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虚拟博物馆设计研究

2024-08-09 00:00:00成章恒李若欣
参花(上) 2024年8期

数字时代的来临使数字技术不但可以为博物馆构建完备的馆藏资料库,同时基于数字生产、网络传播、多元消费需求的数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数字技术的不断升级也使虚拟博物馆逐渐发展。本文借助“后博物馆”理念,探讨虚拟博物馆的出现对传统的、物理实体的博物馆空间在数字时代是否能平衡好文化的多元性、统一性和观众消费观念普遍性及个体差异性之间的关系,以及虚拟博物馆的体验方式和逻辑建构,旨在拓展传统博物馆空间,在参与性和吸引力方面提供更好的观展体验。

一、博物馆数字化转向的内外因素

数字技术作为当代博物馆数字化转型的基础,与文化的融合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两者在博物馆数字化发展中相互作用、相辅相成。[1]博物馆数字化转向的内部因素主要来自藏品管理、社会功能转变等方面的需求,而外部因素则主要来自技术革新、观众需求和政策引导等方面的推动,这些因素共同促使博物馆走向数字化。

(一)博物馆数字化转向的内部因素

首先是藏品管理与保护需求的变化。数字化技术可以实现对藏品的高效管理,如数字化建档、虚拟修复等,提升博物馆管理运营水平。同时,针对文化遗产也提供了更全面的保护及传承手段。

博物馆社会功能的转变亦是数字化转向的主要内部因素。现如今,博物馆不仅仅有传统职能,还成为文化娱乐场所,吸引人们前来参观和学习。博物馆研究领域正在发生转变,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现如今,博物馆已不再是仅仅展示物品的场所,而是成为信息集聚和交流的空间和媒介。新型博物馆的形成离不开多种数字化手段的融合,传统的藏品研究模式已被信息和意义建构的主题性路径所取代。博物馆逐渐注重公众与社会的需求,这也要求博物馆运用新的数字技术和运营策划,促使观众与文物产生更密切的互动。

(二)博物馆数字化转向的外部因素

技术革新推动是博物馆数字化转向的主要外部因素。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等,为博物馆数字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观众对博物馆的期待也在发生变化。观众趋向于更加丰富、更加生动的展览内容,以及更加便捷、更加个性化的参观体验。另外,文化数字化发展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为博物馆数字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推动力。2023年相关规划指出,要“打造自信繁荣的数字文化,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打造若干综合性数字文化展示平台”。为了推动博物馆的数字化发展,相关部门和行业采取了实施展品数字化采集、图像呈现、信息共享、智能服务等措施,同时推出艺术普及、交互体验等数字化服务,开发馆藏资源,创新“互联网+展览”模式,打造全新的数字化展示项目,进一步提高公众对博物馆多元化、智能化、娱乐化的感知。

二、“后博物馆”理念下虚拟博物馆的体验特征及受众需求

“后博物馆”是博物馆理论家艾琳·胡珀·格林希尔提出的概念,其主要观点认为博物馆是一个平等的、以人为本,注重观众的选择、互动和乐趣的灵活多变的社会空间。[2]在这个理念下,知识不再是统一的、整体的,而是片段式的、多义的,没有必然的统一观点,取而代之的是呈现一系列的看法、体验和价值观。后博物馆理念的提出让观众不仅仅关注知识的权威性和正确性,更在于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培养思辨能力。

(一)体验特征

多视角体验。多视角展示是展示某一个主题或事件时考虑到来自不同视角的观点,这种方式避免了单一主题造成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在呈现多个视角时,我们要注意逻辑性和可读性,以避免矛盾和差异。多视角方式也能够帮助博物馆平衡集体的普遍性和个人的差异性。虚拟博物馆从多个视角展示信息能够呈现出多元的观点,并且能够撼动常规思维,激发兴趣,进而激发思考。

多层级信息体验。多层级信息的展示方式可以让观众在虚拟博物馆中获得更加全面的体验和感受。此外,具有丰富视听感受的感性认知信息能够促进理性认知信息更容易被接受,同时理性认知信息也能够增加感性认知信息的深度。这种展示方式不仅让观众体验到展览的内容和意义,而且还为其提供了更多探究和思考的方向。

多参与性体验。“多参与性”是指给予观众足够的机会参与到展览主题的诠释中。虚拟博物馆展览具有流动性,可以随着时间、地点、观众不同而产生多样化的诠释。[2]观众有权提出自己的想法,从而建立与展览之间的联系。多参与性不仅包含身体上的互动,还包括思想上的交流,协助观众建立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意愿和自信。这种方式为观众带来更富有参与性质的体验,使观众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探索和思考之中,提高观展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基于数据的真实性体验。虚拟博物馆利用博物馆展品的真实数据,在虚拟空间中通过各种形式,以数字化进行丰富和再现。它们以博物馆数据库的形式呈现,提供对博物馆物品数据和数字图像的开放访问,以及聚焦于各种主题的数字在线展览。[3]用户选择浏览虚拟空间和电子复制藏品,此时用户获得的信息包含了藏品信息、背景数据和虚拟场景叙事,物品与数据产生了链接,用户是基于真实性的虚拟访问。同时,这些数字内容的出现,也为博物馆数字藏品和博物馆文创提供了延展设计的基础,生产新的内容价值。

(二)受众需求

虚拟博物馆观众的需求变化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互动性需求。观众不再只是被动地观看展品,而是可以通过虚拟导览、3D模型、交互式展示等方式与展品进行互动。这些互动元素包括多媒体、线上游戏、角色扮演、情境体验等。第二,个性化的观展需求。后博物馆时代观众观展的个人意愿表达也非常强烈。虚拟博物馆可为观众的兴趣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推荐和定制服务。观众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参观路径、观看相关多媒体内容、参与特定主题活动等。第三,社交互动的需求。观众可以在虚拟博物馆中与其他参观者进行实时交流、分享体验、讨论展品等,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也增强了虚拟博物馆的社交属性。第四,便捷性的需求。虚拟博物馆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观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访问虚拟博物馆,获取展览信息、观看展品等,虚拟博物馆成为一种更加灵活和便捷的获取文化信息的方式。

