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管理是当前图书资料管理的主要发展趋势,也是图书馆深入改革的必要举措,对于图书馆转型升级及服务质量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图书资料利用率,而且可以降低图书资料管理成本,更好地满足读者借阅需求,而这对于图书馆持续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但是从当前发展情况看,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如信息化设施建设有待完善、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图书资料信息化发展的成效。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图书资料信息化发展,对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的现实意义及实施策略展开探讨,是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必要性的。基于此,本文从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的现实意义入手,基于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中的问题探讨相应优化策略,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1]
一、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的现实意义
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是指图书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图书资料进行数字转化和管理。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升图书资料管理效率
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模式下,图书资料局限于纸质载体,需要人工进行登记、分类、检索等工作,整理归档困难,耗时费力且容易出错,极易出现图书资料损坏的情况。而信息化管理通过引入新技术,使图书资料的登记、存储、检索等过程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2]图书馆通过数据库的构建,使纸质图书资料转化为数字图书资源,实现线上分类和标签化,进而进行数据保存、整理和日常管理,读者可以通过关键词迅速检索到所需资料。图书资料的管理不再需要大量人工操作。同时,图书资料的存放不再局限于物理空间,而是存储在服务器或云端之中,节约了存储空间和纸张资源,维护也更加高效便捷,降低了管理成本,管理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3]
(二)提高图书资料利用率
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对提高图书资料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下,图书资料的利用率受到很大限制,很多珍贵的图书资料因为借阅不便、保存条件有限等原因而难以得到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通过数字化存储和网络共享,使图书资源能够更加便捷地被读者获取和利用。读者可以通过网络远程访问图书馆的数字资源,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研究,这极大地提升了图书资料的利用率,充分发挥了其应用价值。
(三)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
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不仅提高了管理方面的效率,也促使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首先,信息化管理使图书馆能够为读者提供便捷的在线查询和借阅服务。读者可以通过图书馆的网站或移动应用程序,随时随地查询图书资料的信息,预约借阅,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其次,信息化管理使图书馆能够开展更加多样化的阅读推广活动。通过信息数据分析,图书馆可以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喜好,有针对性地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参与度。再次,信息化管理还有效促进了图书馆与其他文化机构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数字图书资料共享,图书馆可以与其他文化机构合作,举办文化活动,丰富读者的文化生活。最后,信息化管理还使图书馆可以通过线上渠道,更好地与读者进行互动和交流,收集读者的反馈和建议,不断改进管理和服务质量。
(四)推动知识传播与创新
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不仅提升了图书资料本身的管理效率,而且对知识的传播与创新起到了推动作用。通过信息化管理,图书资料不再仅仅是静态的存储,而是变成了一种可以跨越空间和时间的知识资源。这极大提升了知识的传播速度,使学术交流和文化传播更加便捷。研究人员和学生可以迅速获取到最新的学术成果和资料,这对于科研创新和文化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信息化管理还鼓励知识共享和创新,通过图书馆在线论坛、学术博客等形式,研究人员和读者可以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见解,激发了知识的创新和学术的交流。
(五)促进图书馆可持续发展
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是现代图书馆向智慧图书馆发展的重要助力,对于促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信息化管理有助于图书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数据分析,图书馆可以了解哪些图书资料受到读者的欢迎,哪些利用率较低,从而有针对性地调整采购策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信息化管理有助于图书馆提升自身形象和影响力。通过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图书馆可以吸引更多的读者,提高社会知名度,进一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最后,信息化管理有助于图书馆培养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在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图书馆管理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能力,这将促使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为图书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二、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一)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信息化建设是图书馆对图书资料开展信息化管理的基础,然而,当前很多图书馆在信息化建设上投入不足,进而影响了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和推进。一方面,在硬件方面,一些图书馆的计算机设备、网络设施等使用年限过长,运行速度慢,甚至出现故障,影响了信息化管理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许多图书馆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的投入不足,导致数字资源的数量有限,种类单一,更新速度慢。一些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仅限于电子图书和学术论文,而缺乏多媒体资源、在线课程等多样化的资源。还有一些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更新速度慢,甚至停止更新,这些都不利于信息化管理的推进以及相关工作的落实。[4]因此,图书馆要对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并提供必要支持和投入。
(二)图书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不足
从现状看,部分图书管理人员信息化素养有待提升,长此以往势必会对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造成不利影响。部分图书管理员虽然经过专业培训才上岗工作,但是专业素养依旧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加之图书馆整体建设水平较低,从而经常出现工作混乱的现象。因此,要想更好推进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就要加大人才管理和培养力度。
(三)信息安全保护不到位
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涉及大量的数字资源和敏感信息,因此信息安全与知识产权保护是管理中的重要项目。
