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表演中人物形象塑造技巧探究

2024-08-09 00:00:00田江平
参花(上) 2024年8期

在秦腔表演中,人物角色塑造占有重要地位,演员要深入了解所表演角色的动机、情感、性格,掌握人物塑造的技巧,才能使表演感染观众。秦腔本身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对演员素质有着极高的要求,演员必须掌握唱、念、做、打等多项技艺,才能充分展现秦腔的特色。秦腔戏曲人物角色包括生、旦、净、丑等多个行当,不同的行当,表演形式不同,演员要结合舞台设定、不同行当的特点,以及所表演角色的特征,融入自身的情感,才能使角色更生动。因此,秦腔演员要通过长期的艰苦训练,积累丰富的表演经验,磨炼演技,提高综合素养,才能在演出当中大放异彩,使秦腔戏曲艺术得到更好的弘扬与传承。

一、秦腔艺术及角色形象概述

秦腔最早诞生于古代的陕甘地区,在大量汲取民间艺术元素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突破,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地方戏剧艺术形式。进入汉代之后,秦腔的形式和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至唐朝时期,由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秦腔发展速度也不断加快,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从宋代开始,秦腔的表演形式变得更加完善。经过元、明、清时期的发展,其体系最终趋于成熟。由此可见,在我国民族文化发展历程中,秦腔有着深厚的观众基础,在我国艺术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秦腔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融合其他戏曲元素,人物行当变得更为齐全,具体又可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等,共有十三种类型,在每一个行当中,都有典型的人物角色形象。比如武生中的“裴元庆”、老生中的“苏武”、正旦中的“秦香莲”、丑角中的“奉承东”等,都各有特色,可谓家喻户晓。不同的行当,表演特点不同,所采用的技巧也不同,但是都要求演员必须具备过硬的功底,才能成功地塑造艺术形象。因此,在秦腔表演实践中,演员要深入地理解角色形象,通过眼神、动作、唱腔等多种表演技巧,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演绎整个故事,使秦腔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二、秦腔艺术中人物塑造的重要意义

(一)诠释作品主题

秦腔艺术作品取材较为广泛,有的来源于民间传说,如《白蛇传》《钟馗嫁妹》;有的取材于历史故事,如《赵氏孤儿》《苏武牧羊》;有的取材于演义小说,如《黄河阵》《长坂坡》《黄鹤楼》等。进入新时代,还有艺术家对原有剧目进行创新改编,或者根据当前社会实践创作的新剧目,如《西域汉关》《宫廷计》等。不同时期的秦腔艺术作品,所表现的故事主题也有所不同,在秦腔戏曲舞台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助于诠释故事的主题,引导观众深入思考。以秦腔剧目《长坂坡》为例,作品通过“刘备”“赵云”“张飞”“甘夫人”等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表现历史的风云变幻,诠释何为“忠、勇、仁、义”,但是作品当中的人物毕竟是抽象的,需要通过演员的演绎,在舞台上呈现不同的角色形象,才能将观众代入故事情节,体会作品丰富的内涵,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二)助推情节发展

秦腔艺术具有极强的故事性,戏剧冲突比较集中,情节环环紧扣,人物角色的一言一行都能助推情节发展。不同的角色,其身份、地位不同,相互之间的关系也不同,演员通过塑造角色,可以展现角色之间的戏剧冲突,使情节不断发展。以秦腔经典剧目《周仁回府》为例,根据作品设定,周仁与杜文学原本是好友,由于严嵩的义子严年垂涎于杜文学之妻,诬告杜文学,导致杜文学被流放。临行之际,杜文学将妻子托付给好友周仁,求其代为照顾,不料杜文学门客奉承东向严年告密,严年遂逼迫周仁,要其献出杜文学之妻,导致周仁陷入“保全自身”与“顾全情义”的两难之境,从而将故事推向高潮。在该剧中,“奉承东”虽然只是一个普通人,却凭借“一己之力”推波助澜,使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变得更加激烈,整场表演也更为精彩。可见在舞台表演实践中,演员通过人物形象塑造能够不断推动情节发展,从而显著提升整场演出的感染力。

