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已的弃船

2024-08-09 00:00童孟侯
航海 2024年4期

弃船是一个何等悲催的词儿

一般人坐车多,坐船少;一般人碰不上弃船困境,不然就倒霉了!情况好的,还能爬上一艘救生艇;情况差的,就要靠游泳自救了。可是,一个人能在水里游多久?更何况海面有风浪,水下有鲨鱼。

一般人对弃船有点印象是从电影《泰坦尼克号》开始的。当时最大的邮轮竟然要弃船?邮轮上的灯光突然闪烁一下,然后完全熄灭,“泰坦尼克”号顿刻陷入黑暗。1 500多人像蜂群那样紧紧地集成一团,东躲无路,西奔无道。突然间,就像美国好莱坞拍摄的灾难片一样,巨大无比的船艉耸立起来,因为它的里面有空气,因为它有足够的浮力;而装满海水的船艏又使劲把船体往下拉,往海底拽,因为它有重力。两股极端的应力对抗着,一个拼命朝上,一个死死往下,而且是在船舶结构最薄弱的地方对抗着!很快,庞然大物被折断,然后下沉,下沉,下沉。

这当口,用不着船长命令什么“弃船”,谁都知道不弃船也弃船了。

从撞击冰山到完全沉没,“泰坦尼克”号“耗”了2小时40分钟。2 224名船员和旅客,只有705人生还。

什么是弃船?弃船是指当船舶处于危急状态,船长认为自救和他救都没有希望,船舶沉没或毁灭已经不可避免,为了旅客和船员的生命安全,决定弃置船舶的行为。这是船舶利用本船或他船的救生设备、浮具和救生器材,使旅客和船员安全离开遇险船的最后措施。

换言之,这是最后一招了,这是留给船上人一丝希望,属于无可奈何,属于穷途末路。

按照航海界正规的弃船程序,绝对不能你说要弃船,就可以跳下水逃走了,必须有步骤,走程序,甚至有预演。当然,前提是有时间,我说的是“有时间”,也就是从船出事到沉没,中间还有那么一段时间。如果这艘船说沉就沉,甚至突然翻转底朝天,也就没有那么多从容不迫,更没有什么繁文缛节的困扰了。

要弃船,首先要报经这艘船的所有者同意,拨电话,喊高频,发微信都可以,反正船东不同意,你就要不离不弃,死守着。同时,船长要立刻向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和当地海事主管机关报告。

接着,船上要启动应急反应程序,驾驶值班人员按《船舶应急演习信号表》发布船舶“弃船”信号——汽笛、警报器或口笛,六短一长,连续发声一分钟。

接着,各岗位的船员按照《船舶应变部署预案》和《船舶应变部署预案船员任务分工表》各就各位,开展抢险救援行动。

船长要亲自指挥操纵船舶,驶往有利组织实施弃船行动的水域,然后才能下达准备弃船命令。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船舶沉没于港口、航道、锚地或其他影响他船航行或作业的区域,即使船舶所有人宣布放弃对这艘船的一切权利,仍然要承担清除残骸的责任,跑得了和尚跑不了“船”。

有一点笔者即使不说,读者大概都知道了:弃船命令下达后,船长是最后一个离船的。

大副,要协助船长组织船员现场抢险和撤离,携带好国旗、船舶印章、船舶结构图、《航海日志》等重要文件(包括防火档案),还有施救药品、台账记录等等,而不是穿上救生衣一走了之,大副需要把弃船行动组织起来:要核准船上的船员和旅客的确切人数,查看所有人是否都有救生衣穿,是否穿得正确?大副还要具体组织旅客、船员依次安全、有序离船。要先降下一只救生艇,启动并运转救生艇发动机,运转吊筏架,告知上艇的人如何使用无线电救生设备……

轮机长,要负责组织轮机部船员抢险,下令关停机电设备,携带重要文件资料(其中最重要的是《轮机日志》),然后带领轮机部人员撤离机舱,上到甲板。

正规的海轮江轮,不仅要进行放火演练,还要进行弃船演习,一切按照笔者在上面写到的那些步骤做,完全像真的发生事故后那样操作。

笔者采访过不少远洋船员,曾经问过其中的一位:“你遭遇过弃船吗?”

他的神情有些怪异:“弃船?我要是遇到弃船,就不会在这里接受你采访啦。”

确实,弃船的经历大多是痛苦的经历,不堪回首。

笔者采访过一位有过弃船经历的水手:“你遭遇过弃船吗?听说你后来上了救生舢板?你在海上漂流了多少时间?”