三、虚拟博物馆的设计架构及关键技术

(一)设计框架

传统博物馆的逻辑架构主要围绕其核心业务和职能进行构建。虚拟博物馆不再由物理空间构成,而是从数字空间层面强调与观众的互动和参与,以及跨界合作和创新。因此,虚拟博物馆的设计架构应当围绕观众体验、互动参与、内容创新和技术整合等方面展开。

根据当前主流的网格体系结构,虚拟博物馆的框架结构如下。

技术层,主要体现其技术平台的功能。包括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3D建模技术、交互技术等。这些技术为虚拟博物馆提供了展示文物、创建虚拟空间、提供交互体验等核心功能;展示层,即虚拟博物馆与用户直接交互的界面。呈现虚拟展厅、文物展示、多媒体等内容。通过3D建模和多媒体内容向用户提供真实感强烈的虚拟参观环境;应用层,主要是其功能性应用。包括用户UI体验、导航和搜索功能、交互设计、虚拟人物解说、多媒体交互等。旨在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沉浸感,提供丰富多样的交互体验;业务层,是支持虚拟博物馆日常运营和管理的层面。包括内容管理、用户管理、数据管理、特效制作、展览策划等。确保虚拟博物馆的顺利运行,并为展示层和应用层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服务层,其主要为虚拟博物馆提供统一用户认证、展览资源认证等基础服务,确保用户信息、展品信息、编码信息等的一致性和安全性。包含用户反馈机制、在线客服等,以提供良好的用户支持和体验;数据层,虚拟博物馆存储和管理数据的基础。包括文物数据、用户数据、展览数据、交互数据等。数据层通过高效的数据存储、检索和分析技术,为虚拟博物馆提供数据支持,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

(二)关键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包含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官模拟,使观众感受到仿佛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和体验。虚拟博物馆展示主要采用桌面虚拟现实和分布式虚拟现实两种方式。虚拟环境观察窗口使观众能够使用鼠标等输入设备在虚拟环境中观察并操纵物体。而分布式虚拟现实是一种分布式虚拟环境,允许多个用户同时在不同地点参与,可以进行参观、交流、学习和娱乐,让用户感觉像在同一个真实环境中一样。相比之下,分布式虚拟现实更利于营造沉浸的氛围,给观众更加直观、真实的文化体验。

三维动画技术。三维动画技术融合多种科技,成为数字文化展示的重要手段。通过应用三维动画技术,虚拟博物馆可以方便地建立珍贵文物的模型,并模拟真实的展览环境,为观众和研究人员提供更好的展示和研究条件。观众可以通过三维动画技术进入虚拟展览空间,探索并感受典藏文物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并享受一种独特的沉浸式展览体验,激发了参观的乐趣和热情。通过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展览不仅更加生动有趣,也提高了知识性,呈现了文化价值的完整性与深度。[4]

3D协同技术。计算机技术为群体在共享环境下互相协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数字博物馆研究中,考虑到访问者的社会背景,需要为群体提供群组交互的手段和工具。在虚拟博物馆的协同技术研究中,通过协同技术的直接应用,用户可以即时观测到其他相关用户的信息、状态或行为,并可以通过各种交流工具进行实时交流,达到快速有效的群组合作效果。在虚拟博物馆中,这类技术可以支持多用户参观和交互,提供更加丰富的参观体验,增强社区合作意识,促进知识的分享和传播。

分布式信息共享技术。在网络环境中开发软件系统需要运用多种关键技术,包括通信、数据库系统和文件系统存储。此外,网格技术可以有效整合虚拟博物馆的信息资源,提供一种新型的协同传播环境,让信息服务整合成为可能。网格技术的另一个优势是能够统一管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资源库,克服系统的异构性,实现系统的互操作性,构建统一调度的系统。在虚拟博物馆的应用中,网格技术可以实现多源数据的互联共享,有效整合并管理信息资源,提升信息的利用价值和传播效率,同时也降低了维护成本和管理难度。

四、结语

数字时代虚拟博物馆的出现,使博物馆观展行为从获取信息到反馈信息变得更为简单,促进文化交流的多样性发展。虚拟博物馆在传播其多元主题内容时,通过引入个性化推荐、定制化服务等功能,注重用户体验,强调以观众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变得越来越突出。未来虚拟博物馆的展示设计研究将越来越注重跨学科的整合与创新。信息传播学、认知心理学、博物馆学和数字人文都将为虚拟博物馆在观众互动机制、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上提供支持,这些学科的交叉融合将为虚拟博物馆的展示设计带来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孙丹丽.大众文化传播视角下数字博物馆的发展趋势——评《数字博物馆发展新趋势》[J].新闻爱好者,2017(09):98.

[2]胡凯云.浅析“后博物馆”的展示诠释[J].东南文化,2017(04):102-108.

[3]伯纳黛特·伯德曼,高妍.虚拟博物馆:数字人文与博物馆学的交叉研究对象[J].数字人文研究,2023,3(02):15-30.

[4]蒋巍.定制型虚拟展示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美术学院现代公共视觉艺术设计研究中心项目“湖北历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展示、传播与利用”(项目编号:JD-2022-06);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3010014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成章恒,女,硕士研究生,湖北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展示设计;李若欣,女,本科,湖北美术学院,研究方向:展示设计)

(责任编辑 王瑞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