措施落地见效,加速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水、气、土等环境质量主要指标稳中向好,守护秦岭“中华水塔”、黄河“母亲河”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显著成效,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面对西部大开发的新要求,如何实现生态保护、开放经济、经济社会发展质量三者统筹协调发展,既是陕西发展“四个经济”的落脚点,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发力点。为加快构建全省绿色低碳循环新产业体系,建议通过EOD开发模式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提质赋能。
加大投资,盘活经济,培育产业驱动新引擎
一是充分认识EOD模式对区域经济的助燃器作用。EOD模式(Eco-environment-oriented Development),暨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模式,将公益性强、收益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肥瘦搭配”,一体化推进实施,既提升了生态环境治理项目的造血功能,同时推动地方经济产业升级转型,开发全新发展空间,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丰收。尤其是当前部分区域、行业发展陷入“阻滞”,通过开发此类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质项目,对于繁荣产业经济、城市能级提升、盘活闲置资产将发挥“强心剂”作用。
二是主动对接申报特别国债、中央奖补资金等支持项目。聚焦国家重点支持领域,结合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前景,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能源安全、保供流通等领域“精准发力”。今年1月,安康月河恒口段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入选国家EOD项目库,该项目在解决污水管网不健全、水体流通性差、水生态系统退化等突出环境问题的同时,按照“治水为先、以水兴产、以产护水”思路拓展“温泉康养+农文旅+绿色制造”多元业态,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对其他地区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三是通过“共投共建共赢”焕发区域发展新面貌。以国家级EOD项目为引领,明确定位,连片发展,打造县域经济“新名片”“新特色”,发挥省、市各级资源协调优势,运用专项债券、拨改投、REITs基金等多元化方式,拓宽社会力量投资渠道,提升公共基础配套质量,降低地方隐性债务风险。
研究前置,统筹规划,“一盘棋”发展绿色经济
一是“全场景全链路”了解分析EOD模式。哪些产业兼具生态意义和经济价值?EOD项目关联产业及具体项目是什么?申报流程和评估标准是什么?学懂弄通后才能“广而告之”,充分发动社会力量、市场主体积极参与EOD项目开发,提升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及关联产业的市场热度和关注度。“项目未动,规划先行”,充分用好规划部门、研究机构、设计单位等“智囊”机构力量,掌握最新政策动向、行业数据,通过“审清题目”避免后期发展方向偏离,避免因“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错失机遇“窗口期”。
二是立足资源禀赋谋划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高质量发展时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EOD项目策划过程中要坚决杜绝不顾实际情况、不经科学论证、不断深入调研的现象,聚焦“四个经济”,从先进制造、现代能源、文化旅游、战略性新兴产业4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挖掘潜力。陕南地区镇安、汉滨、佛坪等地依托独有的地形地貌和水利条件,投建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实际效果固生态、顺民意、利长远。仅镇安一个项目,建设期间每年即可贡献税收1000万元以上,建成后年产值20亿元,年税收1.5亿元,还为周边区县发展“打样”。
三是主动对齐中、省、市、区各级规划,全面摸底,充分研究,让项目规划“进册子”,资金“进盘子”,以系统化管理模式推进项目规划建设,从源头上避免各自为战、同质竞争、协同不足、资源浪费等问题。
绩效评估,动态进出,“腾笼换鸟”激活转型动能
EOD项目不仅要环保,更要发展新质生产力,要从制度设计层面避免机制僵化,项目“能进能退、能升能降”,保证整体发展一池活水。
一是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标准,立足新产业发展蓝图,结合实际情况和阶段性特征,制定系统、项目、多维度考核指标,作为评价项目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是否“达效”的衡量标准,作为政府投资及各类优惠政策兑现的主要依据。
