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风物与习俗:百计避毒保康健

2024-08-12 00:00:00黄元琪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24年6期

端午节是个巨大的容器。历史绵长的它从战国时期起糅杂了各个朝代与地区的风俗,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在这些习俗与风物中,总有一些耳熟能详的物品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它们承载着的是人们千方百计维护健康的信念。

五色丝

五色丝在古代有个美丽的别称,叫续命缕,有避邪、防五毒的象征意义。它从我国古代的五行观念演变而来,成为端午节护佑身体的吉祥符,以五色丝线系臂,端午节当天系在手腕、脚腕等部位,是很流行的节俗。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

童年时,外婆总会在我的手腕上系一条五色丝,并嘱咐我要带满端午月。我总是嫌带着不方便,回家后偷偷地摘掉。若我能早些知道这是外婆对我的爱,我一定会带着它过完端午月。回忆如车窗外不停倒退的风景,如果我能搭上时光倒流的列车,一定会在端午那天,推开外婆家的门说:“外婆,我回来了。我来帮你带上五色续命丝,请你多陪我些年好吗?”

香囊

香囊是端午节人们必戴的物件。香囊由各种花色的布缝制而成,内装由丁香、香草、白芷、甘松、苍术和雄黄等制成的香料粉,用五彩线作索戴在小孩身上,其作用也是祛病辟邪。家乡的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等驱虫药材,外包以丝布,走动间清香四溢。贤惠的妇女手中针线总是很忙,她们会用五色丝线扣成索作装饰,索扣结成一串,十分玲珑可爱。

沐浴兰汤

古语中,兰是香草类植物的合称。《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中就有端午日洗浴兰汤,五月五日,也谓之浴兰节。端午节当天的午时(上午十一点到下午一点)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段。古人在暗雨梅黄中沐浴兰汤,将菊科的佩兰、煎蒲、艾草等香草煎水沐浴,此番目的是提高肌肤的免疫力以抵抗五毒的侵害,类似于现代人们在炎炎夏日出门前在身上喷些驱蚊的花露水。屈原的辞中总有一股子不可磨灭的浪漫气息。《楚辞·九歌·云中君》写道: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蹇将憺兮寿宫,与日月兮齐光。

悬挂艾草、菖蒲

身体沐浴清洁后带有了洁净的香气,人们还想改善居住环境,对杀虫灭菌动了一番脑筋。常年与大自然中植物打交道的古人发现,艾草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菖蒲的气味能提神醒脑,且形状像一把倒挂的利剑,能保佑家宅。农历五月也正值这两种植物的采收季,于是人们在大门口或者窗檐下悬挂艾草和菖蒲,并将其作为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主妇将端午的家宅植物布置好后,还会拿起剪刀将艾草制成老虎形状。老虎自古被视为阳气足、凶猛的动物,传说能吞噬鬼魅、驱邪。小孩子或抵抗力差的人佩戴艾草制成的老虎有避毒的功效。

《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端午节与蛋的关系千丝万缕。传说端午当天午时,若是能成功地将鸡蛋直立起来,就表示来年会有好运气。

江南人会在端午节当天吃咸鸭蛋,因为咸鸭蛋有着赤色的蛋心,而毒物最害怕赤色。中医理论中,咸鸭蛋咸而微寒,能滋阴、清肺,可治夏季膈热、咳嗽、喉痛、齿痛、泻痢等病症。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人们在蛋壳上涂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一生平安。东北地区是由长者将温热的鸡蛋放在孩子的肚皮上滚动,边滚边说“一年不会肚子痛”,然后剥皮让孩子吃下。

不少人看到过端午节大街上的儿童胸前挂着蛋兜。一个民间传说解释了这一现象:远古时期,天上有个瘟神,每到端午节都要溜到下界害小孩儿。受害的孩子轻则发烧厌食,重则卧床不起。母亲们纷纷到女娲庙祈求。女娲警告瘟神:“不许你祸害我的嫡亲孩子。”瘟神问:“如何分辨哪个孩子是您的?”女娲说道:“每年端午节,我的孩子胸前会挂一个蛋兜。”

女娲后来告诉各位母亲,每年端午节都让孩子在胸前挂上一个蛋兜,可保平安。端午节挂蛋兜的习俗延续了两千多年。

雄黄酒

有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大家一定知道,《白蛇传》中,法力高深的千年白蛇幻化成人形嫁给许仙。在端午节,许仙劝白蛇娘子饮下三杯雄黄酒,白蛇腹痛难忍,在床上几番打滚后现出了原形。许仙看到一条巨蛇卧在床上,瞬间吓得惊厥了过去。

因为《白蛇传》的戏剧广为传播,所以端午节、蛇、雄黄酒三个名词被大家紧密相连并牢牢记住。每个人都知道,蛇最怕雄黄酒。民间的确有在端午节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粉泡酒饮用的风俗,目的无非就是解毒与驱虫。但是实践告诉我们,雄黄酒中含有腐蚀性成分,大量饮用别说“蛇妖”受不了,人也承受不了。于是雄黄酒从内服渐渐转为外用。老百姓会将酒蘸洒在家宅中的死角与庭院中,用来驱赶五毒(蟾蜍、蜥蜴、蜘蛛、蛇、蝎子),或涂于小儿皮肤或肚脐上求平安。我在秭归过端午节时,看到有家长在孩子的额头上写“王”字,这种除害方式颇为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