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知识服务弥补知识鸿沟可行性分析

2024-08-08 00:00康微袁晓静胡细平阎婷婷
知识文库 2024年14期

大学阶段学生获取知识的自主性强,学习方式和学习途径的选择也更多,但在学校实际学习环境中却存在诸多障碍,不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间在人才资源、教学科研仪器和设备、文献资源条件等教育资源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即使同一院校不同专业间也如此,而弥补这些差距或突破这些障碍在现实中是比较困难的。

1 高校环境下学生的知识来源

知识隐含或存在于自然与社会中,它以隐性知识的形式存在于人脑中,以显性知识的形式存在于各类媒介中。借鉴陈国权关于知识的模型分析处于学校环境下的高校学生的知识来源,可以将其简要归纳为学校学习环境中主要接触到的人(教师、同学)以及学习支持资源条件(教学科研仪器和设备、文献资源),学生在学校环境中通过与教师和同学沟通交流以及日常学习研究中获得隐含的关于自然与社会的本象与法则(即隐性知识),在阅读中获得记录在各种媒介中的显性知识,具体如图所示。

2 基于知识来源的高校学生知识资源鸿沟成因分析

“所谓的教育资源,指维持、组成、参与并服务于教育系统的一切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时空资源、信息资源、文化资源、权力资源、制度资源、政策资源、关系资源等,这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资源系统”。高校环境下学生知识学习条件直接受学校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条件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学校的人才资源、教学科研仪器和设备、文献资源条件等;间接受学校的财力资源、时空资源、文化资源、权力资源、制度资源、政策资源和关系资源等的影响,这些间接资源条件综合影响着学校教育经费的多寡,进而决定了学校的人才资源、教育科研仪器和设备以及文献资源条件等。同一高校不同专业其教育资源条件还会受其发展历史、学校资源再分配等因素影响。

2.1 不同高校发展资源条件的不同

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教育财政收入能力、高校办学类型与层次等多方面影响,不同高校教育经费收入差异显著,因此不同学校在环境建设、教学设备、实验室建设等办学条件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杨永忠等对此曾做过比较,“部属高校存在多头投入问题,它们既有中央财政的直接拨款,又有地方财政的配套。例如,自‘九五’以来,中央、省财政通过‘985工程’、‘211工程’向B高校投入20多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7亿多元,省级财政投入15亿元左右,而其他一百多所省属高校的总投入却不够15亿元。此外,B高校每年还有来自中央财政的稳定的基本科研业务经费专项资金,而A高校等其他省属高校没有,财政投入出现严重不平衡现象。”重点建设高校有多种实验室及研究中心和基地,而不少普通高校则在维持学校生存上艰难挣扎。

2.2 同一高校间不同专业发展资源条件的不同

Werner Nienhüser曾基于资源依赖理论(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RDT)分析组织行为,“单个组织的权力越大,它控制的资源就越多”。王小青也曾从资源依赖理论的角度分析高校中不同院系权力差距的原因,“大学组织内部的权力差距往往决定着领导人的选拔和任期,而校领导通过委员会资格作为其学科所在院系的代言人发挥影响力。”谁拥有资源,谁就有权力,权力和资源会带来更多的权力和资源,而权力和资源又意味着经费和资源的分配,“尤其是对大学内部经费的预算和分配作出决策,从而帮助所在学院获得稀缺和重要资源的分配权力,而这些优势学科本身又可通过学术研究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为学校提供赖以生存的资源——来自外部的经费和隐性的声誉。”可见,教育资源的差距不仅在不同高校间存在,即使是同一高校不同院系或专业的教育及发展资源条件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2.3 人才资源条件的差异

我国“围绕着不同的知识生产再生产,高等教育系统形成了一座等级化的金字塔结构,或者形成了知识生产再生产的等级链条和学术阶梯”。一方面,好的学校高考报考人数和高考分数更高,也能更多地聚集和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另一方面,好的学校无论是科研和教学环境还是教师薪资都优于普通学校。学校人才资源的差异带来了巨大的隐性知识鸿沟,以南京两所师范院校为例,其中一所院校有中科院院士、国家级、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等各类高层次专家和人才126人,教育部、国家级团队5个;另一所师范院校仅有国家督学、省督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教学名师、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省“双创博士”、省五一创新能手、省社科优青、紫金文化人才和中小学特级教师等80余人次,省级教学团队5个。两者在人才层次和数量上都存在巨大差异,更遑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学和研究团队优势差距。

2.4 信息资源的质与量的不同

学校发展历史可能会造成信息资源的差异,但教育经费的差异是不同高校之间差距的重要来源,且已经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高校间资源建设经费均存在较大差异。以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系统的统计结果为例,2017年提交文献资源购置费的789所高校图书馆中文献资源购置费最高的中山大学图书馆达12319.7万元,均值为564.3万元,众值仅为130万元,标准差为1013.3万元。经费充足的高校可以充分选择和购买高质量文献资源,而普通高校首先考虑的是纸质文献资源数量的达标,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如何满足师生需求。