二是“考核”“评估”双管齐下。共性指标、重要指标“量化”,投资强度、土地亩产、固定投资、利税等硬指标作为考核“基础分”,新产业支撑作用、带动就业情况、基础管理水平等个性化指标通过项目自评、专家联评、现场访谈等形式评估。
三是动态调整项目库。对于实际运行中偏离生态环保、产业方向的项目,及时“移出”项目库,根据新形势、新条件产生的优质项目要纳入统一管理,通过“腾笼换鸟”方式,通过资源优先倾斜配置,让一众EOD项目获得更优质、更便利条件快速发展,撑起高质量产业“骨架”,为后续集群式发展蓄势赋能。
精准识别,分类管理,系统用好政策工具包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石”,项目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抓手”。面临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产业引导要“双手弹琴”“十指用力”,通过不同政策形成合力实现共同目标。一是根据项目用途、重要程度和收益情况,按照社会公益类、市场服务类进行分类管理、精准扶持。从顶层设计、税收优惠、行业标准、科技扶持、推广应用等各个方面制定差异化政策,如为社会公益类项目提供划拨土地、免税政策、公益性捐款等,以减轻其投资、建设及运营压力。又如社会竞争类项目,以安康月河恒口段流域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为例,对其开发的康养、文旅等社会竞争类服务项目,可以通过政府购买、专项减免等政策缓解其运营压力。
二是结合实际需求制定“一揽子”政策,如针对项目生产、销售、流通各环节的“定制化”政策,以达到产业引导和总体调控目标,通过负面清单、项目名录、生产准入等淘汰落后产能,汽车购置税补贴、钢铁产业补贴等扶持奖补政策为重点扶持的行业、企业、项目提供便利条件。通过分阶段、多元化、系统性的政策“工具包”,有助于实现生态环保、转型升级目标。
三是提前化解技术迭代“路线问题”潜在行业风险,从行业层面明确技术发展路线图、发展路径、行业共识,促进行业协会、科研团队与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建立初期、中期、长期发展保障支持机制。
区域协同,交叉横评,发挥区域差异化优势
秦岭保护,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陕西生态环境的系统性、全域性、多样性特点,决定了生态环境导向的EOD项目将会以组团开展、跨区域合作的形式展开。为了发挥各地参与生态环境治理的主动性,构建新产业差异化竞争优势。一方面,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不同类型生态问题规划项目,或按照秦岭、黄河、渭河、毛乌素沙漠等重要地质地貌分类,由所处地区结合当地问题组团申报项目,根据工作量、重要性“赋分”,按照实际效果和价值贡献“兑现”。另一方面,开展跨地区交叉横评,通过“角色互换”找问题、学经验、明差距,明确追赶超越目标,浓厚比拼竞争氛围,及时补齐短板,让生态环境、产业升级在竞争中换挡提速,迅速渡过转型升级“阵痛期”。此外,建立省级协调、地方协同机制,建立优化跨区域一体化综合治理模式,通过“一方牵头,多家参与,厘清边界,分级协调”长效实施,形成协同有效、机制顺畅、有序推进、分步实施的共管格局,以有效机制纾解防范生态环境系统性风险。
重点扶持,全面推广,加速推动产业能级跃升
一是锁定重点领域开展试点项目。整合多方资源优势,搭建“政企学研”协同平台,依托省情挖掘、策划、实施一批代表性强、示范性强、前景可观的试验项目,发挥秦创原等省级孵化创新平台作用,从政策扶持、项目服务、体制机制等方面完善项目“软硬件”配套,引导重点企业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循环低碳等方面开发新技术,挖掘新业态、新模式。
二是探索多业融合发展新模式。从EOD项目实施方向分析,其一是从生态角度挖掘经济价值,在守住生态底线基础上谋发展,进而反哺生态环境建设;其二是从“产业+生态”融合发展角度挖掘潜力,持续拓展延伸大生态产业链。实施过程中,以科技创新、技术迭代为重点,从智能化、数字化入手,充分运用政策工具,优化创新工作机制,激发“政企学研”主动创新意识,实现业态融合、衍生发展及产业能级提升。
三是持续优化系统性保障体系。聚焦陕西产业转型升级及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目标,不断完善政策、人才、金融等保障,针对引领性强、投入产出高、带动作用突出的产业链核心企业,通过专业化服务、特色化招商、精准化政策等方式加大招引力度,确保重点EOD项目从概念到投产运营无阻滞,实现以EOD项目为开路先锋,寻求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转型升级“双赢”,为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蓄力赋能。
作者简介
闵晶晶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程 颖 安康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