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自作多情,还是“钟情妄想”?

2024-08-09 00:00马志国
现代家长 2024年8期

高中女生怎么看他都像他喜欢她的样子,可他却明确地告诉她:他不喜欢她——

晓娜说邻班有个男生喜欢她,并通过微信向她表白了。她也向那个男生表白,可对方不仅没有回应,还告诉了老师

晓娜今年17岁,在市重点高中上学。她一向品学兼优,最近却三番五次地被请家长。家长也感觉女儿最近有些异常。

这天,老师再次请家长到学校,并在交谈中建议家长带晓娜去看看是否有精神上的问题。家长很吃惊,紧急联系我,请求第二天来访。

看家长心情迫切,我调整了工作安排,第二天便在咨询室见到了晓娜和她的母亲徐女士。

我先和徐女士单独交流。

徐女士压低声音说:“晓娜从上小学起就很优秀,学习好,人又善良,一直当班长。大约一个月前,我感觉她的状态和以前不太一样,心情低落不说,说话也有些不着边际,什么有同学监视她、知道了她心里的秘密、都在背后议论她等,还说有个男生跟她表白了。我正想弄清楚孩子是咋回事时,老师就打来电话,让去学校一趟。”

我问:“老师怎么说?”

“老师介绍了大致情况。原来,晓娜说邻班有个男生喜欢她,并通过微信向她表白了。她也向那个男生表白,可对方没有回应。于是,晓娜就去邻班找那个男生,当面表达了爱慕之情。结果,男生说自己并无此意。晓娜不信,三番五次去邻班找人家。于是,那个男生将此事告诉老师,同时表明自己对晓娜没有爱慕之情,希望晓娜以后别再纠缠他。老师考虑此事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不仅影响那个男生,更会让晓娜处于不利境地,于是几次约谈我们,想让我们跟孩子谈谈,让她以后别再找那个男生。”

“那你们找孩子谈了吗?”

“谈了。我们第一次被老师约谈后,当晚就找孩子谈了,嘱咐她以后别再找那个男生。可她不听话,依然去找人家。直到昨天,老师明确指出孩子是不是精神上有问题,我们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马老师,要是孩子真患上了精神病,那该怎么办啊?”徐女士一脸愁苦。

“看来,是我自作多情。可为什么那么多信息都告诉我,他是喜欢我的?”

单独交流中,我发现晓娜神志正常,有强烈的求助愿望,表达也清晰流畅。初步交流之后,晓娜消除顾虑,坦诚地说:“不瞒您说,我喜欢那个男生。上高一时,我俩在一个班,我是班长,他是班委。他的机智、幽默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时我就暗暗喜欢上了他。”

“这是你第一次对男生动心吗?”

“老实说,不是第一次。我以前也喜欢过其他男生,但为了专注地学习,我把喜欢埋藏在心底,从来没有表达过。但这次不一样,我非常喜欢他,而且我认为他也喜欢我,所以我希望我们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所发展。我们在微信上聊天时,他的好多话都让我心动。他说我是个好女孩,这不是在向我表白吗?”

“你认为这就是表白?”

“是啊。虽然他向我表白了,可我一开始不敢跟他表白。后来,看到他发的朋友圈以及下面同学们的评论,我受到鼓励,觉得应该向他表白。真的,好像有人在监视、跟踪我,不然大家怎么会知道我心中的秘密?还有,上课时老师频繁地提到他的名字,好像知道我在想他、我喜欢他。还有,还有一些性信息……”

“性信息?”

“就是课堂上老师讲到性别差异,讲到男女同学关系等,好像在暗示我不要像过去那样不好意思,应该大大方方地去找他,向他表明心迹……”

“是这些信息促使你找他表白的?”

“对。本来我还有些犹豫,可是这些信息让我相信他喜欢我,于是我鼓足勇气去找他……”

“结果呢?”

“结果他拒绝了,说对我没那个意思。”

“如此说来,好像……”

“好像是我自作多情。也是,这些信息都只是暗示。可我是个认真的人,我想找他当面说清楚。这时我们已经不在一个班了,我只能在课间去他们班找他。我找了他两次,都是还没说清楚,上课铃就响了。后来我又去找他,他挺烦的,让我不要再打扰他。为了不让我找他,他将这事告诉了老师,老师又将这事告诉了家长。”

“现在,你怎么看呢?”

“看来,是我自作多情。可为什么那么多信息都告诉我,他是喜欢我的?”

