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市集带动非遗文化发展的新途径探索

2024-08-09 00:00:00王晓莉林德丽
参花(上) 2024年8期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当前一些非遗项目面临着传承困难、发展停滞、活性不足的困境,后人通常仅能从书籍、影视作品中窥探其身影,因此保护与发展非遗文化势在必行。本文以非遗市集“泊里大集”为研究对象,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探讨非遗市集带动非遗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新途径。线下方面,让非遗文化从书籍和影视作品中“走出去”,通过市集方式走进百姓生活;线上方面,让数字技术全面助力非遗文化“活下去”,再到“火起来”,达到广泛传播的目的,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二、非遗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意义

非遗是国家和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重要文化图腾,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灿烂的非遗文化,对于延续历史文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意义。

(一)弘扬民族文化

非遗的传播与发展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非遗传承,能够保持文化的连续性,让后代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根源,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非遗的传承也有助于保护和弘扬民族的语言、艺术、技艺等,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1]例如,山东省临沂市非遗产品亮相奥地利维也纳“多瑙万国节”,泥哨、泥塑、剪纸、竹筒、布艺玩具等非遗产品琳琅满目。其中泥哨造型别致,声音悠扬;剪纸工艺精美,寓意深刻;泥塑栩栩如生,色彩艳丽;竹筒雕刻技艺精湛,质感独特;布艺玩具充满童趣。这些非遗产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匠人精神,吸引了众多国际友人的目光,不仅展示了临沂市丰富的非遗技艺,更让世界人民近距离感受到“机遇中国 时尚临沂”的独特魅力。

(二)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非遗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非遗文化中的传统技艺和艺术形式,需要传承者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在传承的过程中,传承人在保留非遗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进行创新,使非遗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和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正禹非遗馆定期举办各种非遗文化活动,如非遗“探究式”体验课程,以及非遗课程进校园、社区等。在这些活动中,少年儿童可以深入了解非遗文化,并亲手制作毛猴、脸谱、面塑、风筝、剪纸、手撕纸字画等多种与非遗相关的手工艺品。这些活动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学习非遗文化的机会,q9/8DOO3XuTDe4ThSQ62MXMEdYKXeTdTVnm34/3078A=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不仅能够使非遗焕发新的活力,也能够激发社会的创新动力。例如,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非遗产品,既能传承文化,又能促进经济发展。[2]

(三)增强社会凝聚力

非遗的传播与发展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非遗往往需要集体的参与及合作,通过共同参与非遗活动,能够增进人们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从而增强社会凝聚力。[3]

总之,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投资。通过非遗传承,能够保持文化的连续性,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文化多样性,增强社会凝聚力,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除此之外,非遗的传承还能够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让非遗成为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三、非遗市集带动非遗文化发展的新途径

非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更是地方文明演变的重要见证,因此,为了确保非遗文化的持续生存与发展,必须创造一个适合其生存发展的环境。要想让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先要使其“活下去”,进而“火起来”。因此,首要的一步就是让非遗文化从文字记录中“走出去”,推进“非遗文化+”的战略实施,促进互联网等高新科技在非遗文化生产、传播等各环节的应用,通过“线上+线下”模式推动非遗文化发展,如下图所示。

(一)线下:市集赋能非遗文化“走出去”

让非遗文化从书籍和影视作品中“走出去”,就要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展示,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丰富人民群众日常的精神文化生活,营造欢乐祥和、热闹喜庆的生活氛围,助力非遗文化传承,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以泊里大集为例,通过分析泊里大集的发展现状,能够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非遗市集“泊里大集”是青岛最有乡土气息的农贸市集之一,有着300余年历史,已成功入选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其汇聚了各类非遗项目,包括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传统音乐、舞蹈等,形成了丰富的文化盛宴。“泊里大集”连续6年登上央视,在微博、抖音、公众号等新媒体话题点击量超1000万,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大集”,展现了青岛市集的魅力。其中,“山东青岛百年大集 日客流量超十万”“山东 百年大集 尝乡村美味感受传统习俗”,这两条连续播出的新闻提升了泊里大集的吸引力,从而增强了大众对传统习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项目的保护意识,进而通过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市集“泊里大集”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展示、传承技艺的平台,有助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泊里大集”吸引了大量游客参观、体验,提高了非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非遗市集“泊里大集”在传统非遗文化基础上,注重创新与融合,使非遗文化更具活力。[5]“泊里大集”促进了各类非遗项目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了多项非遗共同发展。

“泊里大集”的成功有助于激发非遗传承人的创作热情,从而激发非遗文化企业的“精品意识”和“工匠精神”,探索“互联网+传统工艺+在地就业”模式,重点扶持示范带动性强、在地就业多、成长态势好的非遗企业、工坊,打造本土的龙头非遗文化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加快青岛非遗文化品牌化的步伐。