首先,很多图书馆对数字资源保护不到位,面临图书资料被非法复制、传播和篡改的风险。其次,信息化管理中,图书馆的读者信息、借阅记录等敏感数据也面临着泄露的风险。最后,图书馆在采购和使用数字资源时,也要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防止版权侵犯和盗版行为的发生。这些问题需要图书馆加强信息安全防护,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进而使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得到进一步完善。
三、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的实施策略
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对图书资料管理效率提升以及图书馆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图书馆管理人员必须对图书资料信息化工作加强重视,制订科学的工作计划,以确保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能够按照既定方向、目标有计划开展,切实推进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成效提升。具体而言,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做好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构建完善的信息化基础设施,这包括采购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如高性能计算机、扫描仪、打印机、移动设备等,以确保图书资料的数字化处理和存储能够高效、稳定地进行。同时,还要建设高速、稳定的网络环境,为图书馆用户提供流畅的信息服务。在设备采购方面,图书馆应充分考虑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选择性价比高、功能齐全的设备。例如,采用大容量、高速的存储设备,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数字化资源;使用高分辨率快速扫描仪,提高图书资料数字化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图书馆还应关注设备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确保不同设备之间能够无缝衔接和协同工作。此外,在网络建设方面,图书馆应搭建高速、稳定的局域网和互联网接入环境。通过优化网络拓扑结构、提升带宽和降低延迟,确保用户能够快速地访问和获取图书资料。
(二)建立健全的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机制
要想保证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得以高效、规范地运行,图书馆必须根据本馆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构建一套与本馆运行相适配的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机制。
首先,图书馆要明确信息化管理的目标,为信息化管理机制的建立提供清晰的方向。其次,要建立系统性的岗位工作制,对信息化管理的岗位职责进行细致划分,提出详细的工作要求,形成奖惩机制,以激发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再次,要实施精细化的管理流程。从图书资料的采购到编目、上架、借阅、归还等各个环节,都应实现信息化管理。通过系统自动化处理,减少人工干预,提高工作效率。最后,加强对流程的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5]通过建立健全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机制,提高图书资料的管理效率,优化读者服务体验,并保障信息安全,最终能够更好地促进图书馆综合性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运行。
(三)提升图书管理人员信息素养
图书管理人员是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其信息素养和工作能力会对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建设成效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图书馆必须高度重视图书管理员信息素养和工作能力的提升。
首先,图书馆要在日常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图书管理人员认识到信息素养在现代图书馆工作中的重要性,使其形成主动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其次,图书馆应定期组织信息化素养培训课程,邀请行业专家或资深图书管理人员授课,内容涵盖信息科学基础、信息技术应用、图书馆管理系统操作等方面。同时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发挥图书馆数字资源优势,引入在线学习资源,包括相关的数字图书以及在线课程等,方便图书管理人员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再次,图书馆要为图书管理人员分配与信息化相关的工作任务,如数字资源的整理、图书馆网站的管理等,让他们在工作中积累实践经验,转化学习成果,进而提升信息素养。最后,图书管理人员自身也要加强学习,主动参加各类培训和研讨会,与同行交流,了解最新的信息化管理理论和技术,还可以通过阅读专业书籍、关注学术论文发表、参与学术活动等方式,扩展自己的视野和知识面。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可以为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与建设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6]
(四)加强信息安全保护
信息安全保护是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要从多方面落实相关工作,全面保障数字资源和读者的信息安全。
其一,图书馆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机制,明确信息安全责任,对相关管理人员定岗定责,使信息安全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其二,图书馆应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包括建立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病毒防护系统等,以防止外部攻击和病毒感染。其三,图书馆应加强数据加密和用户认证,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7]其四,图书馆还应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和恢复,以防止数据丢失和损坏。其五,图书馆应加强用户隐私保护,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泄露用户个人信息和借阅记录。此外,图书馆还应加强员工的信息安全培训,增强员工的信息安全意识,提升工作技能,确保员工能够正确处理信息安全事件。其六,图书馆应加强与外部合作,通过与其他机构加强合作,应对信息安全挑战,提升信息安全防护水平。[8]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是图书资料管理的发展趋势,对于图书资料管理效率提升以及图书馆服务转型升级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图书馆必须对图书资料信息化工作加强重视,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建立完善的图书资料信息化机制、保证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的专业性、提升图书管理员信息素养等举措,切实提高图书资料信息化建设质量,进而充分发挥图书资料信息化的作用,更好地促进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商丽莉.关于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数字化的现实意义探析[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04):207.
[2]董亚群.信息化背景下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方法研究[J].黑龙江档案,2023(04):312-314.
[3]何佳磬.图书资料的信息化管理[J].文化产业,2024(06):82-84.
[4]柴绪锋.信息化背景下图书资料管理的优化与创新方法分析[J].科技资讯,2023,21(13):199-202.
[5]吴瑞珍.浅析图书馆管理信息化建设[J].参花(上),2021(02):125-126.
[6]谢文娜.图书资料信息网络化建设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5):222.
[7]李玉民.浅析图书资料网络化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05):112-113.
[8]贵梅.网络信息化环境下加强图书资料管理初探[J].参花,2024(09):128-130.
(作者简介:张杰,女,硕士研究生,临沂市河东区图书馆,中级,研究方向:图书资料)
(责任编辑 张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