(三)引发观众共鸣

秦腔艺术不仅具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还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演员在表演的过程当中,可以通过角色的悲喜让观众产生相应的情绪,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比如秦腔剧目《铡美案》,剧中的“秦香莲”原本是一个弱者,处处饱受欺凌,但是演员在塑造这一角色时,不仅表现出秦香莲的柔弱,还表现出她坚强、刚烈的一面,让观众认识到以“秦香莲”为代表的普通人真诚、善良、坚强的一面,赢得无数观众的尊重。通过塑造角色,演员不仅清晰地展现了“美丑、善恶”之间的差异,也让观众深深懂得“人间正道”的真正含义。

三、秦腔艺术表演中人物形象塑造的方式

(一)程式动作

秦腔艺术舞台表演具有程式性、虚拟性的特点。在表演的过程中,需要演员运用大量功法,即具备唱、念、做、打四项基本功,以及手、眼、身、法、步“五法”,来塑造人物角色,以充分体现秦腔艺术的魅力。在这一过程中,程式动作的运用极为重要。秦腔艺术中,很多动作都有既定的含义,如“上楼”“行船”“坐轿”“升堂”等,都有专门的动作。演员要掌握相应的程式动作,深入理解不同动作的含义,结合剧目表演及人物塑造的需求灵活运用,才能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突出,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以秦腔剧目《穆桂英大战洪州》为例,表演“穆桂英”这一角色的演员,在登台之时,先绕场慢行一圈,然后走到台中,通过戏曲当中“亮相”这一程式动作,展现“穆桂英”的英姿飒爽,从而塑造出一位威风凛凛的女将军形象。在表现“穆桂英”率领麾下将士与敌军激战的场景时,演员采用“起霸”“趟马”“走边”等一系列程式动作,表现战斗的激烈,使“穆桂英”这一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再比如秦腔剧目《黄鹤楼》中,扮演“周瑜”的演员首次登场时,龙行虎步,雄姿英发,同样也通过“走边”“起霸”“亮相”等程式动作,表现周瑜身为东吴重要军事将领的意气风发,演员不仅扮相俊美,举手投足之间也透露着一种成竹在胸的从容不迫。通过灵活运用程式动作,演员成功塑造出“周瑜”这一角色形象,从而赢得观众的称赞。

(二)眼神

秦腔舞台表演与话剧、电影、电视剧最大的区别在于,其通常在虚拟的场景当中进行,很少采用实物,演员所运用的道具也较为简单,因此演员在表演时,要将自己代入戏剧所设置的情境中,通过丰富的眼神变化,传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以秦腔剧目《拾玉镯》为例,当演员表演孙玉娇喂鸡、穿针的情节时,舞台上并没有“鸡”,演员手中也没有“针”,需要演员通过运用眼神及肢体动作,表演孙玉娇唤鸡、喂食、赶鸡以及穿针引线的情境。根据作品的设定,孙玉娇是一个年仅十六岁的少女,青春活泼,娇俏可爱,在表演时演员要通过灵活的眼神,表现孙玉娇内心的情感变化,辅助塑造人物形象。比如在放鸡时,眼神要明净如水,灵动闪烁;当发现有一只鸡不见时,要通过眼神表现内心的惊诧;在表演“穿针”这一动作时,双眼要炯炯有神,视线高度集中;在引线时,目光要随着手中的“线”移动;尤其是拾到心上人留下的玉镯时,还要运用眼神表现喜悦而羞涩的娇态,才能充分展现女儿家温柔似水的情怀。再比如秦腔剧目《游龟山》中的《藏舟》一折,扮演“胡凤莲”的演员在演唱“月光下把相公我仔细观看”时,演员一面演唱,一面用余光偷偷细瞧端坐在小舟上的公子,粉面含娇,眼神当中既有窃喜之意,又带着几分忐忑,欲要近前,却又心存疑虑,生怕惊扰了对方。演员要通过灵活地运用自己的眼神,表现胡凤莲复杂的心理活动,充分展现年轻女子遇到心上人时的娇羞温柔,以及深切的关怀。因此,在舞台表演实践中,演员不仅要结合故事背景深入理解角色的个性特点,还要将自己的情感投入其中,通过眼神变化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才能将原本抽象的人物生动演绎。