3 在线知识服务弥补知识鸿沟的可行性

在线知识服务尤其是在线知识付费服务主要基于用户的主动学习需求,为其提供相关知识、信息与技能,帮助其达到求知的目的。在线知识服务能否弥补高校间学生知识鸿沟取决于其能否弥补高校各类教育资源,尤其是直接影响学生知识学习的人才资源、教学科研仪器和设备、文献资源条件等方面的差距,当在线知识服务可以在某些方面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时,那么在线知识服务就某种程度上具备了弥补高校学生知识鸿沟的可能性。目前,在用户个体意识觉醒的背景下,知识聚集中心由机构转移至个体,在线知识服务产业爆发式增长,为弥补高校学生在知识学习时的人才资源、文献资源和教学科研实验条件等差距方面提供了重要帮助。

3.1 在线知识服务在弥补人才资源方面的作用

线上平台“学习阵地”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平台、内容作者(UP主)和青年学习社群直接生产性的协商与互动。在线知识服务借助于知识服务平台不仅汇集了内容作者和知识学习者,建立了双方间的信息沟通网络,还为其提供了关于知识内容生产的协商和交互平台,不仅实现了“传道授业解惑”,同时实现了“教学相长”。

(1)在线知识服务平台打破了知识圈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线知识服务平台其最大优势是汇集了大量优秀行业专家以及有自主学习需求的用户,平台在二者之间建立了信息联系,并形成信息网络,降低了双方成本,有效增加了双方收益。如哔哩哔哩、喜马拉雅、有道、小鹅通、知识星球、微博等知识服务平台汇集了大批提供知识服务以及有目的地寻求知识服务的人,其中的优秀知识服务提供者因提供的高质量内容而受到粉丝认可。以新浪微博博主卢麒元为例,其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财政专业,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财政部工作,90年代转到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从事金融工作,后转到香港华财集团从事投资工作,对经济、金融等有很深的造诣,先后在《香港商报》《亚洲周刊》《信报财月刊》等香港刊物上开辟专栏,新浪微博有约150万粉丝,影响甚广。2019年7月应粉丝要求开设微博V+会员课程,陆续讲授《资本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韩昌黎文集》,会员受众每年达数千人之多,内容涉及经济、投资、心理学等多个方面,其还对哲学、教育和写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些课程大部分又被免费发布在哔哩哔哩、喜马拉雅、头条等多个平台,高校学生没有任何门槛即可通过网络近距离学习优秀专家的课程正是在线知识服务最大的优势,它打破了普通人与专家之间时间和空间的阻碍,打破了知识在学术圈层、行业圈子的垄断,打通了知识流通和传承的最大障碍。

(2)在线知识服务打通了知识服务提供者与知识服务接受者的角色限制

在在线知识服务中知识服务接受者可以影响或参与知识服务的提供,甚至影响知识服务的决策。仍以卢麒元为例,卢麒元与粉丝的交互是知识服务接受者与知识服务提供者相互影响的良好例证,而这是众多知识服务提供者与知识服务接受者相互影响的现状。一方面,卢麒元开设聊天课程是应众多微博粉丝求知要求,因其在聊天课程中经常应用马克思和凯恩斯的思想和方法,粉丝又要求其系统讲授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及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因投资涉及心学,粉丝又要求讲授王阳明的心学;在讲授过程中粉丝还对其学习和教育经历异常感兴趣,又进一步要求其讲授对其成长影响至深的《韩昌黎文集》。另一方面,因其课程受众广泛且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普遍相对较高,反过来课程受众会助力知识服务提供者,同时为其知识面的拓展和能力的提高提供帮助。如卢麒元在讲授过程中因时间等因素限制无法详细讲解的内容,粉丝会结合自身专业知识自行钻研和补充,并把研究结果公布和分享在平台上供大家参考;同时还会更正讲课中个别错误或疏漏之处,并为其提供更多的参考资料线索和技术支持,自愿为其充当讲课助手,帮助其整理和发布讲课内容,双方不断“教学相长”。

3.2 在线知识服务在弥补文献资源条件方面的作用

在线知识服务在弥补文献资源条件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书目发现、文献发现、学习方法指导等方面,具体内容见下表。

在线知识服务在弥补文献资源条件方面最大的作用是书目发现,即为知识学习者进行专业文献的筛选和整理。这些筛选和整理都是由本专业或行业经验丰富的专家进行的,可为学习者提供有益参考,并大大节省其筛选的时间和精力。

不少在线知识服务平台提供了大量的电子文献或图书音频,其中不少内容都是经过UP主的加工和演绎,这些加工和演绎融合了UP主自身的经验和理解,为我们打开了观察世界的另一个视角,以弥补我们自身的不足。如喜马拉雅以“听书、听课、听播客”为其主要服务内容,以王更新播讲的《明朝那些事儿》为例,王更新的播讲共有9.3亿的播放量,509.8万的订阅量,2.4万条评价,综评9.5分。虽然王更新的播讲只是诵读《明朝那些事儿》原文,但他在诵读中融入了丰富的感情和自己对每个历史人物的深入理解,通过他的声音、语调、气息和情绪我们能感受到他对那些历史人物的热爱,对《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的热情。

