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有一辆自行车,叫“二八大杠”,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大金鹿”。
听母亲讲,父亲是小学校长,那时称学区负责人,每周六要到市教育局开会。从村庄到县城步行,往返要三十多里路,母亲就省吃俭用,攒够了自行车票,父亲托人到供销社买了这辆自行车。日思夜想,父亲终于如愿,有了自己的代步工具。上世纪70 年代,我家应该是村里最早拥有自行车的人家了吧。
1987 年,我们全家农转非。1988 年高考结束后,我就加入了招工的大军。
第一次来到劳务市场,是先报名。父亲用他的“二八大杠”驮着我,骑行在凹凸不平的乡间小路上。夏日的阳光热辣辣的,蝉在树上“知了、知了”地叫着,一路颠簸,父亲弯着腰,骑起来有点儿费劲,我揽着父亲的腰,父亲的背早已被汗水浸透。一切还算顺利,报上名领取了准考证,按照上面的日期和地点再来考试。
办完这一切已是晌午,肚子叽里咕噜响起来。往家走时经过一个小面馆,父亲问我饿不饿,我说饿了。父亲就下了车,领我走了进去。面馆不大,几张小桌,还算干净,主人是一对中年夫妇。父亲说要一碗面,女主人端来放在了我们面前。我让父亲吃,父亲说他早上吃得饱,不饿。对我说:“快吃了,我们还得赶路。”
不久之后,考点设在纺织子弟学校。上午一场,下午一场,我考试,父亲就在外面等着,中午我们在市里吃饭。学校不远处是一个馄饨铺,父亲给我要了一碗馄饨,自己要了一碗白开水,从布兜里掏出了一块咸菜和一个干硬的馒头。
等待公布分数的日子显得有点儿漫长,父亲又一次陪我来看分数。纺织厂、外贸、水泥厂、化工厂……都招收新工人,纺织厂是国棉五厂,从青岛搬来的,要求的分数最高,我的分数在要求之中。父亲说,选纺织厂吧,女孩子干别的也不行,听说四班倒,待遇高。你远房的六叔当兵退役后也分在了纺织厂,在保卫科。纺织厂的招工条件不但分数要求高,视力还要在1.0 以上。为确保万无一失,父亲骑车带着我去六叔家。中途,我们路过一个商店,父亲过去买了两包糕点,糕点用麻绳打了一个十字花系着,包装纸上点缀着一块方方正正的红纸。
左拐右拐,在一个胡同的平房里,找到了六叔的家。房子很旧也很简陋。六婶是建筑公司的工人,今天休班在家,六叔下班也回来了,一番寒暄,六叔和六婶留我们吃午饭。一盘土豆丝,一盘花生米,六婶去买了四个馒头,我、父亲、六叔和六婶我们正好四个人。后来听父亲说,你六叔和六婶心地善良,赡养了一个毫不相干的老人,老人走后就把这房子留给了他们。
父亲担心我的视力不敢保证,但六叔说,没问题。父亲悬着的心才放下来。直到我顺利进了工厂的大门,父亲才松了一口气。
其实,我那时已虚岁十八了,是会骑自行车的,只是父亲不放心我而已。
而今天,我的“大金鹿”时不时地浮现在眼前,如冬日的阳光,暖暖的。
责任编辑:黄艳秋、杨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