他似乎答非所问,“咳”了一声,然后说:弃船后我们就吃救生舢板上的淡水和压缩饼干,那种压缩饼干是一小块一小块的,看看不起眼,热量其实很高,但是吃下去之后感觉肚子里还是空空的,像没吃一样;但是多吃几块后再喝点水,肚子就会胀得很难受……

笔者还采访过一位被“船弃”的海员,他的名字叫张书通。30多年前的6月17日,“航浚102”号的机匠张书通值凌晨4点到早晨8点的班,下班后喝了一碗粥,馒头往桌上一扔,倒头就睡,太困了,好好补一觉。

睡梦中,噗通一下!船身猛然震颤,弹醒了张书通。他滚下床,立刻跑到舷边看。啊呀!一艘几乎比他的这条船大一倍的庞然大物“鲁海65”号,劈头撞在“航浚102”号的右侧,撞开一个12平方米的大洞,海水顿时哗哗哗往里灌,全船警报,嘟嘟嘟!

此时,不是张书通当班,可是他冲下机舱,马上关浮力舱,马上关水密门,东面忙完了忙西面;此时,大管轮也冲下机舱来,他是来抢《轮机日志》的,看见张书通还在机舱,大吼一声:快点上去穿救生衣,要弃船了!

张书通又四面查看一下,看到驾驶室摇钟已经摇到了“停止”的位置,他才停了车,然后离开主机往上走。来不及了,船体已经歪斜90̊,水已经齐腰深,栏杆已经抓不着。突然,一股洪流猛地扑过来,张书通被海水卷到舱里,“航浚102”号訇然翻扣,船底朝天,并且迅速下沉。因为船体是突然翻扣的,所以船舱内还有空气,张书通苟活。

结果,为了救这个普通海员张书通,动用的船只达到20艘,兵马500人,潜水员潜水88个小时,花费5天5夜时间,耗资40万元!

笔者得知张书通获救的消息,立刻赶到天津采访他,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弃船的:为什么大管轮已经告诉你要弃船了,你还要待在机舱里?

张书通的回答很平淡很平静:我要关心一下轮机,那是我的岗位……

可不是吗?尽管很多时候弃船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但是它依然叫人措手不及。这是一个多么叫人沮丧的词儿,它意味着船上的人(无论是船员还是乘客)很可能马上要落水了,生死未卜。

世界上最悲壮的弃船

1937年,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中国人决定在长江筑起一道“水下钢铁大坝”,封锁长江,阻止日本军舰进入长江。用什么来筑“大坝”?用船,用钢铁打造的沉船!

沉船封江其实就是设置一种“暗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比利时某一个小港口,英国人只用了3艘小废舰就把港口航道堵住了,形成了“路障”。

然而,那个比利时的小港口航道宽不过120呎,深不过20呎;而长江的江阴江面呢?浩浩荡荡,水流奔腾,宽度达到3公里,深度达到100呎,要沉下多少船才能把长江这一段彻底封住?

既然割腕断臂的举动已经决定,海军先把自己的旧军舰沉入江底,它们又从江苏、浙江、安徽、湖北等省征用了185艘民船和盐船,在船舱里填入石头,然后连船带石头一起沉入江底。

在两个月的时间里,12艘舰艇、200多艘民船被沉入江中!如血的残阳映照在江面上,那么多艘船的船底闸门被打开,江水汹涌而入,船体缓缓下沉。水兵们和船员们在远处脱帽致敬,脸上挂着泪珠。这是他们朝夕相处的载体,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伙,如今,竟然不得不抛弃它了!

笔者不妨把长江弃船这件事说得具体一点:比方说航运界的大亨虞洽卿,他的三北集团有34艘52 000多吨船,抗日战争初期,三北公司的“醒狮”号、“富阳”号、“万象”号、“松浦”号、“姚北”号等6艘轮船,以及4艘泵船,先后主动沉没于江阴、马当、镇海、福州各港,充当了钢铁封锁线,封锁日本侵略者的船只。这一沉,沉掉了虞洽卿将近一半的实力,剩下的那些货船客船则在封锁线的内侧,继续跑长江航线,参与航运。

再比方说身为上海市轮船工会理事长的杜月笙,他亲自带领“大达”轮船公司所有的船,赶到江阴,把它们统统沉没在长江江底,一艘都不留。

如今回过头来看看这桩弃船事件,专家意见纷纭:“构筑水下封锁线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这不代表沉船在长江作战中能发挥积极的堵塞效用”“沉船封江,其实是一种相当昂贵而笨拙的做法,它只能形成一道范围狭小且不具攻击性的静态水中障碍,执行起来很是不易”……

我对这样的意见是不屑的,水下封锁线无论如何是一个壮举,一个大义凛然!1937年底,江阴要塞附近爆发过包括水面战斗在内的激战,但是由于中国还很孱弱,绝大部分战斗都是中国军舰对决日本飞机的海空战斗。与之相比,中国海军和中国百姓利用废旧战舰,甚至舍弃完好的货轮,在江阴组成了一道“江阴沉船堵塞线”,其战略意义是尤其重要的。由于这条堵塞线的存在,日本扬子江舰队没有能够及时赶到南京附近江面,使国军能够撤出大部分的军队。

