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闽南文化是闽南人共同创造的地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形成过程经历了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涉及诸多文化内容,涵盖多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冲击下,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闽南文化传统的传播方式相对单一,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多元化文化需求;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逐渐淡化,也导致文化传承断层现象日益严重。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有效传播和推广闽南文化,才能使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在非遗传承视角下对闽南文化进行创新性传播,不仅能够展现闽南人的精神风貌,而且能够让更多人深入体会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从非遗传承视角出发,分析非遗传承视角下闽南文化传播的意义,并提出闽南文化传播的创新性策略,旨在推动闽南文化的有效传播,进一步提升其文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二、闽南文化概述
闽南文化历经千年沉淀与积累,涵盖了民俗、建筑、生产技术、地方民歌等众多文化内容,包含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闽南语作为闽南地区独特的语言体系,不仅是人们日常交流的方式,更是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一方言,人们可以窥见闽南地区的生活习俗、历史变迁和文化传统。[1]在艺术领域,闽南文化展现出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无论是激昂高亢的南音,还是婉转动人的歌仔戏,都体现了闽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为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闽南文化的民俗风情和建筑风格也是其独特魅力的体现。无论是热闹的庙会、独特的婚嫁习俗,还是别具一格的“红砖厝”、精美的木雕工艺,都展现了闽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这些民俗风情和建筑风格为闽南地区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为游客提供了独特的文化体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不仅是闽南人民的智慧结晶,而且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
三、非遗传承视角下闽南文化传播的意义
(一)提升闽南地区文化软实力
闽南文化涵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地方民歌、渔家文化等众多文化内容,包含多项非遗传承项目,重视闽南文化的创新性传播,保护和传承这些非遗项目,不仅能够深入挖掘和展示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且能够增强闽南人民的归属感,进一步激发闽南人民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另外,闽南非遗项目的推广和展示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前来探访和体验,推动闽南地区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提升整个地区的文化软实力。
(二)推进闽南文化持续传承发展
非遗传承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传承方式,强调传承人的重要性和传承活动的实践性。通过非遗传承,可以将闽南文化的精髓和传统技艺代代相传,确保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延续和发展。这种传承方式不仅有助于保护闽南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而且能够为未来的文化创新提供宝贵的资源和灵感。通过不断地挖掘和创新,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可以推动闽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此外,非遗传承的实践活动能够培养更多的文化传承人,为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2]
(三)促进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
闽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将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展现给更广泛的受众,不仅有助于提升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而且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实现文化多样性。通过共享文化资源、共赏文化成果,可以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四、非遗传承视角下闽南文化传播的创新性策略
(一)针对地域性元素,构建差异化传播模式
闽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闽南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优势。在构建差异化传播模式时,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将闽南文化的地域性元素与现代传播手段相结合,打造辨识度高的传播符号和文化品牌。[3]
首先,深入挖掘闽南文化的地域性元素,如闽南语、闽南歌仔戏、闽南建筑等,通过提炼其精髓和特点,将其转化为辨识度高的传播符号。这些符号不仅能够凸显闽南文化的独特性,而且能够有效激发受众兴趣。其次,结合现代传播手段,如社交媒体等,将闽南文化的传播内容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受众。例如,可以通过制作闽南文化主题的短视频,展示闽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地域风情和文化传统,让受众在视觉和听觉上获得双重享受。最后,打造具有闽南特色的文化品牌,如举办闽南文化节、推出闽南文化衍生品等,通过品牌的力量提升闽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品牌活动不仅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闽南文化,而且能够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化。
(二)借助图形元素,增强传播内容的趣味性
图形作为视觉信息的载体,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能够迅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并激发其兴趣。在闽南文化传播过程中,借助图形传播文化内容,不仅能够增强传播内容的趣味性,而且能够让受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闽南文化的魅力。
首先,借鉴闽南文化的艺术风格,创作出具有闽南特色的图形元素。例如,可以运用闽南传统剪纸等艺术形式,创作出反映闽南人民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而且能够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吸引受众关注。其次,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将闽南文化中的图形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创作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图形作品。例如,运用现代图形设计手法,对闽南文化的代表性图案进行再创作,使其焕发新的生机。最后,将图形作品应用于文化产品、旅游宣传等多个领域。例如,将图形元素应用于闽南特色商品的包装设计,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将图形作品用于制作旅游宣传海报、宣传手册等,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探访和体验闽南文化。
(三)依托标识性产品,塑造闽南文化符号化形象