“心理投射+选择性接收+主观性加工信息”,导致晓娜的认知有了偏差,感情有了困扰

至此可见,晓娜没有任何精神障碍。

妄想是精神障碍的一种。妄想有多种,其中一种叫钟情妄想。老师、家长就是担心晓娜患上了钟情妄想。

钟情妄想,是指患者坚信自己被异性钟情,并且不接受旁人的解释和提醒,即使遭到对方的严词拒绝,也不醒悟,固执己见,认为对方是在考验自己,而不断纠缠对方。

钟情妄想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就是说,钟情妄想往往伴随有精神异常,而且其精神异常不是解释说明可以化解的,要经过药物治疗才能消除。

乍一看,晓娜的感情困扰与钟情妄想颇为相似,但其实二者有实质的不同:一是她没有任何精神障碍的表现,神情、思维、语言、行为、情感都很正常;二是她能够有所反思,经过适当引导能够清醒意识到是自己自作多情:三是她有求助的愿望,希望从感情困扰中走出来,并不固执己见。

晓娜之所以多次找那个男生,是因为她虽说对自己的自作多情有所觉察,却不愿相信,加上没有机会好好沟通,所以才多次找那个男生想当面确认一下,并非无理纠缠。

通过交流,晓娜领悟到确实是自己自作多情后,并没有出现不可理喻的病态思维和理念。她只是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信息会让自己产生误解。

总之,晓娜没有精神障碍,其感情困扰也并非钟情妄想,而是误解了某些信息。

那么,晓娜为什么会对有些信息产生误解呢?这是自我主观因素的心理投射导致的。

所谓心理投射,就是把自己的心态投射到别人身上,觉得别人就像自己认为的那样。晓娜由于自作多情,导致认知偏差:第一,她选择性地接受了支持自己信念的信息,就是说她听到的都是她想听的;第二,她在处理信息时,会从支持自己信念的角度出发,对信息进行解读。

接下来,我开始引导晓娜自我领悟是她的心理投射导致其认知偏差。

我先给她介绍了一个心理学实验:“研究者让两组参与者给同一位女士打电话。研究者告诉第一组参与者,对方是一个冷酷、呆板、乏味的人,告诉第二组参与者,对方是一个热情、开朗、有趣的人,然后观察两组参与者跟这位女士通话时间的长短。你猜结果怎样?”

晓娜脱口而出:“第二组比第一组的通话时间长。”

“完全正确,为什么?”

“因为第二组认为对方人很好,就会多说一些。”

“对。主观认为对方怎样,就会感觉对方怎样,这是不同的心理投射造成的。就是说,把对方想成怎样的人,就会觉得他是怎样的人。”

“生活中也是如此吗?”

“生活中也是如此。你读过疑人偷斧的故事吗?有个人家里的斧头找不到了,就怀疑被邻居偷去了。他留意观察邻居,发现邻居怎么看怎么像偷斧头的人。过了几天,他的斧头找到了。奇怪的是,这时他再看邻居,就不像偷斧头的人了。”

晓娜接过话茬儿:“您的意思是,我就像那个丢斧头的人?”

“好,我们回到你的问题上。你喜欢那个男生,并以为他也喜欢你,所以你怎么看他都像喜欢你的样子。他对你笑容可掬、含情脉脉,经常帮助你,夸你是个好女孩……就这样,通过心理投射和选择性接收,再通过主观性加工信息,你的认知有了偏差、感情有了困扰。”

晓娜笑了:“对。这也造成了我自作多情。”

我也笑了:“就当是青春期编织的一个玫瑰梦吧,梦醒了就行。”

晓娜完全醒悟了:“醒了,彻底醒了,谢谢您!”

一周后,徐女士再次来访。

提到晓娜,她带着几分兴奋和惊奇:“她再也没去找过那个男生,再也没说过不着边际的话,心态平和了,学习就踏实了,状态跟以前大不一样。老师高兴地说,那个优秀的晓娜又回来了。您真厉害!这孩子究竟是怎么回事啊?”

我将晓娜之所以产生感情困扰的前因后果告诉了徐女士。徐女士再三表示感谢,同时还有些不放心:“我们家长还要做些什么吗?我怕孩子还有心理阴影。”

我诚恳地说:“不用谢我,是晓娜厉害。她真的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不仅悟性高,而且自助自救能力强。以后对这件事,家长不用刻意回避,如果晓娜提起,就为她的悟性和自助自救点赞,如果晓娜不提,就让这件事随风而去吧。”

【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