此外,不少在线知识服务平台提供图书讲读课程服务,在讲读过程中主播会根据内容需要分享读书和学习研究方法。如小鹅通平台李源的21天《史记》精读班,李源在领读《史记》的过程中,结合课程详细介绍了自己的一套阅读方法,帮助读者学会理性思辨,提升阅读素养,建立自己的知识管理系统和知识树体系。与此同时,他结合课程建立了课程互动模块,针对读者疑惑进行答疑,答疑内容包括对如何读书、如何做笔记、如何理解作者、主播对《史记》人物的理解、主播对事件的评价等等,并对问答进行专门整理,方便其他课程听众理解相关内容。

3.3 在线知识服务在弥补教学科研仪器和设备等实验条件方面的作用

在线知识服务虽然不能完全替代真实环境下的实验条件,但可以为不具备实验条件或实验代价过高的高校学生提供一定的弥补,帮助他们真实了解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通过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让学习者了解相关实验,尤其是普通高校难以完成的特殊实验。如B站UP主“Veritasium真理元素”是毕业于悉尼大学的物理教育研究博士Derek Alexander Muller在哔哩哔哩的中国官方频道,其主要内容为科学物理视频,意在探索科学及工程背后的真理。其视频在B站的总播放量已达1631万,在其系列内容中Derek博士深入各地实验室亲自探访世界上各种不寻常的地点、不寻常的自然现象、不对外开放的科学实验,如Derek进入保密实验室,详细观察世上最轻、密度最小的固体“气凝胶”的制作;到佛罗里达州的塔拉哈西市国家高磁场实验室探秘“最强连续磁场”;亲自租一架直升机做实验验证物理学中关于力学的问题等。

在线知识服务还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帮助读者掌握相关实验方法和技术。以我国的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共享平台(简称“实验空间”)为例,它是“汇聚全部学科专业、覆盖各个层次高校、直接服务于高等院校和社会学习者使用的实验教学公共服务平台”,实验中心包含工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艺术学、医学、农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同时该平台还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下开展“实验教学课程西部行计划”,推进东西部高校合作,助力西部高校实验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实验空间”中的“实验课程云平台——智能实验室”包含虚拟仿真实验课、线上实验课和线上线下混合式实验课,该智能实验室围绕实验实践类教学相关课程的建设、应用与共享提供一整套在线支持服务。在平台上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社会人员均可在注册后学习相关实验课程,在了解实验内容及实验要求后开展相关实验,实验结束提供实验报告,同时还有实验情况统计大数据供使用者参考。

4 在线知识服务弥补知识鸿沟过程中的难点

4.1 对学习者信息素养要求高

事实表明,即使在高校仍有不少师生缺乏信息意识和相应的信息素养,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清楚应该到哪里去寻找线索或者向谁求助。“提升大学生的自我信息意识是培养其信息素养能力的基础。”信息意识就是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意识,它体现了一个人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判断力和洞察力,有主动学习意识的学生天生对信息的捕捉能力就强,对信息的获取渠道敏感,也会比较善于专研信息的获取方法。

但信息意识强并非天生信息素养就高,信息素养还需要有一定的信息技能、信息评价能力以及相应的道德规范作为支撑。尤其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获取在线付费知识服务更需要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如知道有哪些知识服务平台,了解有哪些行业专家,清楚如何通过信息线索可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最终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还需要具有相应的辨别信息真伪、判断信息质量高低的能力以及相应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法律意识,否则不仅浪费了时间和金钱,还可能得到错误知识,甚至违法而不自知。

4.2 一定的经济壁垒

在线知识服务既有免费的也有收费的,但一般来说知识密集、专业性强、针对性强或者较为依赖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知识内容大都是收费的,需要订阅专栏、按次付费、付费加入社群、购买会员等才能获得,尤其是需要订阅专栏、购买会员或付费加入社群的知识服务对不少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经济压力的。

4.3 行业发展与市场规范不够完善

在线知识服务以知识产品的形式进行,如课程、音频、问答、咨询等,因其产品的特殊性,一般一经订购不再退款,但可能存在该服务的用户体验能否达到预期、售后是否完善等诸多问题,甚至还有可能因购买的产品本身是盗版而无法获得相应的服务,或者还可能存在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等。

5 结语

我国在线知识服务基础环境已形成,在线知识服务为弥补高校学生知识鸿沟方面已经发挥出较大的作用,随着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及在线知识服务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线知识服务必将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的重要补充途径。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智能化驱动的知识服务模式创新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SJA0590。

(作者单位:1.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图书馆;2.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图书馆;3.江苏第二师范学院信息化办公室;4.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