也算是弃船的冲滩

1955年4月1日,“民主三号”客轮搭载1 300名乘客,开往宁波方向,路途短,又是贴着海岸线走,很安全,很保险,航行一晚上,凌晨就到目的地了。也许正是因为这两点,船员麻痹了。

凌晨1点43分,客轮刚刚驶过鱼腥脑灯塔,海雾就开始弥漫,驾驶员的视线开始模糊不请。二副没把握安全驾驶,就叫船长到驾驶台亲自指挥。船长看了一下四周,认为海水可能是提早涨潮了,于是命令“民主三号”客轮还是快车前进,同时鸣响船笛。

突然,船上听到附近有回声,或者说有回音,这是怎么一回事?船笛声怎么会回过来了?船长往窗外一探头,这才发现客轮正朝着一个岛撞去。他大声命令:“极右舵!快快极右舵!”

哪里来得及,船头随即传来很响的一声:咔嚓!船员们都明白:触礁了。很快,一舱和二舱都进水了,海水哗哗地灌进来。船长无可奈何地命令:“冲向太平沙滩!”

船体缓慢地移动着,船头开始下沉,很快,舵机失灵了。3点30分,船身颤颤巍巍总算搁在沙滩上,倾斜35̊。船长认为不会沉没了,命令锅炉放气,抛锚!

冲滩,在这种情况下,实在是一种权宜之计,是一种半弃船。沙滩上没有海水,船冲上去后是硬的碰硬的,就会破坏船舶结构,龙骨变形了,船体松动了,主轴扭曲了,螺旋桨打坏了,这艘船基本是报废,或者是要彻底大修了,它比弃船好不了多少。

有关航海规则提醒:当船舶意外受损,船壳出现大破洞或者大裂缝,海水大量涌入船舱,船员无法堵漏或者堵漏无效,船舶的稳性和浮力遭到严重破坏,并且又有倾覆沉没的危险时,应该立刻操纵船舶,迅速找到近处的浅滩,使船体搁浅,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和恶化。

冲滩,实在是一种不得已,是一种海上自救,难道眼睁睁看着船舶葬身海底吗?难道眼睁睁看着海员和乘客都落入海水中吗?

驾驶员根据指令,会迅速选好岸坡边滩位置,然后加大车速(一般是最大马力),死命冲上岸坡边滩,直到搁浅为止,直到开不动为止。

叫航海者没有料到的是:后来,也就是从1989年开始,冲滩,会成为我国的一种奇葩产业,在它后面支撑的是规模不等的各类拆船公司;冲滩,是伴随着拆船业发展而派生出来的一种新的船舶驾驶技术,也可以称为抢滩、搁滩。当然,冲滩是需要特殊的航海技术的。

当时,不少拆船公司就建立在靠近沙滩之地,公司要求船东直接把报废的船“开”到沙滩上。一旦船上了岸,拆船工人和各类拆解工具便一拥而上,就像几只老鹰分食一只麋鹿宝宝一样,三下五除二就把船舶肢解了。拆下来的器物绝大部分还是宝,钢板、缆绳、桅杆、轮机、凳椅、电线、锚链……它们分门别类,迅速被分流装车,运到需要它们的地方去了。

我有两样藏品是从拆船公司“流”出来的:一个是半人高的舵轮,比较粗糙,应该是从一艘不大的渔船上拆下来的(见图2);另一个则比较精致,它是从法国的“喜马拉雅”号货轮上拆下的烟灰缸,底部有螺帽,可以拧在饭桌上和办公桌上(见图3)。

拆一艘船,毕竟比造一艘船要容易得多;在沙滩上拆船,总比把船拖入专门的船坞去拆成本低得多。

冲滩拆船,是一种最简单的方式,尤其是拆解小型的渔船,方便快捷。但是,拆解中型的船甚至大船,就会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污染。因为船舶内部尚有油污水和垃圾水,如果不进行处理,拆到哪里就把污水排放到那里,就会污染海滩,尔后流入大海,紧接着污染大海。

我国政府发现了这个严重问题,2009年9月2日,国务院颁布的《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管理条例》,明确指出:禁止采取冲滩方式进行船舶拆解作业。

请注意“禁止”两字,不是“不要”,而是不许!从那时候开始,冲滩拆船这个行业偃旗息鼓,彻底被禁止。要拆船,有三种方式是允许的:一是码头浮拆,二是船坞拆解,三是船台拆解。

我问过一位船长:“你航行这么多年,最让你感到伤心的事是什么?”

船长想都没想:“是叫我去冲滩嘛!我是船长,船要报废了,公司叫我自己把船开到沙滩上去,这艘船是我的老战友,我对它有感情,船公司不能瞒着我叫其他人冲滩吗?公司的理由恰恰是‘你对这艘船熟悉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