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境界;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24-0023-02
我与何欢兰老师同一年进入江苏省扬州中学工作,又同教语文学科,共事了19年。在我心目中,何老师的形象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何老师思维开阔,气度恢宏,确为有境界之人。
一、深耕读书
何老师能够在班主任工作方面脱颖而出,得益于她志存高远、勤学善思。何老师崇尚终身学习,她不仅有满腔赤诚,还有专业化的思考。她面对新问题,常常从学理与情理两方面寻找最佳解决途径,一直保持着探索的新鲜感。
何老师的班会设计常常令人赞叹,这归功于她深厚的学养。她涉猎广泛,不拘一格,案头常年摆放着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书籍。她的班会“时间里面‘挤’空间”,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并以相应的学术理论作支撑。班会“领异标新二月花”则现场模拟美国心理学家艾许的实验,探讨现实生活中的从众现象。她的班会课也许不是从头到尾都热热闹闹的,却总是余韵悠长。高中的班会不仅要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还必须让学生从心理上真正认同,那就需要教师在归因与方法指导方面令其心悦诚服。何老师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将学生由思维表层引向更深入的本质思考。
同样,何老师与学生的沟通真诚而顺畅,这也与她深厚的理论积淀分不开。站得高,所以分析问题更接近本质;看得透,因而指导更具前瞻性。时代日新月异,学生的困惑层出不穷,何以解忧?唯有研究。何老师用理论指导实践,从不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作为一个引领者,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
何老师博览群书,乐在其中,自得真趣。她在工作中又以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检验理论对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用,常读常新、常教常新,故而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知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态势,从未停止。
二、创新教学
何老师是优秀的语文教师,又是卓越的班主任。她借助语文教师深厚的表达功底开展班主任工作,又能够娴熟地将班主任工作中的活动组织等有效方式运用到教学中。她的课堂活泼有序、别开生面。
作为语文备课组组长,何老师在组内开展了一系列有特色的活动,如以活动方式推动《红楼梦》阅读。《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又是高中必读书目。有的学生极为喜欢,沉浸其中,也有些学生难以体会其中细腻的情感。由此,何老师举办了“《红楼梦》知识竞赛”。活动中,学生自主命题,加以审核形成题库,接着选择典型题组成初赛试卷。这个环节面向全体学生,一定程度上倒逼学生研读文本。初赛后,排名靠前的学生参加决赛,现场抢答、情境表演等诸多环节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后来,何老师又发起了“《红楼梦》课本剧大赛”,组织学生到扬州瘦西湖、个园、何园等景点拍摄课本剧。这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学生需要深度阅读《红楼梦》,才可“解其中意”,还要解锁服装、道具、布景、音乐、动作设计、拍摄角度等多方面技能,才能创作出剧本,最终完成课本剧拍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何老师在教育教学中体现出创新的特质。她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积极的价值观,体现语文教学与心育的融合。例如,她在浙江回浦中学开设的公开课“‘诗言志’——情绪的表达与沉淀”,将诗词化为生活情趣与处世哲理;在江苏省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中开设公开课“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落实‘读写融合’任务——以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为例”,以编写“极简版《唐诗选》”为项目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何老师在教学改革之路上的求索,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意义且有格调。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本就是一体,相互影响,相互成就。
三、弘道奉献
何老师总是用开放包容的姿态,将教育教学的感受毫无保留地分享给需要的人。
以我的切身感受来说,何老师是以“弘道”“奉献”为快乐的。我参加工作之初,曾对担任班主任工作有所畏惧,何老师鼓励我说:“没有担任过班主任的教学生涯是不完整的,班主任工作确实很难,但只要接受挑战、努力锻炼,就能成长。”后来,我参加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语文学科优质课比赛,何老师也一直鞭策、支持,从各方面给予我帮助。我在日常工作中有时候埋头于批改作业,忽略了教育教学研究,何老师提醒我,低头赶路之外,还要抬头看路。周围的很多老师都称何老师为“师姐”,在我心中,何老师亦师亦友,担得起“师姐”的名号。
何老师对其他教师也很关心。据我所知,她曾经为了年轻教师的成长殚精竭虑,亲手写下信件,用自己的经历激励年轻教师,希望他们珍惜时光,在大有可为之时实现人生价值。这本不是何老师的“分内事”,但她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这份“传承”的重任,并以此为乐。
在生活中,何老师总是关爱他人。她常常做一些精致的糕点与同事、学生分享,青团、春卷等充满春天气息的糕点点缀了校园生活。她用勤劳的双手,让学生切切实实体会劳动的意义,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教师无微不至的关爱。
清代学者阮元曾说,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何老师就是如此,在为人、为学方面有真品格,尽苦功夫。何老师拥有高境界,自成高格。
(作者系江苏省扬州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