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安参加聚会归来,路上淅淅沥沥地下起了春雨。我对开车的广军说,走,到立松家喝杯茶,醒醒酒!
广军闻声将车头一拐,顺着瓦西干渠往保义街后一条僻静小道一扭,稳稳当当地停在了立松家门口。
保义街道地处寿县中部,“寿六”公路穿街而过,立松的家就在小街西侧。下得车来,立松已在门外迎候。
立松姓陈。陈姓在保义应算小户。保义的大户是黄、夏、张、洪、常,五大户每年农历二月二都要舞龙,现在已被列入省级非遗。立松所属的陈姓不在其列,但立松是保义舞龙发扬光大的重要推手。
立松家的茶室宽敞,中间摆放着一台木案,同时也做书画装裱室。立松聪明,在县城工作期间耳濡目染学会了装裱字画,不成想这手艺歪打正着现在反成了他主要的经济来源。
一杯茶喝完,小雨间歇。我们走出茶室,参观立松的庭园。两进房屋的檐下,放着一排大大小小的花盆,形状各异,里面分别栽植梅、枫、栀子等。走到房屋后面,豁然开朗,偌大的后园一分两半,南面栽满了花花草草,兰、菊、菖蒲,紫藤、丹桂、杜鹃,高低错落,琳琅满目,鸟语花香;北面布置为菜园,小葱大蒜,芫荽荠菜,绿茵满畦,时令菜蔬一应俱全。立松介绍,街外还有十来亩麦地,麦稻二季,衣食无虑。我们都夸立松现在是“一半诗意,一半烟火”,过上了地主老财的生活。立松说,人呵,就是要与生活握手言和,既能活着,还必须快乐。
立松这辈子经历足够丰富,村委会当过官,乡镇政府应过差,记者站跑过稿,档案馆里写过县志,上半生颠沛流离,闯荡江湖,走过阳光大道,也遛过独木小桥;有时候光风霁月,有时候又阴霾蔽天。有过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也有过四处碰壁五内俱焚。是不是因“儒冠多误身”?到头来,人生轨迹画了个圆,哪里来又回到了哪里。前些年,因老母年事已高,离不开人,立松从城里回乡定居,过起了半耕半读的田园生活。从此以后,立松在抖音上,口口声声自称为“一介布衣”。
存在决定意识,一辈子与田间地头老农幼童、街角巷口贩夫走卒打交道,决定着立松为人为文都以平民视角,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悲悯情怀。他的系列散文《“晒网滩”夜话》,文笔犀利,短小精悍,针砭时弊,对发生在身边的民生时事夹叙夹议,敢讲真话。每篇一经推出,都会在朋友圈内引起骚动。也有人说立松是在效法东晋陶渊明过“逃禄而归耕”的生活,我却觉得,立松与五柳先生不一样。陶渊明号称“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其实归隐时带着多少家人随从,什么脏活儿累活儿需要他动手?篱下采菊作作秀,玩玩闲情逸致浪漫一把可以,真要“面朝黄土背朝天”地亲自去割麦收稻,肯定少了许多诗情画意。而立松必须为衣食谋,以“事稼穑,丰五谷”来养家糊口,以立性命。所以说,陶夫子没有立松的感观与认识,他做不了立松的诗。当然,立松也做不了他的梦。外表看来,立松随意随性,嘻哈稀拉。其实,这是一个感情特别细敏、内心特别丰富的人,且疾恶如仇,眼睛里不容沙子,爱打抱不平。这样的人,不可能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遇到有话要说、有声要发时,文字就会像滔滔江水般喷涌而出连绵不绝,直抒胸臆,掷地有声。
立松的茶室还有一项功能,就是兼做书房。靠壁的书架上,散乱堆放着各种各样的书刊报纸。我翻了翻,发现底下藏着清光绪《寿州志》、王国维《人间词话》等典籍。抽出来翻,上面被勾画得密密麻麻。我说,立松,都土埋半截子了,还这么用功?立松略窘,手挠后脑勺儿说,俺是个笨人,看书已成为习惯,欲罢不能,总觉得有什么力量在鞭策自己,不敢偷懒。
我肃然起敬,没有言语,向立松竖起大拇指。
我从八公山调到新闻单位工作后,编辑报纸副刊时,经常可以看到立松大篇幅的文史考证类文章,比如《誓与芍陂共一生》,比如《寿阳八景》《寿州的桥》。这些文章,有古典,有今事,很复杂,表面上看来只是泛泛的、烦琐的考证,人名、地名、书名,或者是事件与日期。考证是无懈可击的,但考证里面有情感,作者的思想、感情都寄托在里面,核心却是爱家乡、爱文化。试想一下,白天要在田地里播种,晚上还要在灯下耕耘,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如果不是刻在骨子里发自内心的爱,谁能这样青灯黄卷,焚膏继晷,兀兀穷年?从立松的这些文章里,我看到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写文章、做学问,我们绝对不是为写而写、为考证而考证,而是要把自己对家乡、对文化的情怀,都融在里面。
立松辛劳奔波半生,钱没挣到,却结交了遍天下的朋友。我们喜欢他,不外乎有两个原因:一是立松的文章好。这就像演员演了好电影,必然会被粉丝追星一样。老天爷是公平的,让立松“东方不亮西方亮”。古人说“诗必穷而后工”“文章憎命达”,命运好的人,他的文章往往就写不好。立松文章写得好,是老天爷对他的补偿。二是立松与人为善,心地善良。不可否认,立松讲骨气,是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从他文章里对祢衡、章太炎、刘文典等人的推崇,就能够看出端倪。但立松也是一个很讲面子的人,侠肝义胆,古道热肠,遇事总是先替别人考虑,不管别人曾如何待他,只要找上门来,都能呼保义宋江般的有求必应。这些年,保义二月二舞龙,立松都是忙前忙后,家里成了远近朋友理所当然的饭店。
这不,现在我也找上门来。喝茶只是朋友雅集的前奏,等一会儿,他还不去买菜打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