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党建工作路径探讨

2024-08-12 00:00:00蒲晨晨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4年6期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成为高校管理和党建工作的新课题。高校党建工作是推动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引擎,而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学业成就和综合素质。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党建工作,不仅可以更好地服务学生,也可以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效性。本文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的必要性和价值,探讨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党建工作结合的有效路径,以期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新的路径,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党建工作的必要性

(一)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党建工作倾向于学生的政治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很少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学生的思想状态与心理健康状况密不可分,有些思想道德问题实际上是由心理问题所导致的。从整体上看,大学生群体不仅具有自律自强、奋发向上的优秀品格,而且具有稳定的心理状态和强大的心理调适能力,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存在自我定位不清晰、好高骛远、心理抗压能力不足等问题,容易陷入自我怀疑的心理困扰中。这就要求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党建工作范畴,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观念。

(二)提高高校党建工作水平的新切口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党建工作是高校一项重要而富有前瞻性的举措,为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提供了新切口,不仅能更好地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还能提升高校的整体教育质量。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为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举办心理辅导活动、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等措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自身的心理问题。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成长成才,还有助于营造更加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还能够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和升级。不断更新教育方式,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更具包容性。最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也有助于高校党组织与社会开展更广泛的合作,共同推动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

(三)有利于推进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落实

德育的最终目标是“立德树人”,而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有力支持。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自己。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身的情感状态、性格特点和发展需求,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这种自我认知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促使他们积极参与道德实践。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情感管理和社交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学会同情、支持和尊重他人。这些情感管理和社交技能将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更好地与他人协作,培养友善和亲社会的品德。最后,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道德的养成需要学生具备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行为动机,学会控制冲动和延迟满足,践行道德原则,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有利于构建特色服务型政党队伍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对大学生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也有助于高校构建特色服务型政党队伍。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培养政党队伍的服务意识。作为政党队伍的一员,高校教职工应具备一定的服务意识,而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教职工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大学生的情感需求,为大学生提供关心和支持。其次,高校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体现出政党队伍对学生的关怀和责任,还可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通过实际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党员干部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改进工作方式,提高管理能力。最后,心理健康教育强调预防和干预,通过学习和实践心理健康教育,政党队伍可以培养风险识别意识和应对危机的能力,提高危机处理效率,这对于构建特色服务型政党队伍是至关重要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高,相关工作开展较慢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党建工作的教育模式在近年来有所发展,但实际上,相关工作的开展大多流于形式,高校对于该模式的重视程度也十分有限。并且,尽管近年来高校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党课或培训课程,但这些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育质量上存在较大差异。一些高校的党课内容缺乏深度和实际操作性,难以满足党员干部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需求,也无法很好地引导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这些知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另外,高校的党建工作往往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一项附属工作,缺乏明确的战略规划和长期发展愿景,很多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动缺乏整体性规划,也未能将其纳入党建工作的长远目标中。因此,高校需要深刻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大资源投入,明确长远发展目标,推动相关工作朝着更为有力和有效的方向发展。

(二)缺乏信息共享平台,学生参与度不高

心理健康教育与党建工作的融合需要以信息共享平台为支撑,然而目前多数高校党建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互通平台不够畅通。首先,党组织和心理健康教育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不够完善,导致双方在规划和开展相关工作时难以展开深度合作,学生也难以进行到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与党建工作结合的信息。其次,两个部门之间存在分工不明确的情况。党建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属于不同的领域,且尚未明确各自的分工,所以在相关信息传递和学生参与方面存在混淆。最后,信息传递的方式较为单一。高校党建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传递主要依赖于传统的通知方式和课堂宣传,而这些方式往往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不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师资力量不够,管理团队融合度不高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党建工作需要专业且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既需要有丰富的党建知识,还需要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资源有限或规划不足,高校难以招聘到足够的专业老师来覆盖这两个领域,影响到了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除此之外,党建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通常由不同的部门或团队管理,而这些部门之间可能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作,这就导致党建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脱节现象,无法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党建结合的教育模式提供人才支持。

(四)党建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体系不健全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党建工作相融合是高校教育领域一项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工作,然而目前高校缺乏相应的融合体系,导致二者的衔接工作不到位。具体来说,首先,高校在教育模式方面缺乏明确的融合计划和融合设计,党建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还未能形成有机整合,两者之间缺乏有效连接。对此,高校应该建立系统、科学的教育模式,确保两者互相支持和协同发展。其次,高校党建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体系缺乏明确的制度和政策支持,导致相关工作的开展受到限制,且制度体系的不健全还会引发管理上的混乱,影响工作的推进。最后,高校党建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体系建设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为管理决策缺乏透明性、流程不清晰、评估机制不健全等,这会影响到高校党建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

三、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党建工作的有效路径

(一)提高重视程度,创新融合工作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党建工作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提高高校党建工作的实效性,进而真正实现育人效果。对此,高校要提高重视程度并创新融合工作模式。首先,高校应当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在党建工作中能够得到充分重视。领导层可以发布相关政策文件,指导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党建工作。其次,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心理健康工作小组或委员会,以协调和推进相关工作。这些小组成果要包括学校党建工作领导、心理健康专家、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等,共同制定并执行党建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最后,高校可以组织创新培训课程、邀请专家举办讲座,使相关工作者有机会学习与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案例和有益经验,进而创新本校特色的心理教育融合党建的工作模式。

(二)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高校应积极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首先,高校应建立一个综合性的信息共享平台,该平台应涵盖学校党建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信息,包括心理健康课程的安排、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信息、党建活动通知以及心理健康资源推广等,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一致性。通过共享平台集成信息,使学生能够及时获取所需信息。其次,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高校可以利用网站、社交媒体平台和移动应用程序等工具实时发布、活动信息,学生可以随时在线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分享他们的困扰,有利于高校与学生建立更紧密的互动关系。最后,学校可以设立学生志愿者团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党建和心理健康活动,学生参与的程度越高,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党建工作的认同感就越强,就越有利于提升党建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三)开展心健康理专业培训,加强专业团队建设

要想更好地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党建工作,提升教育模式的运行效率,高校必须注重校内专业师资建设,组建一支专业团队。首先,高校要面向教师和辅导员开展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主要内容有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危机干预技巧、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等,提高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素养,使其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其次,高校要引进一批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党建知识的人才,加强专业团队的建设,打造一支具有融合性的团队,有助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危机干预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支持。最后,高校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党建工作的跨部门合作机制,建立起有效的协作沟通、信息共享机制,根据学生现实需求共同制定发展策略和社会活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和党建工作的完美衔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四)完善融合体系,健全专业评价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党建工作的教育模式构建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制度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构建融合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党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党建工作的计划和项目中,保证两者目标的一致性;设立专门的部门或机构,负责统筹和协调心理健康教育和党建工作的相关活动。其次,健全评价机制,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这些标准应该明确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党建工作的目标和期望结果,涵盖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方面,如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参与度等,确保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最后,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可以选择定量数据收集,如问卷调查、心理健康水平的测量等,也可以选择定性数据分析,如学生的案例研究、小组讨论等。不同的评价方法可以提供不同类型的信息,有助于全面提升评估工作的效果,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党建工作。

四、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党建工作为高校教育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培养健康、坚强、积极、向上的大学生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一新型教育模式为开展党组织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使高校教育更加全面、人性化,培养更加和谐、有活力的校园文化。

(作者单位:吉利学院数字媒体与表演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