闽南地区文化产业对于创新性传播闽南文化具有天然优势,可以通过挖掘和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创造出具有标识性特色的文化产品。通过广泛的市场推广,这些产品不仅可以成为传播闽南文化的重要媒介,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塑造闽南文化符号化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还能够促进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深化。[4]一方面,结合闽南文化的传统技艺和艺术风格,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例如,利用闽南地区的传统工艺,如剪纸、泥塑、木雕等,创作出反映闽南生活习俗、历史传说等文化元素的艺术品。这些手工艺品具有文化价值,承载着闽南文化的深厚底蕴,成为传递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设计具有闽南特色的纪念品和旅游产品。在纪念品的设计上融入闽南文化元素,如闽南建筑、传统服饰、特色美食等,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美的制作,让人们在欣赏和使用纪念品的同时,感受到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针对旅游市场推出具有闽南特色的旅游产品,如文化衫、帽子、饰品等,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留下美好的回忆。
(四)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打造融媒体传播平台
融媒体是新时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为闽南文化的创新性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现代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可以打造具有闽南特色的融媒体平台,通过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让闽南文化以更加生动多样的方式呈现给受众。
首先,相关部门可以利用融媒体平台发布闽南文化的最新动态,包括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的进展、文化活动的组织与举办等,让受众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到闽南文化的最新消息。[5]其次,深入挖掘闽南文化的内涵,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展示闽南非遗项目的技艺等,让受众更加直观地感受闽南文化的魅力。再次,为了提升受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可以利用跨屏交互技术,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无缝衔接和互动体验。例如,受众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观看闽南文化的视频介绍,同时参与线上的互动活动,如答题、投票等,赢取文化产品作为奖励。最后,相关部门还可以开发具有闽南特色的移动应用程序,让受众在娱乐过程中了解和学习闽南文化。通过打造具有闽南特色的融媒体平台,实现闽南文化的多元化、互动式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闽南文化,推动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五)依托学校优势,开展特色教育活动
学校可以作为闽南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年轻一代接触和了解闽南文化的重要场所。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闽南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相关部门应当充分利用学校这一文化传承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首先,在学校开设专门的闽南文化课程,将闽南文化的精髓融入教学内容中。这些课程可以包括闽南历史、语言、艺术、民俗等多个方面,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实例展示,让学生能够全面而深入地了解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其次,举办各类闽南文化校园活动,如闽南文化节、闽南传统技艺展示等。这些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浓厚的闽南文化氛围,而且能够让他们通过参与活动,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闽南文化的魅力。在活动过程中,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非遗技艺的传承和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亲身学习并感受到传统技艺的精髓。最后,利用学校的宣传栏、广播站等媒介,定期发布闽南文化的相关资讯,让更多学生关注闽南文化。在宣传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闽南文化的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闽南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六)基于信息化时代要求,强化网络信息化建设
在闽南文化创新性传播的过程中,要强化网络信息化建设,充分掌握信息化时代网络的主导权。
首先,要强化闽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和智能化建设。通过建立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库体系,将闽南文化的各类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并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存储和展示。通过这种方式保护非遗文化的原始形态,让更多人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和欣赏到闽南文化的魅力。其次,充分发挥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的宣传作用。这些平台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可以迅速将闽南文化的相关信息传递给广大受众。相关部门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发布闽南文化的最新动态、活动信息以及精彩内容,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互动。通过与受众互动和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馈,不断优化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总之,只有强化网络信息化建设,对闽南文化进行创新性传播,才能让其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五、结语
综上所述,非遗传承视角下闽南文化的创新性传播,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在传播过程中,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构建差异化传播模式、提升传播内容的趣味性、塑造文化符号化形象、开展特色教育活动以及强化网络信息化建设等,推动闽南文化的有效传播,不断提升闽南地区的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为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通过学校的教育传承,培养更多对闽南文化有深厚情感和认同感的年轻一代,为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路保俊,何东平.地方文化融入高校新文科实验室建设的思考——以闽南文化为中心[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7(04):122-126.
[2]吴淑梅.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探索——以“百姓大舞台——闽南曲艺汇”活动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3(23):66-68.
[3]石智生.新时代闽南特色校园文化品牌融入思政课教学研究——以泉州信息工程学院为例[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04):72-75.
[4]何颖.闽南文化融入闽南高校英语教学路径[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3,25(04):89-96.
[5]蔡俊杰,张茉莉,王平胜.闽南传统文化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工业设计,2023(10):145-148.
(作者简介:周湖健,男,硕士研究生,泉州开放大学,助教,研究方向:闽南文化、开放教育)
(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