(三)唱腔

秦腔唱腔分为欢音与苦音两类,欢音主要表现高兴的情绪,而苦音则主要表现悲伤、痛苦的情绪。以《铡美案》中秦香莲的唱段为例,“曾不记你我结发后,我受苦供你把书读。织麻纺线理家务,抓儿养女孝父母”,就是一段苦音二六板,需要演员通过悲怆的唱腔,来表现秦香莲的满腔愤恨,从而塑造出鲜明的角色形象。再比如秦腔经典剧目《周仁回府》中《周仁哭墓》中的唱段,“我弟兄祭英灵跪倒墓前。幸喜得国贼灭消除大患,整朝纲伸正义万民心欢。贤德妻你必然心欢意满,夙愿还暝双目含笑九泉”。这一段唱词悲恸,令人肝肠寸断,演员在演唱时要投入全部的情感,通过近乎声嘶力竭的演唱,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悲愤与痛苦,以及对妻子深切的思念,从而达到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在演唱秦腔时,演员还可以扯开嗓子,通过近乎“哭喊”的方式进行演唱,从而展示人物豪放、粗犷的一面。如秦腔剧目《苏武牧羊》当中苏武的唱段“汉苏武在北海将苦受尽,忍不住伤心泪痛哭伤怀”,在演唱时演员可以通过高亢的声音表达内心的痛苦与悲愤,充分体现苏武被困的种种艰辛,从而塑造出一个铁骨铮铮、高风亮节的汉代名臣形象。秦腔戏曲虽然是一种艺术形式,但其深深植根于民众的生活,所包含的情感极为丰富。除运用苦音表现人物痛苦的情绪之外,演员还可以通过qiy35gg+1MmTsa7M1jciuQ==欢音传递兴奋愉快的情感。比如秦腔剧目《庵堂认母》,其中徐元宰的唱段“它是哪树长来哪根生”“松子落地孤零零”,演员在演唱时就要运用欢音,表现徐元宰见到母亲的喜悦之情。

秦腔是陕甘地区的传统艺术形式,承载了无数民众的苦与乐,深得民众青睐。在舞台表演中,演员通过灵活地运用不同的唱腔,可以更加准确地将人物内心的情感传递给观众,引发观众的共鸣,从而达到共情的效果,进一步提升秦腔表演的感染力。

(四)道具

秦腔表演虽然具有极强的虚拟性,但是在部分作品中,为了增强表演的效果,还可以恰当地运用特制的道具,辅助演员表演,如纸扇、水火棍、惊堂木、刑枷等。这些道具可以帮助演员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增强秦腔表演的感染力。以秦腔剧目《黄河阵》为例,该剧取材于《封神演义》,主要讲述商朝末年玉虚众门人大破九曲黄河阵的故事。由于该故事具有极强的神话色彩,在表演时,为更好地塑造各类人物形象,采用了各种类型的道具,包括量天尺、翻天印、拂尘、刀枪等。比如三霄仙子临下山之际,三位演员通过挥动手中拂尘表现脚踏祥云下山而去的场景。扮演琼霄仙子的演员在与西岐军队打斗时,手握金蛟剪,身法灵活,充分展现了琼霄仙子的风采。扮演二郎神杨戬的演员在与琼霄仙子打斗时,则手持一柄三尖两刃刀,与琼霄仙子战成一团,让观众频频为之喝彩。除此之外,剧中其他人物也使用了各种各样的道具,比如“招魂幡”“诛仙剑”“混元金斗”等,不同道具的运用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观赏性,也使各色人物的形象变得更加鲜活。再如秦腔剧目《白蛇传》中《游湖》一折,出场的人物共有四人,分别是艄公、小青、白娘子和许仙,虽然戏台上没有“湖”,没有“桥”,也没有“船”,但是扮演艄公的演员手持船桨,来回划动,从而营造出“湖上行舟”的场景。小青一手持伞,站在白娘子身旁;白娘子立于伞下,面带娇羞,脉脉含情地望着许仙。三位演员巧妙地借助不同的道具,既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塑造出不同的角色形象,也营造出故事场景,从而成功地将观众带入“游湖”的意境中,感受人物的悲欢。

四、结语

秦腔艺术从诞生至今,已历经多年的发展与创新,历代艺术家通过艰苦钻研,不断完善秦腔表演的技巧,并且形成了“四功五法”的基本功体系。在秦腔戏曲舞台表演中,人物形象塑造极为重要,演员不仅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加强练习,积累大量的经验,掌握丰富的表演技巧,还要将自身情感融入表演中,通过程式动作、眼神变化等不同技巧,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才能使观众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充分体会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从而更好地弘扬和传承秦腔艺术。

(作者简介:田江平,男,大专,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中级,研究方向:戏曲表演<架子花脸>)

(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