另外,可考虑“非遗+国潮”以实现非遗文化“破圈”创新,与目前市场上受到青少年喜爱的时尚行业跨界融合,提升非遗文化的时尚性。如某彩妆品牌将苗族银饰融入产品的包装设计,用“苗族印象”作为彩妆产品的主题,既体现了非遗之美,又展现了“国潮”新风貌。

(二)线上:互联网赋能非遗文化“活下去”

我国非遗文化传承和再创造的潜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社会机构开始尝试并采用“非遗+”的传播模式,为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加快发展以非遗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的非遗文化产业,[6]进行全产业链升级,促进非遗文化市场化。坚持跨界与融合思维,提高生产效率、产品品质,提升非遗文化的市场竞争力,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助力,形成非遗文化发展的新亮点。

1.“非遗+短视频”

进入互联网时代,短视频迅速兴起。作为一种互联网内容传播方式,短视频相比于单一的文字、图片或音频,具有更高的传播势能、更大的内容密度和更强的感染力,短小精悍,更适应互联网时代的节奏,也因此逐渐获得各大互联网平台和网民的青睐。[7]自短视频平台产生以来,以非遗为主题的短视频制作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层出不穷,比如传统服饰穿搭、传统器具制作、古代生活体验、民间工艺教学展示、传统美食制作等,许多非遗博主依靠非遗短视频获得了较多流量,成为传播非遗的网络红人。

为进一步培养非遗传承人才,助力非遗发展,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正式发起“非遗带头人计划”。该计划通过提供创业教育、搭建同伴网络、对接发展资源等,全面支持年轻的非遗传承人及其非遗事业的发展,在全国发掘扎根乡土的非遗传承人,让更多用户加入传承队伍中,全方位开发与挖掘非遗的文化价值和市场价值。

非遗短视频能够在互联网时代兴起,除了短视频本身具备短、平、快的传播特点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用户能够与这些短视频内容产生深刻的共鸣,符合当代大众的精神需求。[8]比如李子柒、滇西小哥等短视频博主,他们的短视频之所以能够受到高度关注,除了专业团队的包装运营之外,从文化审美层面看,迎合了当下大众的审美需求。这类短视频展现的极富古韵的传统工艺、精致秀美的传统服饰以及“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般的诗意生活,与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对观众极具吸引力,满足了他们对传统诗意生活的想象。短视频通过展现非遗丰富的文化内涵,有助于进一步推动非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2.“非遗+科技”

“非遗+科技”赋能非遗文化传播,打造非遗文化传承新范式。现代技术所强调的“临场感”“沉浸式体验”,恰好契合新时代非遗文化传播的新要求。利用5G、AI、XR等技术实现京杭大运河场景虚拟建模,将历史文化和实体景区相融相通,为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赋能以非遗为代表的跨区域文旅资源高质量传播与发展,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参考。

3.“非遗+游戏”

“非遗+游戏”为非遗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如有的游戏在界面设计上选择了剪纸这一非遗文化,受到了中外文化界的高度赞誉,该游戏荣获美国IndieCade 2018 Innovation in Aesthetics Design Award(创意美学奖),开辟了我国非遗文化对外传播的新路径。

综上所述,“泊里大集”作为线下推广的实践基地,可以扩大非遗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非遗自带的文化属性也可以丰富“泊里大集”的文化内涵,推动非遗文化与科技、国潮、游戏的有机结合,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非遗文化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全方位提升大众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兴趣。

四、结语

发展是最好的传承。未来,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要加强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拓宽传播渠道,把握非遗文化的亮点,助力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本文从非遗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意义入手,结合实践研究,利用泊里大集自身的影响力和传播能力,为非遗特色文化“走出去”“活下去”“火起来”提供了一定依据,让非遗文化在保持原生魅力的同时,向世界展示更多“华服”,让“深巷美酒”走进寻常百姓家。

参考文献:

[1]王建华,刘龙堰.乡村振兴战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2,20(03):124-130.

[2]马连波.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作用[J].农家参谋,2022(21):4-6.

[3]吴泓毅.中国非遗文化现状与保护研究[J].大众文艺,2023(12):1-3.

[4]张吉庆.文旅融合视域下乡村集市的功能转型与传承发展——以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镇为例[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6(05):65-69.

[5]韩亚辉,王昌.符号·记忆·互动:短视频视域下赶集人的身体实践——以泊里大集为例[J].文化与传播,2023,12(04):16-22.

[6]李雨馨,杨羽彤.乡村振兴视域下钧瓷非遗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路径[J].采写编,2023(06):163-165.

[7]刘广超.探析现代技术发展下非遗文化的继承与传播[J].文化学刊,2023(01):65-68.

[8]冉杨,邱子玥,陈秋然.融媒体视域下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播与发展——以重庆市荣昌夏布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04):69-71.

(作者简介:王晓莉,女,硕士研究生,青岛黄海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图像分割、大数据分析)

(责任编辑 王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