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析

2024-08-12 00:00:00耿立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4年6期

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根据《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0年我国大学生抑郁症检出率达到23.1%。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势在必行。本文拟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主要途径和方法进行探讨,以期为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应对社会压力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大学生面临的挑战和压力越来越大。首先是学业压力,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升学和就业竞争,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倍增,很容易产生焦虑和消极情绪。其次是就业压力,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普遍面临就业难的现实问题,这对他们造成了较大的心理负担。再次是人际关系压力,大学时期人际交往纷繁复杂,容易出现误解和矛盾,一些大学生更会面临失恋问题、同伴关系等人际困扰。除此之外,家庭经济状况、考研、社会实习等问题都会给大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压力,这些压力的叠加很容易导致大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据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中有过焦虑和抑郁状态的占比较高,所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为必要和迫切。通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识人待人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抗压能力与适应能力,这对于帮助大学生应对多方压力,保持心理健康与稳定,顺利走向社会至关重要。

(二)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大学时期是人生关键时期,也是学生身心快速变化的关键时期,对此,要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建立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增强自我认知,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帮助大学生学习调节情绪的科学方法,提高应对压力的技巧;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这些都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此外,心理健康教育还关注大学生的学习态度、信念、动机等的培养,这些都是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开拓创新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效防范各类心理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其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生理、心理、社会、情感等方面的巨大变化,这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敏感阶段。据统计,我国近3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控制困难等。这些问题的成因复杂多样,既有大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原因,也与社会环境、家庭关系、人际交往等密切相关。如果这些早期心理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很可能会发展为严重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学习应对压力的科学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抗挫折能力;可以及早识别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对存在心理问题的个体进行早期发现和预防干预,有效控制心理问题在大学生群体蔓延,保护大学生特别是高危群体的心理健康,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传授与心理健康相关的课程,如心理学概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际交往心理学等,并在其他相关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中融入心理健康相关内容,构建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这些课程既要传授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如心理发展、人格特质、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应对压力等内容,也要教授一定的心理技能培训内容,如自我认知、情绪调节、沟通表达、人际交往等技能。此外,这些课程还应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为有需求的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启发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如心理课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通过开设专业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不仅可以为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也可以培养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抗压能力等,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锻炼心理技能的重要平台,所以学校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来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例如,可以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周、心理电影周等主题活动,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展览,举办各类心理健康讲座与沙龙,邀请心理学专家进行主题演讲;举办主题班会、心理讲座比赛等,鼓励大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心理健康知识;可以组织心理戏剧表演、心理电影欣赏等艺术活动,建立心理咨询角、心理辅导中心,针对大学生的具体心理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咨询服务。这些校园文化活动既能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又能让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调适能力。特别是一些体验式、互动式的活动,更有利于大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心理健康的意义,学会运用心理技能化解生活压力,从而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因此,丰富多彩的校园心理文化活动必将成为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专业心理咨询

建立健全的专业心理咨询体系,对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困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至关重要。学校要着力完善心理咨询机构的设施,增设心理咨询师岗位,优化师资结构,重点加强对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培养,确保可以提供高质量的心理咨询服务。在咨询形式上,可以针对大学生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心理问题,提供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两种服务。个体心理咨询主要面向存在焦虑、抑郁、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可以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而团体心理辅导则以调适性训练、认知行为疗法等为主要手段,针对交往困难、情绪管理失调、自我认知偏差等问题提供小组辅导。两种咨询服务既可以单独开展,也可以结合使用,最终都是为了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实施过程中,要按科学流程开展咨询,定期跟踪回访,建立完善的结果评估体系,持续提高服务质量与效果。开展专业科学的心理咨询服务,能有效舒缓大学生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逐步矫正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自我认知偏差等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因此,专业和高质量的心理咨询服务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一)认知重构

社会快速发展,各种思潮共存,共同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部分大学生容易产生一些认知偏差。例如,有的大学生会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就认为自己毫无长处、一无是处,进而陷入严重的自卑与消极情绪中,有的大学生会因为感情失意而形成“所有异性都不可信”的偏执认知等。大学生的这些非理性认知若得不到及时纠正,极易引发抑郁、焦虑和人际关系障碍。因此,要着力引导大学生进行认知重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此,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引导大学生记录日常生活中的非理性思维或者非理性行为,采用心理日志的方法增强自我监测;第二,通过耐心、关爱和同理的方法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基于温和、理解的态度分析这些认知偏差形成的成因,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意识;第三,引导大学生采用“替换想法”策略,将原有的非理性思维替换为理性的正面思维;第四,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角色体验的方式,引导大学生运用新的理性认知模式应对实际生活中的困境与挫折;第五,在整个辅导过程中给予大学生足够的鼓励和积极反馈,给予他们信心。这种建立在真诚和尊重基础上的认知重建策略,既可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意识,又可帮助大学生消除认知偏差,从根源上提高心理适应力与健康水平。

(二)情感支持

部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家人陪伴,会出现情感脆弱、对人生缺乏安全感等心理问题。例如,有的大学生家庭发生变故,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有的大学生因家人期望过高而压力重重,出现自卑心理和自我封闭状态。如果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导,就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所以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班主任、辅导员要通过进行一对一的谈心、家访等形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倾听学生疑虑,化解情感障碍;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组织,建立集体归属感,舒缓负面情绪;定期开展专题辅导活动,邀请心理咨询师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讨,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运用网络新媒体建立心理互助平台,让大学生宣泄苦闷、释放心理压力;要对出现抑郁、焦虑等症状的大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心理治疗。通过多样化的情感支持,可显著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行为训练

部分大学生存在一些自控力较差的问题,如手机依赖、网瘾、暴饮暴食等,这些不良习惯如果长期持续就会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例如,有的大学生沉迷游戏,睡眠严重不足,不仅生活作息混乱,课业也受到了影响;有的大学生每逢考试便暴饮暴食,睡眠困难,身体状况堪忧。对此,有必要通过科学的行为训练帮助大学生改掉不良习惯,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科学的行为训练方法主要有正强化、制约、释放等行为矫治疗法,同时还可以辅以深呼吸放松训练,帮助大学生养成规律作息、健康饮食、戒除依赖的科学生活习惯。在训练过程中,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要定期跟踪回访,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训练方法,引导他们在遇到困难时主动进行情景演习、想象排练等,使他们学会运用放松技巧自我调适情绪,增强抗压能力与心理适应力。只有合理地控制与引导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帮助大学生克服不良习惯,才能从本质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控制力与抗挫折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水平。

(四)寻求反馈与支持

他人的反馈和建议对自我发展非常重要。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或许缺乏足够的自我认知,或对自身的优势和缺点并不十分了解。教师和家长若能及时给予适当的反馈和建议,将有助于大学生更准确地认识自己的特质、优势及不足之处,有助于大学生逐步搭建自我认知框架,发现一些自己意识不到的盲点,有助于发掘个人潜能。另外,大学生之间要积极进行互利互助式的交流分享,讲述个人经历、感受和体会,也能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认知。聆听他人的故事,能够形成对照,有助于大学生通过比较来分析自己的不足和盲点。同时,分享自己的经验也能得到其他人的反馈,能够对自身有一个更加立体、客观和全面的认识。因此,大学生要积极参与反馈分享交流,有助于判断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据此进行自我调整,发展自己的潜能,最终达到更好的自我实现。

四、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大学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中,采取课堂教学、校园活动和专业咨询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认知重构、情感疏导和行为调适等方法,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同时,还要加大投入,配备专业师资队伍,为大学生提供持续且系统的心理健康服务。只有这样,才能预防各类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